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通过量化对比国内外不同自携式潜水呼吸器一级减压器的供气性能,为选用、设计和评价自携式潜水呼吸器提供参考。方法通过无人性能试验,记录不同输入压力(3.5 MPa、12.0 MPa、20.0 MPa)下,一级减压器(14种型号)的供气性能试验数据,统计分析其静态出口压、动态压降、动静压差和最大供气流量的差异分布情况。结果国内外一级减压器3种输入压力下的动态压降(3.5 MPa时P=0.007、12.0 MPa时P=0.001、20.0 MPa时P=0.034)和动静压差(3.5 MPa时P=0.005、12.0 MPa时P=0.002、20.0 MPa时P<0.001)以及3.5 MPa输入压力下的最大供气流量(P=0.002)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3种输入压力下的静态出口压和12.0 MPa、20.0 MPa输入压力下的最大供气流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国外一级减压器在动态压降、动静压差和最大供气流量等性能均优于国内产品。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半掌踝足矫形器和足跟镂空踝足矫形器对脑卒中患者步态的影响。方法选取符合标准的脑卒中患者25例,采用步态分析系统分别对25例脑卒中后步行功能障碍患者裸足、佩戴半掌踝足矫形器和佩戴足跟镂空踝足矫形器时的步行状态进行分析,记录三种状态下患者的步速、步频、健侧摆动相、患侧摆动相、跌倒风险和3 m起立计时行走时间,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受试者佩戴足跟镂空踝足矫形器时的步频为(86.718±17.947)Hz,较裸足和佩戴半掌踝足矫形器时均显著加快,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受试者佩戴足跟镂空踝足矫形器时的步态不对称系数为(0.086±0.070),与裸足时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受试者佩戴半掌踝足矫形器和佩戴足跟镂空踝足矫形器时的3 m起立计时行走时间较裸足时均显著缩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受试者佩戴半掌踝足矫形器和佩戴足跟镂空踝足矫形器时的跌倒风险均显著低于裸足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受试者佩戴足跟镂空踝足矫形器时的跌倒风险亦显著低于佩戴半掌踝足矫形器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佩戴半掌踝足矫形器和足跟镂空踝足矫形器均可有效纠正脑卒中患者的步态,降低其跌倒风险,且佩戴足跟镂空踝足矫形器的优势更加明显。
简介:摘要目的旨在比较不同病因心力衰竭(心衰)患者植入心脏再同步治疗除颤器(CRT-D)/心脏再同步治疗起搏器(CRT-P)长期生存预后的差异。方法回顾性入选2015年1月至2020年1月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脏中心首次接受心脏再同步治疗(CRT)的患者,收集患者术前临床、心电图及超声心动图等基线资料,研究的主要终点事件为全因死亡事件,次要终点事件为临床复合事件的发生。根据病因将患者分为缺血性心肌病(ICM)组及非缺血性心肌病(NICM)组。比较ICM组及NICM组患者累积生存曲线(全因死亡率、无临床复合事件生存率),并用运用Cox回归分析所有患者的年龄、性别、QRS时限、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心肌病类型、CRT类型、糖尿病及心房颤动合并症情况,并采用因子分析法及主成分回归法探究CRT患者发生全因死亡事件的影响因素。结果共入选214例患者,年龄(62.04±10.69)岁,其中女50例(23.4%,50/214),ICM组89例(41.6%,89/214),NICM组125例(58.4%,125/214)。中位随访32个月,共有57例患者发生全因死亡事件。Log-rank检验显示,在ICM组中,植入CRT-D患者的生存率高于CRT-P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7);然而在NICM组患者中,不同CRT类型患者间生存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71)。对所有患者行Cox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提示,高龄(>70岁)及LVEF与全因死亡率相关。采用因子分析法及主成分回归法进行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后提示,CRT类型是患者发生全因死亡事件的影响因素(OR=1.486,95%CI 1.06~2.09,P=0.023)。结论ICM心衰患者,CRT-D与其长期生存改善相关,而在NICM心衰患者中不存在或减弱。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上胸弯和主胸弯矫正率对Lenke1型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dolescent idiopathic scoliosis,AIS)患者术后肩平衡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20年1月接受后路矫正手术治疗且随访6个月以上的50例AIS患者资料,男12例,女38例;年龄中位数为15岁(14,16)岁(范围13~18岁)。