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改革以来,如果说中国经济体制在区域发展方面有所突破的话,那么,传统区域发展强调地区之间的平衡,而现行区域发展则采取一种比较现实的态度,肯定依据资源“禀赋”的差异,带来的差别发展以及对资源优化配置的促进作用。这在农业,尤其是在粮食发展上体现得最为充分。从这一角度观察,1978年以前的粮食生产低水平徘徊,由于区域差异不明显而具有同质性;而1985年以后持续几年的粮食增长乏力,则在区域间表现出不同的多种差别。总的格局是:原来传统的东部产粮区粮食生产总量尽管有所增长,但产业间不平衡发展的比较优势,导致在农村结构变迁的前提下,原来并不缺粮的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的部分地区,已由粮食富足变为粮食短缺;中部地区则继续保持传统产粮区的形象,
简介:近年来,我国粮食体制改革迈出了很大的步伐。其主要内容包括:在粮食生产环节,充分发挥市场导向作用和价格信号作用,农民自主地选择生产优质适销对路的粮油品种;在粮食流通环节,粮食企业在发挥现有职能作用的同时,充分发展了多渠道粮油商品流通,市场日益活跃;在国家宏观调节上,实行粮油购销同价,简化财政与粮食企业的经济关系,扩大粮食全面放开的试点范围;在粮食企业经营机制转换上,平价与议价粮油经营效果分开核算,利益机制在企业经营中的刺激作用越来越大,粮食企业在内涵与外延发展的冲动十分强烈;随着粮食批发市场的建立和扩大,其交易方式由现货交易扩大到期货交易;由于粮油工业的不断发展,多种经营的全面展开,使粮食企业开
简介:国家调节粮食供求余缺平衡的途径主要有三条:一是粮食储备调节。由政府进行控制,有效地调节粮食生产的季节性波动,年度间的丰欠和供应品种结构,是一种风险小、安全性高的调节手段。但政府要承担收储费用、仓储建设费用、管理费用和自然损耗等,运作成本比较高。二是国内粮食生产结构和布局的调整。这有利生粮食生产结构和布局的调整。有利于粮食生产结构的优化,有利于解决段质粮、专用粮的供应矛盾,对总量余缺进行部分调节。而且便于政府控制,风险也小。三是粮食进出口的调节。这适用于粮食季节性、偶发性、连续性的甚至较大的粮食余缺调节、品种结构调节及区域性供求矛盾的调节。这三条调节粮食供求平衡的途径都是行之有效的,但应根据粮食供求情况变化有所侧重。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要根据我国国内粮食供求状况和国际市场粮食供需量和粮价状况来决定我国粮食供求平衡的具体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