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4
78 个结果
  • 简介:人才问题一直是中国博物馆的“老大难”问题。随着我国博物馆建设的快速发展及功能转变,博物馆学科的二级学科地位和人才缺乏越来越成为制约我国博物馆事业发展的瓶颈。我们必须认识到加强博物馆专业人才培养的必要性和紧迫性,积极借鉴发达国家的博物馆人才培养经验,提高博物馆学科在高校和国家学科建设中的地位,建立以公共知识组织、加工、制造和传播教育为导向的博物馆学人才培养知识体系,加强我国的博物馆专业人才培养,以适应现代博物馆角色和功能的转变,适应我国博物馆多样化发展的需求。

  • 标签: 博物馆 人才培养 学科建设
  • 简介:"本真性"观念建立在西方哲学有关现实、再现以及知识的认识基础之上。从16世纪地理大发现开始的文化发现,到20世纪初人类学民族志的文化表述,都以本质主义的观念宣称客观真实及全面地再现文化。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随着人类学家田野调查的深入,以及哲学认识和方法的深化,民族志表述的文化被看作是现实的社会建构,民族志表述的仅仅只是"部分的真理"。由此文化本真性的观念从本质转向了建构。这种转向,对中国当前文化遗产保护的启示在于:由于参与者的主体性、语境的时效性等因素,文化遗产的本真性标准很可能遮蔽了文化本身的历史性,这样反而会阻碍文化的传承发展,扼杀文化的生命力。本真的文化不是那些被表述的碎片的、静止的社会事实,而是当地人感受的、体验的、实践着的、具有历史性的日常生活。我们正在保护的"本真"文化,只是一种现实的社会建构,远不同于文化本身的真实样貌。作为文化代理人,外来知识精英往往僭越本土文化持有者的主体角色,继而建构本真的文化,但外来知识精英无法回避以下伦理拷问:精英文化的优越感以及对本土文化的文化殖民。面对多元、异质、流动的文化遗产现实图景,民俗学应该超越"探求本真性"的学术范式。

  • 标签: 文化本真性 本质论 建构论 文化遗产 启蒙
  • 简介:西周、春秋时期民俗观及其在战国时期的流变整体呈现从“谨俗”到“顺上”的演变逻辑。这一演变主要体现为以下四方面:民俗主体的变化、王权与民俗的上下关系、民俗的地域性以及民俗作为社会管理手段。这一演变的本质是王权主义对民俗观的改造。这一改造一方面是民俗功用的历史变化;另一方面,也是民俗作为一种“拟权”的“文化化”过程。

  • 标签: 民俗观 王权主义 拟权 文化化
  • 简介:成功的博物馆展览策划设计,理应是策展人、研究人员、展示设计师和教育工作者集体协作的结果。但在机构的实际操作中,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作用往往被忽视。在我国博物馆界,这个问题似乎更为严重。因此,我们需要认识到,科学的展览团队的组成究竟是什么样的、团队中各成员应扮演怎样的角色、特别是教育工作者在展览团队中该如何发挥作用等问题。展览策划中积极纳入教育工作者不仅有助于各阶段进程的推进,而且将极大地帮助博物馆推出成功的展览和吸引更多的卿.众。

  • 标签: 博物馆 展览 教育工作者
  • 简介:墨书作为宋元时期海上贸易活动中的常见现象,对其的研究分析有助于认识和理解许多具体问题,从而推动相关研究的进程。回顾以往墨书研究的情况,日本学界很早以前就开始关注墨书并取得了相当的成果,而中国学界对此的重视仍有待加强。结合以往国内外发现的墨书资料和研究成果,以2011年“南海Ⅰ号”第二次试掘所见墨书“林上”为例进行分析,可以初步把握墨书的性质、功能和边界。墨书研究有助于分析宋元时期贸易船上的人员组织关系,结合宋元时期的文献资料相互印证,可以大略了解其基本面貌。

  • 标签: 南海Ⅰ号 墨书 组织关系
  • 简介:<正>亚洲象又称印度象,目前野生的亚洲象分布在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国、斯里兰卡、马来西亚、泰国、缅甸、越南及我国云南南部地区.我国除云南西双版纳以外,其它地区野生的亚洲象已经灭绝了.可是在古代,南自两广、云贵,北至中原地区,亚洲象都有广泛的分布.随着社会的发展,气候和生态的变化,再加上人类的大量捕杀,野生的亚洲象逐步从繁盛到衰退,以至在大部分地区绝灭了,先后从黄河流域、长江流域退居到岭南地区.现代仅生活在西双版纳一隅.象的这种盛衰变迁的历史,与人类社会的发展,自然界中气候、生态的变化密切相关.研究象的盛衰过程,不但涉及到自然科学问题,也涉及到众多的社会科学问题;研究象的盛衰规律有助于探讨我国社会发展的地域差异、古今气候、生态变迁等学术问题.故设此题目,试作论述.

  • 标签: 亚洲象 野象 历史气候 野生象 生态 犀角
  • 简介:因富春侯孙峻遭斯棺毁墓的下场,且根据墓中出土的青瓷堆塑罐的分析,南京上坊中下村孙吴大墓的时代可进一步推定为孙皓晚期,因而墓主不可能是五凤三年(256年)卒亡的孙峻,而可能是孙皓晚期的一位宗室之王和他的两位王妃。迄今发现的可推定墓主身份的孙吴宗室墓形可分3个类型,分别相当于宗室墓中的陵墓、王墓和侯墓。

  • 标签: 江宁上坊 孙吴墓 孙峻 孙皓 宗室墓
  • 简介:民间艺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载体,尊重和保护民间艺人,关注他们的生存状态,提高他们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以及支持和保障民间艺人传承活动的开展,是各级政府、文化单位乃至教育部门应该重视的一项工作。

  • 标签: 民间艺人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传承活动 制作过程 物质形态
  • 简介:广东在先秦时代究竟有没有过青铜时代?是否进入了奴隶社会?过去研究者一般是持肯定态度的.本文作者力排众议,提出广东在先秦时代不存在青铜时代,也没有进入奴隶社会.这就对岭南上古时代的文化面貌、文化发展水平及其与周边文化的关系提出了新问题.文章取材丰富,论说有力,是研究广东先秦文化不可多得的佳作.我们欢迎专家学者就这一问题继发表高见.

