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肩关节作为人体活动范围最大的关节,通过复杂的连接实现了稳定和运动幅度的最大化。临床上使用多种途径可显露肩关节的前、后和外侧结构。由于肩关节位置深在、周围肌肉丰厚,三角肌和肩袖的双层包裹使得手术入路的选择难以兼顾神经界面和肌肉间隙。肩关节前内侧手术入路是利用腋神经与胸内外侧神经界面和三角肌、胸大肌间隙的良好显露效果,使其成为肩关节传统手术最常用的入路。近年来,随着肩关节镜术式的发展,微创通道技术使得三角肌和肩袖肌腱的损伤最小化,而具体入路的选择变得多样化和个体化。虽然传统的手术入路正逐步被关节镜入路所替代,但其简单实用的特点使其不会被完全淘汰。事实上,这些入路在大多数医院仍是最常用的手术入路。本文紧密结合临床需要回顾肩关节常用入路的解剖径路,从实用的角度总结肩关节显露过程中需要面对和解决的各种问题。
简介:目的探讨采用不同手术入路治疗髋臼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手术治疗髋臼骨折22例,手术入路采用Kocher—Langenbeck切口8例,Smith—Petersen切口4例,髂腹股沟切口6例,扩大的Smith—Petersen切口2例,前后联合切口2例。结果22例患者随访6~60个月(平均28个月)。根据Maria的复位标准:解剖复位15例,良3例,差4例,复位优良率为81.8%(18/22),根据MerledAubigne的临床评定标准:解剖复位者疗效优良率为13/15,复位良者2/3,复位差者1/4。结论髋臼骨折的复位质量是决定临床手术疗效的关键,正确选择切口、正确放置钢板和置入螺钉,是提高复位质量的关键。
简介:目的对比观察经胸乳入路与经颈部入路微创腔镜手术治疗甲状腺微小癌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2014年5月至2017年5月上海市浦南医院收治的甲状腺微小癌患者100例进行前瞻性研究,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将这些患者分为经胸乳入路组(n=50)和经颈部入路组(n=50)两组,分别经不同入路行微创腔镜手术。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术中术后指标、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经胸乳入路组患者的总缓解率[92.0%(46/50)]显著高于经颈部入路组[70.0%(35/50)](P〈0.05),手术时间、术后拔管时间、住院时间均显著短于经颈部入路组(P〈0.05),术中出血量、淋巴结清除数量、术后引流量均显著少于经颈部入路组(P〈0.05),术后并发症发生率[2.0%(1/50)]显著低于经颈部入路组[18.0%(9/50)](P〈0.05)。结论经胸乳入路创腔镜手术治疗甲状腺微小癌的效果较经颈部入路微创腔镜手术好。
简介:背景:腰椎传统入路需广泛剥离椎旁肌,对软组织的损伤较大。目前已有多种改良入路和手术技术在改进和减少传统手术入路带来的相关问题。目的目的:比较采用腰椎改良后正中入路与传统入路治疗单节段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方法:2014年4月至2015年12月,165例单节段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行后路腰椎椎间融合术,按手术入路不同分为改良组(n=70)和传统组(n=95)。改良入路保留胸腰筋膜和竖脊肌总腱膜在棘上韧带处的附丽部,在后正中线旁开1.5-2.0cm,纵行切开胸腰筋膜及竖脊肌总腱膜,其他步骤同传统入路。通过对比两组患者手术切口长度、出血量、引流量、术后镇痛药使用情况及手术前后腰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比较两种手术入路的临床疗效。结果结果: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融合节段、住院日等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传统组相比,改良组手术切口长度短,出血量少,引流量少,下地时间早,镇痛药使用次数少,但手术时间稍长,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腰痛VAS和ODI评分均较术前明显降低(P〈0.001),但改良组降低更显著(P〈0.05)。结论结论:改良入路和传统入路在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时均能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但腰椎改良后正中入路具有手术切口短、创伤小、术后疼痛轻和术后恢复快等优势;且其学习曲线较短、操作简单。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引导性组织再生术治疗牙周病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将2015年12月至2017年12月来我院治疗牙周病患者79例纳入本次研究,按治疗方式的差异性分2组。对照组(40例)患者行常规治疗,实验组(39例)患者行引导性组织再生术治疗,对两组患者治疗效果进行比较,并比较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对照组40例患者中,治疗有效率为77.50%,实验组治疗有效率为94.87%。经比较,实验组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另外,实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牙周病患者实施引导性组织再生术治疗,可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且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在临床上应用有着较高的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再生障碍性贫血应用于骨髓检验的意义分析与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2月至2017年2月间收治的50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作为观察组,50例非血液病患者作为对照组,两组患者分别进行骨髓检验,比较两组患者之间的检查结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白细胞数量、血红蛋白含量以及血小板数量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的白细胞数量、血红蛋白含量以及血小板数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一级和二级占比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的一级和二级占比,观察组患者的三级、四级和五级占比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的三级、四级和五级占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再生障碍性贫血应用于骨髓检验具有突出效果,可在今后的临床工作中进行广泛的推广工作。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针对性护理干预对急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抽选我院2015年10月~2016年10月收治的96例急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资料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回顾性分析。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8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施针对性护理干预措施及健康指导。结果经一系列的护理及健康指导,观察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达93.8%(45/48),明显高于对照组治疗的总有效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无并发症产生。结论急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在治疗过程中进行针对性护理干预及健康指导,可防止患者产生并发症,提高治疗有效率,促进患者康复,值得临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