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通过科学以及规范地对药品进行管理从而提升医院药品管理水平。方法2012年6月开始我院利用医院的HIS信息系统,通过网络信息的一体化对药品进行管理,应用实库存管理模式对药库进行管理,探讨其可行性以及对效益的影响。结果实施药品实库存管理模式后,药品盘点误差率由实施前的4%降低至0.3%,账物相符率由实施前的75%上升至90%,药品失效率由实施前的5%降低至实施后的0.2%,同时领药的准确性以及规范性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结论利用HIS系统实施药品实库存管理可以使药品管理更具规范性及科学性,大大提高了药品的管理质量以及药品管理水平,为患者的诊疗效果做好了充分的保障。
简介:摘要目的在ICU护士工作期间实施三级护理质控目标管理模式,探析实施效果。方法本次探究需要利用自愿参与原则自我院就职的ICU护士中选取54名作为样本人群,在2014年11月-2015年10月工作期间应用常规护理模式,作为对照组;在2015年11月至2016年10月工作期间应用三级护理质控目标管理模式,作为研究组。结果研究组护士离职率、住院患者跌倒发生率、院内压疮发生率以及住院患者身体约束率、插管患者非计划拔管发生率、ICU患者尿路感染率、ICU患者血流感染发生率、ICU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均显著性更佳,对比对照组而言,组间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且P<0.05。结论在ICU护士工作期间实施三级护理质控目标管理模式的实施效果较为理想。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多点反馈护理管理模式对神经外科术后住院患者医院感染的预防效果。方法选择2018年1月—6月实施多点反馈护理管理模式前收治的200例神经外科术后住院患者为管理前组,另选2018年7月—2019年1月实施多点反馈护理管理模式后收治的200例神经外科术后住院患者为管理后组,均由本科室20名护士参与护理。管理前组接受常规护理管理,管理后组实施多点反馈护理管理,对两组患者医院感染发生率及护理质量进行观察。结果管理前组医院感染率为12.50%,明显较管理后组1.5%高,差异显著(P<0.05);管理后组护士的消毒隔离、手卫生、护理沟通、护理文件书写等护理质量评分与管理前组比较明显提高,差异显著(P<0.05)。结论多点反馈护理管理模式能预防神经外科术后住院患者医院感染,也能提高护理质量,值得借鉴。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多点反馈护理管理模式对神经外科术后住院患者医院感染的预防效果。方法选择2018年1月—6月实施多点反馈护理管理模式前收治的200例神经外科术后住院患者为管理前组,另选2018年7月—2019年1月实施多点反馈护理管理模式后收治的200例神经外科术后住院患者为管理后组,均由本科室20名护士参与护理。管理前组接受常规护理管理,管理后组实施多点反馈护理管理,对两组患者医院感染发生率及护理质量进行观察。结果管理前组医院感染率为12.50%,明显较管理后组1.5%高,差异显著(P<0.05);管理后组护士的消毒隔离、手卫生、护理沟通、护理文件书写等护理质量评分与管理前组比较明显提高,差异显著(P<0.05)。结论多点反馈护理管理模式能预防神经外科术后住院患者医院感染,也能提高护理质量,值得借鉴。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应用于在ICU危重症患者中的新型规范化护理质量管理模式的效果,分析新型规范化护理质量管理模式的具体措施。方法笔者抽取2009年6月份-2012年6月份期间来我院就诊的86例ICU患者,将86例ICU危重症患者随机的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3例ICU危重症患者,其中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质量管理模式进行管理,观察组采用新型的规范化护理质量管理模式进行管理,比较观察组和对照组的管理效果。结果观察组ICU危重症患者出现医源性损伤、非计划拔管现象以及并发症的比例明显低于对照组ICU危重症患者;观察组ICU危重症患者的插管留置时间相较于对照组ICU危重症患者来说明显较短;观察组ICU危重症患者转入普通病房所需的时间与对照组ICU危重症患者明显较少;观察组ICU危重症患者对护理管理质量的满意度明显较对照组ICU危重症患者高。结论临床对ICU危重症患者采用新型规范化护理质量管理模式进行管理,管理效果明显。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29例儿童急性髓系白血病(AML)(除M3)的临床预后因素。方法研究对象为我院近3年收治的新发AML患儿29例,对所有患儿进行随访并统计疗效,采用Kaplan-Meier方法预测生存期,筛选临床影响预后的高危因素。结果年龄>10岁的患儿2年总体生存率(OS)及无事件生存率(EFS)分别为23.8%±20.3%和17.6%±16.0%,均明显低于非高危患儿(P=0.014、0.032);course1治疗结束后未达CR的患儿两值均为0.00%±0.00%,低于对治疗反应好的患儿(P=0.000、0.008);进行造血干细胞移植术(HSCT)的患儿其2年OS为100%±0.00%,明显高于其他患儿(P=0.037);而与性别、危险度分层无关(P>0.05)。结论本研究组29例患儿中,高年龄、诱导缓解治疗反应差是影响患儿预后的高危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