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在华语电影圈,女性导演向来是不容小觑的一个阵营。据上世纪九十年代初的统计,仅在八十年代的十年间,内地各电影制片厂独立执导过影片的女性导演就达五十余位,知名者如张暖忻、黄蜀芹、王好为、王晓棠、广春兰、石晓华、史蜀君、王君正、秦志钰、董克娜、陆小雅、姜树森、胡玫、李少红、宁瀛、刘苗苗、彭小莲等,总共拍摄影片达二百余部。八、九十年代港台及海外华人圈中,也不乏女性导演如许鞍华、张婉婷、胡安、崔明慧、崔燕、陈冲等人捧出的佳作。新世纪以来,华语电影风生水起,赫然又冒出多位女性导演的精彩身影,我们仍旧可以列出一系列名字:徐静蕾、马俪文、李玉、黄真真、李虹、小江、姜丽芬、伍思薇……回眸中国电影刚刚走过的第一个百年,几代女导演以其女性的特有禀赋,在银幕的时空中探索艺术、诉说理想、挥洒性情、引领风尚。本刊从中精心选择巾帼导演十家,以飨读者。
简介:自启蒙时代以来,西方的科学技术发展一直遥遥领先于世界,科学技术是西方文明的一个标志.然而,科学的发展并没有使宗教完全走向衰落,二者并驾齐驱是当代宗教与科学发展的二重奏.科学与宗教的关系问题一直是西方人文学界积极探讨的重要命题.尤其在20世纪,自然科学(尤其是物理学)把科学研究推向宗教的层次.不仅基督教神学家关注科学与神学的对话,科学家也特别重视科学进程的宗教意义以及传统基督教智慧对科学的启迪."科学与基督教神学之间的对谈确实是近30年来跨学科研究中的最卓越成就之一.不仅有关的学术论著以几何级数激增,专门探讨对话的研究中心亦相继成立.对话的崭新方向与积极成果深受学术界重视."(1)西方的电影艺术创作者们显然也注意到知识界、思想界这一特殊而持久的潮流走向,纷纷借助电影作品的创作表达自己对这一话题的思考.进而对超自然力量、宗教奥秘的不断发问,对理性的膨胀失控不断反省,提供给观众有关科技极限的深层认识,已经成为西方恐怖片、科幻片、灾难片等重要电影类型中具有很强自觉性的基本主题.本文希望通过对以下三部代表性电影作品的分析,使我们对西方电影里关于科学与宗教关系的反思有一初步的了解.
简介:德国音乐家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JohannSebastianBach,1685—1750)的《马太受难曲》是一部宗教思想的产物,着重描写耶稣受刑前的最后几天的受难及死亡,但它又具有超越它的社会意义,这是巴赫的伟大之处。它体现了巴赫对德国现实社会的深切的感受。因此我们分析这部作品时,需把它与它的社会背景联系起来,否则,如果孤立地领悟它,是不可能得到深入的理解。正如于润洋先生所指出:“巴赫在《受难曲》中所表现的那种宗教的苦难,其实也正是包括巴赫本人在内的德国人民在德国社会中所经受的现实苦难的再现。他们正是以他们自己对苦难与不幸的体验去理解耶稣的苦难与不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