  • 标签: 墓葬 广东地区 墓主 先秦社会 岭南 遗址
  • 简介:《怀楼图轴》充分体现出唐寅绘画情景交融、诗画共汇的艺术风格。

  • 标签: 唐寅 绘画 诗意 风格
  • 简介:儿童剧的人物形象是戏剧表演的中心,而塑造成功的儿童形象,又以表演儿童的思想感情为核心。对于演员来说,首先要走进儿童的内心世界。由于儿童剧的特殊性,一般来说,儿童剧的演员都不是儿童,而是由青年甚至是壮年演员扮演的。由此就给儿童剧演员提出了极大的挑战与考验。本文就《小鸡要飞》剧中饰演“阿狼”的角色,谈谈创作体会。

  • 标签: 儿童剧 表演创作 “阿狼”
  • 简介:戏剧艺术的中心是演员的表演艺术。戏剧文学是表演艺术的基础,导演是演员的辅导者和镜子。因此,就形成了三位一体的表演艺术。

  • 标签: 三位一体 体验 表现 激情 想象 信念感
  • 简介:自然博物馆藏品中部分标本,在其被征集、研究、馆藏、展示过程中,不断积淀、附着重要的人文信息,成为具有文物特征的自然标本。然而,由于管理体制等原因,对于自然博物馆"文物化"标本尚缺乏科学管理办法,导致其重要的隐性人文信息得不到规范的管理和传播,不能凸现其实际科学研究价值。对此,应从自然博物馆及文物管理部门两方面入手,加强对具有文物特征标本的科学保护与管理。

  • 标签: 自然博物馆 标本 文物属性
  • 简介:<正>山东农具调查,始于一九八三年《省农具志》修纂之初,从仅调查的人畜力各种农具资料看,山东近代历史上,农业生产各环节的人畜力农具兀从其种类和形制上大多沿袭旧制,与有关史料,古籍记载比较,多数无大变化,虽有部分改进,但变化甚微。有些古农具至今仍在山东各地农村使用,尤其是近年来农业实行了各种形式的农业生产责任制,地块变小,生产经营范围亦转向了以家庭为主的小规模的生产形式,部分在过

  • 标签: 传统农具 农机化 山东 近代历史 调查 犁耕
  • 简介:龚贤山水画有何创新成就?他的山水画有何特点?他的绘画实践所走过的道路给我们有什么启示?这些都是值得我们探讨的问题.笔者拟从山水地质学的角度分析龚贤绘画的特点、表现方式与生活源泉,进而提出龚贤绘画的山水地质学特征,以及他的创作道路给我们的若干启示.用山水地质学方法研究中国山水绘画艺术特征,实属一个新的研究领域,本文仅是初步尝试,当否?恳请读者批评指正.

  • 标签: 龚贤 水地 心师造化 为纪念 山水画家 平原
  • 简介:<正>明末清初,蓝瑛开创的“武林画派”和以龚贤为首的“金陵画派”,崛起东南艺坛,声望称誉一时.这两派不仅在画风上存在着密切联系,而且两派中某些画家还有过直接的艺术交往,吴宏、冯仙湜等八家合作的《冈陵祝寿图》轴,便是极为难得的实物例证.一1978年3月,这件作品曾在南京博物院举办的《古代绘画联展》中展出,绢本,设色,纵226.9厘米,横98.5厘米.全图布局缜密,冈峰层叠,以略带斧劈皴为主,近似蓝瑛自称的所谓“仿李希古”的笔法.瀑布流泉,生动有致.溪桥上山腰中有几位点景人物,神态悠闲.矫松苍健,笔力雄伟,尤近“武林画派”特

  • 标签: 金陵画派 冈陵 武林 画家 图绘 试析
  • 简介:20世纪70年代伴随着日本城市化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剧,民俗学面临着研究对象消失的危机和如何应对变化进行学科自身调整的迷惑。柳田国男离世后,人们对柳田思想在继承的同时开始进行反思和重新解读。对于柳田确立的"日常态-非日常态"的分析概念,波平惠美子于1972年首先提出了第三元素的"污秽.晦气"(KEGARE)概念,之后引发了和樱井德太郎之间的"波平.樱井之争"。论文将围绕20世纪70、80年代日本民俗学界出现的这场"日常态-能量枯竭态-非日常态"的学术争论,对该民俗学研究的基本课题作出客观全面的梳理,考察其在民俗学史上的定位和意义所在。

  • 标签: 分析概念 HARE(非日常态) KE(日常态) KEGARE(能量枯竭态)
  • 简介:寺门口东吴墓是马鞍山地区发现的又一座东吴时期重要墓葬,其独特的拊葬形制为本地区仅见,也是至今发现唯一一座侧室葬人的墓葬。根据墓葬的实物资料,并结合发掘的原始记录,本文对该墓葬的形制等方面,谈一些新的认识。同时,依据现有史料,通过对所见长江中下游地区已发表的六朝时期拊葬墓材料的梳理,就长江中下游地区六朝时期这一特殊葬俗的墓葬形制,进行类型学方面的尝试性研究。

  • 标签: 马鞍山 寺门口 榭葬墓 墓葬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