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探讨自体输血技术在单侧初次膝关节置换术中使用的临床价值及相关因素。方法选取本院骨科2011年1月-2015年8月收治入院的行单侧初次膝关节置换术患者9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45例和对照组45例,对照组术前不采自体血,观察组术前采自体血。分析对比两组患者手术中及术后的出血和输血情况。结果对照组患者术前均未采血,术后39例患者需输血,观察组患者术前自体采血,术后5例患者需输血,两组患者术后输血例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血液检测结果及凝血时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出现头晕、乏力等症状,但症状较轻,均自行缓解;对照组术后输血患者有14例出现轻微的输血反应,表现为胸闷、心悸、皮肤瘙痒。结论自体输血技术的应用,能有效减少输异体血发生的输血反应和经血液传播的疾病,同时还能刺激红细胞再生,提高患者造血速度,且术前采集自体血费用低廉,减少住院费用,适合在现血源紧张的医疗环境下推广和使用。
简介:目的报道应用ProfemurZ柄行初次髋关节置换术后股骨侧假体周围骨折病例6例手术治疗后效果。方法纳入宁波市第六医院关节外科2009至2017年期间因终末期髋关节病或股骨颈骨折行初次髋关节置换术,术后外伤后发生假体周围骨折病例共6例(7髋)。其中5髋为长螺旋、长斜形或粉碎性骨折,2髋为短斜形骨折;VancouverB1型2髋,B2型5髋,术中股骨侧假体根据不同骨折情况选用不同翻修方式,分别行单纯骨折复位内固定术和关节翻修术加骨折复位内固定术,并随访其疗效。结果本组患者术后随访均未出现假体松动或假体周围骨溶解等并发症,所有病例未发生术后并发症。术后3月X线显示骨折均愈合,患髋功能恢复好,末次随访髋关节功能HSS评分平均(85.5±4.5)分。结论ProfemurZ柄初次髋关节置换术后发生假体周围骨折可根据骨折分型给予内固定或翻修手术治疗,术后随访显示功能恢复好,骨折与假体形态设计的相关性需要生物力学研究。
简介:2002年2月我院曾收治1例合并桡骨骨不连的桡尺远侧关节脱位患者,采用Sauve-Kapandji手术治疗取得了满意的疗效,报道如下.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经内侧与前侧入路切开复位治疗发育性髋关节脱位的疗效。方法:本次研究对象选择2020年05月至2022年05月期间于我院接受诊断治疗的68例(76髋)发育性髋关节脱位患儿。将其随机分为两组进行相关数据的对比分析。结果:观察组切口长度(3.44±0.62)、手术时间(45.40±8.25)、术中出血量(4.48±1.95)与对照组切口长度(7.63±1.27)、手术时间(81.60±13.70)、术中出血量(21.36±8.62)对比均存在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有1(3.13%)例患儿出现术后再脱位,5(15.63%)例患儿出现股骨头缺血坏死,4(12.5%)例患儿再手术。对照组有2(5.56%)例患儿出现术后再脱位,5(13.89%)例患儿出现股骨头缺血坏死,5(13.89%)例患儿再手术。两组各项指标对比均无明显差异(P<0.05)。讨论:内侧切开复位法对患儿产生的创伤较小,切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较小,值得广泛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移动康复小助手在全膝关节置换术的康复效果。方法从我院2014年12月到2016年12月选取94例进行全膝关节置换术的患者,将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每组47例,一组为对照组,采用常规口头方式进行宣传教育。另一组为观察组,采用移动康复小助手进行宣传教育。观察两组患者的康复效果。结果采用移动康复小助手的观察组患者,对相关康复知识的掌握程度合格率(97.87%)明显高于对照组(68.09%),观察组患者术后六个月的膝关节量表评分(KSS)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数据存在明显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通过移动康复小助手能够提高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的健康教育水平,促进患者膝功能的恢复。
简介:目的探讨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后再发椎体骨折的临床治疗方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3年6月在本院行PKP术后再发椎体骨折23例(29椎)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10例行保守治疗,13例再次行PKP术治疗,进行两种治疗方法的疼痛评分(VAS)和临床疗效的比较分析。结果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行PKP术后再发椎体骨折以初次为多椎体PKP术的邻椎骨折较多,在短期内(6月内)再次发生概率较大,为82.61%。与治疗前比较,再发椎体骨折的两组患者经治疗后VAS评分均明显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再发椎体骨折行PKP术治疗的患者在治疗1周、3月时VAS评分明显低于保守治疗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再发椎体骨折行PKP术治疗的患者在治疗1周、3月时有效率分别为69.23%、84.62%,与保守治疗组比较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治疗6月时的VAS评分和有效率相互比较,均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再次行椎体成形术治疗具有良好的短期及长期疗效,可以作为治疗骨质疏松性骨折经皮椎体成形术后再发椎体骨折的有效治疗方案。
