简介:马克思、恩格斯的农业发展思想最先在苏联得以实践,并经历了空想社会主义农业发展观的源起、科学社会主义农业发展观的形成、社会主义农业全盘集体化思维模式的固化、社会主义农业发展观的教条化定势,由此呈现出-幅社会主义农业发展的苏联理解史图景.社会主义农业发展的苏联理解脉络,启迪了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探索:第-,增强社会主义农业发展的道路自信与理论自信;第二,解决“新三农”问题的路径是“精准扶贫”;第三,“精准扶贫”的抓手是构建高效“集体组织”.
简介:规模农业发展构成了我国农业转型的核心内容。近年来我国规模农业发展迅速,地方政府在其中发挥了关键作用。研究表明,在农村自发土地流转中规模农业发展困难重重。正是地方政府通过"再造水土"、"再造市场"和"再造服务"进行全方位干预,才直接推动了规模农业的大发展。但是地方政府过度倾斜规模农业的实践也造成了一系列不良社会后果:侵害了广大农户的利益、推动了两极分化与对立、村庄社区共同体被削弱、地方政府合法性遭质疑等。因此,需要辩证地认识地方政府在农业转型中的作用。既要引导其做好农业发展的基础工作,又要防范其过度行政。同时,需要处理好规模农业与小农农业的关系,并坚持社区本位的农业现代化。
简介:农业现代化是18世纪以来世界农业的一种前沿变化和国际竞争,它包括现代农业的形成、发展、转型和国际互动,农业要素的创新、选择、传播和退出,以及追赶、达到和保持世界农业先进水平的国际竞争和国际分化;达到和保持世界农业先进水平的国家是农业发达国家,其他国家是农业发展中国家,两类国家之间可以转换。世界农业现代化的历史经验:农业现代化是相对可以预期的一个长期的过程、一个不平衡的过程、一个动态的过程、一个可逆的过程、一个全球化的过程、一个国际差距扩大的过程(农业效率趋异的过程)、一个进步的过程、一个充满风险的过程;政府、科技和教育在农业现代化过程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农业现代化的动力因素非常多,主要因素包括农业创新、农业竞争、农业适应、农业交流、国家利益和市场需求等。农业政策创新和措施选择,一般遵循五个原则:有利于农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有利于农业供求平衡和食品安全;有利于农民生活质量提高和农民全面发展;有利于农业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有利于农业科技进步和提高国际竞争力等。
简介:现将科技部、农业部会同有关部门共同制订的《农业科技发展纲要(2001—2010年)》印发你们,请结合本地区、本部门的实际,认真贯彻执行。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根据《农业科技发展纲要(2001—2010年)》,结合实际,制订本地区、本部门的农业科技发展实施方案,采取有效措施,为开创我国农业科技工作的新局面,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宏伟目标而努力奋斗。
简介:三、地方政府在农业产业化中的职能定位(一)政策职能农业产业化主要是通过龙头企业带动农户,实现小农户与大市场的对接,企业行为占主导地位。因此,地方政府职能主要体现在宏观调控政策上。围绕保护龙头企业和农民利益,突出企业的市场主导行为而制订相关政策。如省级政府应根据全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总体目标与发展战略,按照"市场导向、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突出特色"的思路,制订本省主导产业、商品基地发展规划及具体的产业政策,培育主导产业,形成产业体系。根据本地实际情况,研究扶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财政、税收政策。研究有助于产业化发展的行政规章并逐步法制化,并根据国家有关法律规范市场、企业和个人行为,取消保护地方、部门利益的行政规章、文件。保留下来的、与法律一致的有关行政规章,要在范围和内容上简化、明确。要探索完善龙头企业和农民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重点引导订单农业发展,规范与订单农业相关的市场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