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1 个结果
  • 简介:人文学科研究的科学性在哪里?这个问题一直受到挑战。更令人惊叹的是,这样的挑战,第一次被提到结构层面,此处的结构与逻辑性而不是科学性相对应,涉及语言逻辑尤其是诗歌语言。研究诗歌意义的详尽过程,这种文学实践,常常是作为多变、动态的形式呈现的。文学符号学在面对此种问题时,主要任务在于努力求证一种和他者逻辑同构的模型,即与诗歌语言同构,而所关注的现代符号学的基础地位。

  • 标签: 文学符号学 词语 小说 对话 诗歌语言 语言逻辑
  • 简介:本文主要运用皮尔斯符号学原理来探讨关于身份问题的叙述理论,同时也考察叙述对自我的建构过程。自我作为符号过程实体存在于意识的三个阶段,正好对应皮尔斯的三个现象范畴:肉体、社会与精神意识。笔者认为社会意识是一种双面的意识,由自我与非自我构成,该种意识通过“我和你”的关系得到体现。这种关系是自我叙述的基本模式。是了解、爱与叙述的基础。也即是说,爱别人的行为调节人对智慧的欲望,要了解自我则必须有爱。基于这个问题,笔者试图探讨蒙田的自传性作品《随笔录》,主要关注蒙田与埃蒂安·德拉博埃蒂间的友谊。这段友谊阐明了对话性的爱是一种构建自我的方式。也就是说,这种友谊创造了一种叙述话语,叙述自我通过这一话语能够获得个人身份,而这一个人身份则是群体自我的一部分。

  • 标签: 自我意识 皮尔斯符号学 蒙田 叙述 个人 自传性作品
  • 简介:摘要小学英语教学中对话教学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在对话教学方面取得的进步不容乐观。对话教学仅仅停留在单词、短语、句子的层面上,往往和实际不相符合。为了改变这种状况,英语教师应努力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寻求正确的对话教学方法,培养孩子学习英语的兴趣,从而激发孩子的发散性思维,为学生日后的英语交际打好坚实的基础。

  • 标签:
  • 简介:本文认为,影像作为一种理据性极强的符号形态,与“事实”之间具有默认的密切关系。但是影像“事实”一旦被纳入对话视野之下,便会显示出强烈的修辞性,公众总会感受到对于“事实”的某种焦虑。“事实”呈现出一种话语修辞的效果,而且是分层展开的。通过对“事实”讲述的研究,可以发现主体之间展现出关系的预设、关系的发现和关系的建构过程。面对“事实”的不确定,网络环境中的关系显示出极端脆弱性。

  • 标签: 对话视野 符号 事实 关系
  • 简介:巴赫金提出对话概念和狂欢理论,提倡一种文本的互动理解。克里斯蒂娃在巴赫金的基础之上,发展了他的理论,提出“互文性”的概念,并构造一种文本内的互文空间。而她的关注点在于互文空间内的“过程中的主体”,所探讨的互文性问题是形式层面的。本文旨在通过对克里斯蒂娃的形式层面的“互文性”分析,论证其关于主体生成和文本生成的“互文性动力学”。

  • 标签: 对话概念 互文性 过程中的主体
  • 简介:欣闻赵毅衡教授的《符号学原理与推演》一书在台湾以《符号学》为名得以出版,深觉庆幸;两岸符号学界的互动与交流或许可以借此走上一个新的台阶。

  • 标签: 符号学原理 赵毅衡 出版 对话
  • 简介:文化标出性理论将传统的文化二元对立分解为"正项-中项-异项"的三元关系,以此描述文化的动态变化。这一三元关系与皮尔斯的三分范畴观相对应,并且,中项作为区分正项与异项的边界,具有符号域中边界的多语性。这证明了文化标出性理论是对话主义本体的:中项和正项、异项之间存在"实质性的对话关系"。这种对话关系范式体现了文化标出性理论的多元性与先进性。

  • 标签: 中项 标出性 对话 皮尔斯 洛特曼
  • 简介:本文前半部根据简单的关系逻辑讨论学科史上的两种传递模式,进而探讨修辞学研究如何介入并影响到比较文学研究。第一种是法国比较文学家保罗·梵地根的跨国传递模式;第二种是语言学家罗曼·雅可布逊的语言传递模式。透过雅氏的语用模式我们可以看出修辞学无论在涉及讯息发送者和接受者的沟通行为上,或者辞格在语码和讯息互动的表义作用中,对文学研究所可能提供的贡献。本文后半部举出先秦“名实之辩”和上古“哲学对话”两个议题,说明修辞学研究和比较文学研究在古今中外文本之间的交流现象,并详细分析了三篇古代的“哲学对话”。

  • 标签: 比较文学 修辞学 雅可布逊 语言传递模式 名实之辩 哲学对话
  • 简介:传播学与符号学都是仅有百年历史的年轻学科,两者渊源与发展进路各不相同。符号学的学科化与索绪尔于1907—1911年在日内瓦大学讲授的普通语言学课程关系密切。几乎同一时期,新闻传播学课程正式开设。1905年,布莱尔(willardG.Bleyer)在威斯康星大学开出为期一年时间的新闻学课程,新闻学成为传播学的第一个主要研究对象,且其影响延续至今——学界仍将“新闻”与“传播”并称。

  • 标签: 传播符号学 媒介语境 访谈录 赵毅衡 新闻传播学 威斯康星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