简介:摘要目的对侧路椎间孔镜髓核摘除术(PTE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LDH)的效果进行探讨。方法选择于2018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我院接受治疗LDH患者12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n=60)和常规组(n=60)。常规组接受后路椎板间开窗髓核摘除术(FD),实验组接受PTED,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实验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卧床时间、切口长度均显著低于常规组(P<0.05)。实验组优良率90.0%,略高于常规组的86.7%,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LDH治疗中PTED效果显著,具有手术切口少、术中出血少等优势,患者术后能够更快恢复,有较高推广价值。
简介:目的对比下颈椎经关节螺钉和Magerl侧块螺钉固定技术神经根(前支和后支)损伤的潜在风险。方法应用经关节螺钉和Magerl侧块螺钉两种固定技术,固定C3-7节段,每种技术使用2具标本和20枚螺钉。使用直径为3.5mm、长度为20mm的螺钉进行过度穿透侧块腹侧皮质固定。仔细解剖颈部的前侧方,观察螺钉与脊神经前、后支的关系。结果下颈椎经关节螺钉固定技术总体神经损伤比例(45%)明显低于Magerl侧块螺钉固定技术(90%),两者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经关节螺钉和Magerl侧块螺钉固定技术引起的神经损伤均最多见于脊神经后支,分别为25%和45%。结论经关节螺钉固定技术神经根损伤的风险低于Magerl侧块螺钉固定技术。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分析椎间孔镜与小切口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选取我院2016年1月-2018年3月期间收治的7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作为分析对象,依照入院顺序将其分成观察组35例和对照组35例,给予对照组小切口手术进行治疗,给予观察组椎间孔镜术进行治疗,对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手术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术后腰腿疼痛评分及临床疗效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手术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及住院时间均显著优于对照组,组间数据差异明显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腰腿疼痛较轻,其评分数据结果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同时观察组患者临床疗效也显著优于对照组,组间数据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采取内椎间孔镜术进行治疗,其创伤性较小,且手术时间较短,可有效减少患者术中出血量,提高临床治疗效果,促进患者身体恢复速度,减少患者住院时间,该治疗方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 :对经皮椎体成形术在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中的治疗效果进行调查。 方法 :随机抽选我院 62 例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患者 2016 年 10 月 -2017 年 10 月间入院,而后随机分为干预组、常规组。各 31 例。干预组患者予以经皮椎体成型术治疗,常规组予以常规手术治疗。比较患者治疗前后椎体高度、疼痛程度以及治疗效果。 结果 :干预组患者术后椎体高度平均为( 24.7±0.8 ) mm ,术中出血量平均为( 26.4±5.9 ) ml ,术后疼痛评分为( 34.6±5.9 )分,与常规组比较 P < 0.05 ,干预组与常规组疗效评估有效率分别为 96.8% 、 83.9% , P < 0.05 。 结论 :经皮椎体成型术在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中的治疗效果更为理想。
简介:目的探讨应用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固定技术治疗寰枢椎不稳的疗效.方法对2003年6月至2009年3月收治的21例寰枢椎不稳患者应用寰枢椎椎弓根螺钉技术治疗,男14例,女7例;年龄28~66岁,平均42.5岁.齿状突骨折10例,先天性游离齿状突4例,Jefferson骨折合并齿状突骨折3例,类风湿关节炎致寰枢椎不稳4例.所有患者均伴有寰枢椎半脱位或失稳.患者术前JOA评分4~14分,平均9.1分.结果21例患者共置入寰枢椎螺钉84枚,无一例患者发生脊髓、神经根和椎动脉损伤.术中均未发生椎动脉和脊髓损伤,有5例出现静脉丛出血.所有患者均获随访,时间6~48个月,平均16个月.术后JOA评分11~17分,平均15.9分,平均改善率为85.1%.骨折的齿状突均完全愈合,植骨块全部融化,无内固定断裂和松动.结论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固定技术是治疗寰枢椎失稳的有效方法,具有固定牢靠、短节段固定,操作相对安全方便、融合率高等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