根据锁骨角绝对值>2°、2.5°、3°为肩失衡标准,将患者分为术后肩平衡组与肩失衡组,测量术前、术后以及末次随访时主胸弯Cobb角、上胸弯Cobb角、锁骨角(clavicle angle,CA)等,并计算上胸弯柔韧性、主胸弯柔韧性、上胸弯矫正率、主胸弯矫正率等指标。对肩平衡组与肩失衡组患者的相关指标进行单因素分析,并与术后肩平衡、末次随访肩平衡进行相关性分析;对有统计学意义的单因素进行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对术后肩失衡、末次随访肩失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50例患者随访时间中位数18个月(11,24)个月(范围6~36个月)。按三种标准判断肩平衡,术后肩失衡组患者上胸弯矫正率均明显低于肩平衡组。在CA绝对值>2°和2.5°的肩失衡标准下,术后主胸弯矫正率均存在明显差异,且肩平衡组术后主胸弯矫正率大于肩失衡组。无论是哪种肩失衡标准下均发现术后上胸弯矫正率、主胸弯矫正率、主胸弯与上胸弯矫正率比值均与术后肩平衡相关。仅在CA绝对值>3°分组中未发现术后主胸弯矫正率与术后肩平衡的相关性。且三种肩失衡标准下上胸弯矫正率与肩平衡的相关性更明显(P<0.01),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术后上胸弯矫正率是术后肩平衡的独立保护因素(P<0.05)。当主胸弯矫正率/上胸弯矫正率<1.5时可以获得较好的术后肩平衡。但在末次随访中三种肩失衡标准下的分组均未显示矫正率与末次随访肩平衡的相关性。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术前CA是末次随访肩失衡的危险因素。结论Lenke1型AIS患者上胸弯矫正率、主胸弯矫正率及其比值与术后肩平衡有相关性,上胸弯和主胸弯矫正量相匹配可以保证术后肩平衡,术后上胸弯矫正量可能是术后肩平衡的保护因素。但对于远期肩平衡,上胸弯与主胸弯矫正率的影响不明显,而上胸弯加重、躯干倾斜、腰弯加重等代偿因素将产生影响。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计算机认知矫正治疗(CCRT)联合社交技能训练对精神分裂症患者阴性症状的改善效果。方法选取山西省社会福利精神康宁医院2019年3月至2021年6月治疗的精神分裂症患者102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干预组、对照组各51例,干预过程中因患者中途出院等原因,实际完成了93例,干预组47例,对照组46例。两组患者均采用社交技能训练,干预组另外实施8周的CCRT。采用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社交技能评定目录量表(SSC)评定两组疗效。结果治疗后,干预组PANSS量表阳性与阴性症状总分、阴性症状评分分别为(46.36±9.33)分、(11.15±3.53)分,均低于对照组的(51.06±10.26)分、(16.42±4.75)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07、5.41,均P < 0.05);干预组SSC量表评分总分、冲突解决能力评分、建立关系能力评分分别为(16.05±6.85)分、(3.36±1.65)分、(3.14±1.83)分,均低于对照组的(21.08±8.24)分、(5.92±2.35)分、(6.75±2.51)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87、5.34、7.00,均P < 0.01)。结论CCRT联合社交技能训练能有效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阴性症状。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高度近视病因多元分析及其最佳矫正视力(BCVA)与近视屈光度、眼底病变特征的相关性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余姚市中医医院 2018年12月至2019年12月确诊为高度近视的患者112例(198眼)的临床资料,分析患病影响因素。观察患者近视屈光度、眼底病变种类、严重程度以及BCVA情况,并分析各观察指标间相关性。结果高度近视的发生与晶状体部分浑浊、眼底畸变、角膜薄翳、家族遗传有关;经非条件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父母存在近视[73例(83.91%)比39例(57.34%)]、每周户外活动<4.17 h[47例(89.36%)比24例(61.54%)、26例(68.42%)、20例(64.52%)]是患者高度近视的危险多因素(χ2=13.427、10.300,P<0.05或P<0.01);经Pearson线性相关分析结果显示,近视屈光度与BCVA呈负相关(r=-0.729,P<0.001);豹纹状眼底、倾斜视盘、视盘旁β区萎缩弧、后极部视网膜脉络膜萎缩的病变与BCVA呈正相关(r=0.461、0.732、0.528、0.825,P<0.05或P<0.001);患眼病变程度与BCVA呈负相关(r=-0.673,P<0.001)。结论高度近视患者近视屈光度、眼底病变特征与BCVA最佳矫正视力有紧密联系,可用于评估患者病情变化,为其预防与治疗提供了方向。
简介:摘要随着人工晶状体材料和功能的不断改进,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矫正近视眼及散光取得了满意的临床效果。该手术矫正近视眼的适应证从既往超高度和高度近视眼逐步拓宽,扩大了应用范围,在国内迅猛发展,但其安全隐患不可忽视,有必要强化采用该手术矫正近视眼及散光的规范化,以提升其安全性。本文从合理选择手术适应证、增加设计的精准度、有效防范围手术期并发症等方面提出问题并进行论述,为临床进一步加强安全实施及质量控制提供参考。(中华眼科杂志,2021,57:86-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