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正>列宁指出:“在人面前是自然现象之网。本能的人即野蛮人没有把自己同自然界区分开来,自觉的人则区分开来了。”自觉的人之所以将自身与自然界区分开来的根本目的在于能动地认识、掌握并改造自然界。作家、艺术家的文艺创作活动是高层次的能动自觉活动。其特点是以艺术掌握世界的一种特殊的具象审美方式,能动自觉地“根据现实自然所提供的材料,创造出仿佛是一种第二自然”——艺术世界。但是,吕俊华君的《论自发性》一文的后半部却着重论述作家——艺术家的艺术创造活动全系自发而为的,并从文艺创作的源泉、机制、态度与效果等四大方面,全盘否定文艺创作的能动自觉性。这是不符合文艺创作实践与文艺理论原则的。特与吕君商榷,请学界人士评析。
简介:近些年来“中国现代文学”的研究范式逐渐成为探究的话题,虽然系统研究者不多而且滞后于其它学科,但将视野从客体转向主体及其研究模式毕竟是逐渐深入的体现。必须指出的是,不少探讨仍旧囿于既有的文学史观视野,对方法论、思维模式、参照系统等探究的学术史意义缺少充分的认识和理论自觉。这其中托马斯·库恩在《科学革命的结构》(1962年)中提出的“范式”(paradigm)理论影响较大,学者们在借鉴时虽能注意到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不同,但对其内在缺陷认识不足。“范式”理论把研究的重点从知识体系转向研究主体,注意到了范式选择的社会性,强调研究不能脱离研究史以及一段时期内研究的稳定性和内在制约性。
简介:作为一场影响深远的文学运动,"五四"文学革命是从《新青年》上围绕白话文学的讨论开始的。对于文学革命发生的过程,学术界已有大量论述,然而,由于现有的研究往往是从一个已经被常识化的"文学"观念出发,有关文学革命的一些基本的前提性的问题仍未得到充分的厘清,例如,最初在《新青年》上参与白话文学讨论的胡适、陈独秀、钱玄同、刘半农等人,他们在介入讨论时的"文学"观念是什么?相互之间有无分歧?为什么关于"文学"的讨论,是在《新青年》这样一个思想评论性的杂志上展开的,这场讨论又何以发展为一场意义重大的文学运动?对这些问题的重新检视和思考,要求我们把“文学”观念尽可能地陌生化和历史化,去探讨清末至民国初年“文学”观念的变迁以及这种变迁所依赖的历史语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