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目的通过观察穴位埋线对大鼠胶元诱导型关节炎(CIA)模型血清IL-1β、TNF-α表达及其滑膜新生血管的影响,探讨其对类风湿关节炎(RA)的作用机理。方法建立Ⅱ型胶原诱导大鼠胶原性关节炎模型,造模成功的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来氟米特组、穴位埋线治疗组、来氟米特+穴位埋线治疗组。ELISA法血清中IL-1β、TNF-α表达含量变化和SP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滑膜组织MVD计数。结果与模型组比较,各治疗组血清中IL-1β、TNF-α及滑膜组织MVD均明显下降(P〈0.01),且各治疗组之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穴位埋线可能通过降低大鼠血清IL-1β、TNF-α表达而发挥抑制关节滑膜血管新生作用,这可能是姜黄素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作用机制之一。
简介:[目的]观察Caveolin-1在不同程度牙周炎组织中的表达,探索其对牙周炎症的影响。[方法]收集15例牙周健康、15例轻度牙周炎和18例重度牙周炎的受试者,记录相关临床指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和蛋白质印迹方法检测牙龈组织中Caveolin-1的表达分布和蛋白含量。[结果]Caveolin-1的蛋白表达水平随着牙周炎症的加重而升高,重度牙周炎组的牙龈组织中Caveolin-1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和轻度牙周炎组(P<0.05)。Caveolin-1的表达水平与取样位点的牙龈指数、牙周袋探诊深度和附着丧失均呈正相关(P<0.01)。[结论]牙龈组织中的Caveolin-1含量与牙周炎病变程度的趋势相一致,提示Caveolin-1可能在牙周炎症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到一定作用。
简介:【摘要】 目的 研究病情处于晚期阶段的胃癌患者采用化疗联合程序性死亡蛋白1抑制剂方案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2019年1月-2021年12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80例病情发展至晚期阶段的胃癌患者,根据治疗方案的不同将其分成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中40例患者采用常规化疗方案进行治疗;治疗组中40例患者采用化疗联合程序性死亡蛋白1抑制剂方案进行治疗。对比两组病情控制效果、不良反应、治疗前后免疫功能指标水平。结果 治疗组患者病情控制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P<0.05;不良反应少于对照组,组间比较P<0.05;治疗前后免疫功能指标水平改善幅度大于对照组,组间比较P<0.05。结论 病情处于晚期阶段的胃癌患者采用化疗联合程序性死亡蛋白1抑制剂方案进行治疗,能够帮助改善免疫功能,减少不良反应,使治疗效果提升。
简介:摘要老年人术后常出现中枢神经系统韵并发症,称为术后认知功能障碍,据文献报道POCD发病率达10~20%,目前认为麻醉和手术可能是主要的原因,而老龄则是唯一明确的危险因素,随临床开展的一种治疗良性胆囊病变的手术方式,相对于传统开腹手术,具有切口小、创伤小、痛苦轻、术后恢复快、瘢痕小、住院时间短等优点,由于其发病因素和机制复杂,没有特异性治疗方法,对老年人造成的危害非常大,必须对其可疑的危险因素及临床特点有足够的认识。我科自1992年~2008年10月实施的老年肝脏切除手术8万多例,术后出现认知功能障碍1例,经过采用早期认知护理干预,能帮助患者改变对自我,提高现实的认知能力,重新建立正确认知,从而有利于发挥心理防御机制,患者的MMSE评分显著增高。这说明及时的护理认知干预、重视老年患者的生理心理特点,加强术后管理等措施,对于肝脏手术患者POCD的发生、发展有良好的防治作用。
简介:目的:观察活血行气中药川芎赤芍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及Notch1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96只健康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脑缺血再灌注组)、川芎赤芍组(实验组)、尼莫地平组(阳性对照组),采用"Longa线栓法"制成脑缺血再灌注大鼠模型,ELISA法测定大鼠血清GFAP,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Notch1mRNA表达。结果:ELISA法测定大鼠血清GFAP显示:给药后3、7、14d模型组与假手术组相比GFAP升高,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给药后3、7、14d模型组与川芎赤芍组、尼莫地平组相比水平低,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Notch信号通路中Notch1受体蛋白的表达:给药3、7、14d模型组与假手术组相比Notch1mRNA表达升高,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给药3、7、14d模型组与川芎赤芍组、尼莫地平组相比表达水平低,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川芎赤芍可显著升高血清中GFAP水平及脑组织中Notch1mRNA的表达,其治疗脑梗死可能对脑缺血后神经元的修复新生起作用,进而起到脑保护作用。
简介:目的:研究电针逆转血管紧张素-(17)[Ang-(1—7)]在大鼠延髓尾端腹外侧区(CVLM)引起血压降低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中枢核团微量注射和微透析,以及高效液相色谱(HPLC)荧光检测等技术观察Ang(17)及其选择性受体拮抗剂(D-Ala7)-Ang-(1—7)(Ang-779)在大鼠CVLM引起血压改变时氨基酸类神经递质释放的变化以及电针对血压和氨基酸类递质释放的影响。结果:在CVLM微量注射Ang(1—7)可引起血压降低,同时伴该区内兴奋性氨基酸谷氨酸(Glu)释放增多和抑制性氨基酸牛磺酸(Trau)释放减少;相反,在CVLM微量注射Ang779则可引起血压升高,同时伴Glu释放减少和Tau释放增多。在相当于人”足三里”穴位电针20min,可分别抑制在CVLM微量注射Ang—(1-7)或Ang779所引起的血压降低或升高,同时也能部分抵消注射Ang-(17)或Ang779所引起的Glu、Tau释放的改变。结论:电针逆转Ang(1-7)或Ang-779在CVLM引起的降压或升压作用可能与Glu、Tau释放量的改变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