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对20例核磁共振成像(MRI)对膝关节隐性骨折的诊断分析。方法纳入本院近年来收治膝关节隐性骨折患者20例为本次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接受核磁共振成像检查诊断,对其临床资料以回顾性方法进行分析,归纳此类患者应用MRI诊断的表现及效果。结果本次纳入研究对象共发现存在38处隐性骨折,15例患者为单处骨折,5例患者为多处骨折;8例患者伴有关节腔积液,6例患者副韧带外侧伤合并软组织肿大,3例患者合并半月板损伤,1例患者合并交叉韧带损伤,2例患者合并副韧带内侧损伤;根据骨折分型,14例患者为I型隐性骨折、5例患者为II型隐性骨折、1例患者为III型隐性骨折。结论应用核磁共振成像技术对膝关节隐性骨折患者进行检查诊断,具有可靠高效的优点,且操作相对简便,有助于医生更深入全面了解患者骨折情况,制定更具针对性治疗方案,值得临床普及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多层螺旋CT与核磁共振成像联合诊断腕关节损伤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11月至2018年7月来我院治疗的42例腕关节损伤患者,根据CR结果将患者分为骨折患者(22例,实验组)以及无骨折患者(20例,对照组),根据多层螺旋CT(MSCT)与核磁共振成像(MRI)检查患者的骨折、关节脱位、隐匿性骨折、软骨损伤等情况,对比两组患者的影像学检查结果。结果MSCT在发现患者骨折、关节脱位、移位碎骨折片方面效果更佳,而MRI在发现患者隐匿性骨折、软骨损伤以及骨挫伤方面效果更佳。结论对诊断腕关节损伤患者来说,多层螺旋CT与核磁共振成像联合诊断的成效更好,能够有效的提高临床诊断结果的准确率。因此,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意义。
简介:【摘要】目的:探析核磁共振成像在肝硬化再生结节和小肝癌中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统计:2020年10月到2022年2月时间段,抽取在我院就诊的60例肝硬化再生结节和小肝癌患者,分别开展CT检查和核磁共振成像检查,观察不同疾病影响血特点以及诊断准确率。结果:核磁共振成像检查诊断准确率为95%远高于CT检查诊断准确率83.33%,数据统计有差异性(P<0.05)。小肝癌患者与肝硬化再生结节患者经核磁共振成像检查后,在肝脏动脉灌注指数和造影剂峰值时间等存在一定差异性(P<0.05)。不同影像学检查特点:经CT检查后,肝硬化再生结节表现为略低密度,小肝癌则出现明显低密度;采用MRI检查后,肝硬化再生结节T1W序列呈稍高信号,小肝癌T1WI则显示为低信号。结论:采用核磁共振成像检查在肝硬化再生结节和小肝癌鉴别诊断中,具有较高的诊出率,从而降低了误诊漏诊情况的发生,为临床疾病的诊断与后续治疗,提供了更加可靠的理论依据,具有一定的临床推广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腕关节损伤患者联合应用多层螺旋CT、核磁共振成像的临床效果。方法:样本选择范围是自2021年1月至2022年1月期间于我院接受治疗的腕关节损伤患者,样本数是88例。所有患者都接受多层螺旋CT、核磁共振成像两种检查方式,比较单一方法和联合方法的临床诊断效果。结果:应用多层螺旋CT、核磁共振成像联合方法进行诊断比应用其中一种单一方法在腕关节损伤、骨折及关节脱位、移位碎骨折片和隐匿性骨折几个方面的检出率都高,组间差异显著并都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腕关节损伤患者联合应用多层螺旋CT、核磁共振成像进行诊断,检出率高,可以在临床诊断当中提供有效的依据。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在对肝脏局灶性结节状增生患者实施诊断过程中选用核磁共振成像或CT的意义。方法:本项研究入选人员为我院收治并已确诊为肝脏局灶性结节状增生患者,入选时间设定在2021年2月-2021年2月,入选总例数为60例。在获取配合后分别对上述入选人员实施CT检查和核磁共振成像检查,并对两种检查方式的准确率、误诊率及漏诊率实施对比分析。结果:相较于CT检查结果,核磁共振成像检查准确率更高,误诊率及漏诊率更低,且相应指标组间对比存在较大差异性(P<0.05)。结论:在对肝脏局灶性结节状增生患者实施诊断的过程中,相较于CT而言,选用核磁共振成像诊断率更高。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应用核磁共振成像检查膝关节隐性骨折患者对其准确度、特异度及灵敏度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选取70例于2020年8月至2021年8月期间我院收治的疑似膝关节隐性骨折患者,分别应用CT检查、核磁共振成像检查,利用影像表现与手术联合判断检查结果。比较两种检查方式的准确性、特异度及灵敏度。结果 经影像与手术联合判断,70例疑似患者中,有30例无膝关节隐性骨折、40例膝关节隐性骨折。核磁共振成像检查准确度、特异度、灵敏度为95.71%、93.33%、97.50%,较CT检查的71.43%、66.67%、75.00%高(P<0.05)。结论 应用核磁共振成像检查膝关节隐性骨折具有较高的准确度、特异度及灵敏度。
简介:摘要目的验证核磁共振在扫描颞颌关节各种疾病中具有较高价值。方法随机选取2017年间入住我院的58例颞颌关节疾病患病者置于特殊的核磁共振仪中,利用仪器的无线电射频脉冲激发患者颞颌关节内氢原子核,并引起这些原子核共振,同时会吸收能量处于激发状态。当停止射频脉冲以后。由于氢原子能量较高时不稳定,需要通过释放能量达到基态。所以氢原子核会在释放能量过程中会发射一定频率的电信号。同时仪器内的接受器会接收信号,然后经过电子计算机程序处理后得到模拟图像。结果通过对58例患者进行核磁共振检查的同时进行X光等多设备检查。核磁共振加权图像可清楚显示颞颌关节的解剖结构,而且准确率较高,效果显著。结论核磁共振在颞颌关节疾病的诊断中具有较大价值。
简介:摘要核磁共振,作为一种成熟的影像学技术,在许多领域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其中,核磁共振技术在疾病的检测及诊治中发挥着其作用,重要性不言而喻。核磁共振技术的发展与应用成为了大众关注的重点和焦点问题,也是许多医疗工作者及相关学者探究的重要课题,在这样的形势背景下,对核磁共振技术的创新发展以及其在疾病诊治中的应用进行深入的探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科学意义及社会价值。虽然关于核磁共振的研究持续开展,但是仍有许多问题有待进一步展开分析。因此,本文就核磁共振在肿瘤诊治中的发展,结合笔者对核磁共振的认识及工作经验,对核磁共振在肿瘤诊治中的应用发展展开论述与探究。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核磁共振诊断脊椎损伤的临床诊断价值,以找出脊椎损伤影像学检查的最佳方法。方法选择我院2014年1月到2016年1月收治的64例脊椎损伤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分别进行CT、核磁共振检查以及手术病理检查,进而分析核磁共振的影像学诊断价值。结果在本次研究中核磁共振检查的韧带损伤、神经根损伤、软组织损伤、椎体挫伤和椎弓根骨折的诊断正确率分别为97.8%、93.4%、100.0%、90.6%、92.5%,CT检查的正确率分别为82.2%、76.1%、87.5%、53.1%、75.0%(P<0.05)。结论在脊椎损伤影像学检查方面,与CT方法相比,核磁共振检查方法为无创伤检查,能够较为清楚地显示相应的病理变化,可以较为准确的判断组织的病变程度,其影像学诊断价值更高,值得在临床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