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对比PCR检验法和细菌培养法在阴道细菌检验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在我院进行诊疗的细菌性阴道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时间
简介:【摘要】 目的对胶体金标检测(GICA)法与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检测乙肝病毒五项标志物的敏感性、特异性和阳性检出率对比。方法 采用两种方法检测分别对536例临床血清标本进行HBsAg、HBeAg、HBeAb、HBcAg、HBsAb五项血清标志物进行检测,并将HBsAg、HBcAb2份质控血清作不同倍数的稀释,用两种方法检测。结果:TRFIA法检测的敏感性、特异性均高于ELISA法检测。结论 GICA法操作简便、快速,检测的特异度较好,但其灵敏度有限;乙肝病毒五项血清学标志物ELISA法检测更适合于临床诊治的应用,临床乙肝早期诊断和疗效的观察等方面,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简介:【目的】研究赶黄草中肝保护的有效成分。【方法】采用不同的化学分离手段,包括硅胶柱层析以及SephadexLH-20凝胶柱层析等方法,对赶黄草乙酸乙酯部位进行化学分离;同时结合不同的波谱解析手段对分离的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采用H2O2诱导的HL-7702细胞进行肝保护有效成分的检测。【结果】从赶黄草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出10个黄酮类化合物,分别为木犀草素(1)、槲皮素(2)、芹菜素(3)、乔松素-7-O-β-D-葡萄糖苷(4)、槲皮苷(5)、槲皮素-3-O-α-L-阿拉伯糖苷(6)、山奈酚-3-O-α-L-呋喃阿拉伯糖苷(7)、山奈酚-3-O-α-L-鼠李糖苷(8)、4-deoxy-phlorizin(9)、2',4',6'-trihydroydihydrochalcone-4'-O-β-Dglucoside(10);其中化合物4、7和10的OD450值分别为0.317±0.017、0.287±0.017、0.412±0.017。【结论】化合物6和8为首次从扯根菜属植物中分得,化合物7、9、10为首次从虎耳草科植物中分得,其中化合物4、7和10具有较强的肝细胞保护作用。
简介:种予细胞、支架材料和生长因子是组织工程的三大要素,而寻找合适的种子细胞是成功的重要因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StemCells,MSCs),因其具有多向分化潜能,如形成骨、软骨、肌组织、皮肤等,成为最具代表性的种了细胞。目前,国内外已分离培养出人,小鼠,大鼠,兔等的骨髓MSCs。并诱导分化出多种组织”,但由于它在骨髓内含量极少,只占0.01%-0.001%,而组织工程需要短期内有大量的种子细胞再生组织,故需进行体外培养、分化和扩增日。本实验对骨髓MSCs的两种分离方法进行比较,以期获得更好的方法。
简介:摘要 目的:调查和分析我院临床感染患者中大肠埃希菌的分布及耐药性,为临床经验合理利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临床感染患者2019.1~2019.12月培养检出的548株大肠埃希菌,分析其分布及耐药性。结果:分离的548株大肠埃希菌,前四位的科室是神经内科、肾脏内科、泌尿外科、内分泌科,分别是89株、85株、59株、56株。标本主要以尿液为主,403株占73.5%。对呋喃妥因、头孢西丁、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哌酮舒巴坦、阿米卡星、亚胺培南敏感性较高,达到90%以上。结论:大肠埃希菌为临床常见感染菌,引起的感染以泌尿系感染为主,临床常用抗菌药物头孢曲松及喹诺酮类,耐药率均在30%以上,临床上使用此类药物一定要慎重。
简介:目的探讨自制电凝钩在再次开腹术中分离腹腔粘连的可行性和优点。方法回顾性分析63例有腹部手术史的开腹手术,分析自制电凝钩在再次手术中处理腹腔粘连的方法。其中膜性粘连:大网膜与壁层腹膜及肝脏面粘连,肝脏与膈肌粘连共12例;疏松粘连:横结肠肝曲、胃窦部及十二指肠与肝脏面粘连19例;致密粘连:肝门部及原手术切口周围粘连32例。结果63例伴腹部手术史的开腹手术,用自制电凝钩均顺利完成腹腔粘连的分离。术中平均出血量50(30~90)ml,手术平均耗时40(25~80)min,无邻近脏器损伤。术后随访观察44例患者,随访时间平均6(1~10)个月,未发现严重并发症。结论用电凝钩在开腹术中处理腹腔粘连是安全可行的,且效果良好。
简介:摘要目的对包皮扩张分离术与包皮环扎术在小儿包茎中的治疗效果进行比较分析。方法对我院于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期间收治的72例包茎患儿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根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观察组(n=36)与对照组(n=36),最后对两组患儿经治疗后的总有效率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患儿经治疗后,取得的总有效率(91.67%)明显高于对照组患儿(72.22%),两组治疗效果存在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包皮扩张分离术在小儿包茎治疗中的疗效相对显著,可作为首选方案,但在实际治疗方案选择中,还应结合患儿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以实现治疗效果的最优化。
简介:摘要目的探析丹参中隐丹参酮的分离纯化、结构鉴定与体外抑菌活性的研究结果。方法将丹参中的脂溶性成分进行测定和制备,利用重结晶和柱色谱分离并制备单体化合物。借助理化性质和图谱测定,对化合物结构进行鉴定和分。以奶牛子宫内膜炎的病原菌中的金黄色葡萄球菌作为抑菌实验菌株,开展体外抑菌活性试验。结果从丹参中可提取出的单体化合物为橙红色针状结晶,易溶与甲醇、乙酸乙酯等,并结合图谱进行测定和分析,鉴定为隐丹参酮。经体外抑菌活性试验,隐丹参酮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具有极度敏感性,抑菌作用显著。结论隐丹参酮可有效抑制奶牛子宫内膜炎病原菌中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对于其他病原菌具有相近的作用,因此丹参可作为治疗奶牛子宫内膜炎的有效药物成分,分离鉴定与体外抑菌活性试验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简介:目的:研究非连续密度梯度分离法分离红细胞的影响因素,初步建立Percoll分离液在红细胞分离中的最佳操作条件。方法:检测Percoll与1.5mol/LNaCl比例为9∶1、10∶1、11∶1、12∶1、13∶1渗透压情况,选取等渗比例作为最佳母液(SIP);以不同密度细胞被充分离心沉降分离,较少存在红细胞滞留、拖带现象作为分离效果评判标准,比较不同红细胞悬液浓度、不同离心力、不同离心加减速度、不同温度和不同离心时间的分离效果。结果:50%以下浓度红细胞悬液分离效果优于50%以上浓度红细胞悬液,4000×g优于3000和2000×g的离心效果,2-8的离心加减速度可以获得满意的离心效果,4℃分层效果比室温稳定,20min优于15和10min的分离效果。结论:Percoll与1.5mol/LNaCl为12∶1和11∶1的母液可作为等渗母液,优先4℃离心条件离心,加减速度2-8,其离心效果会随着红细胞悬液浓度的降低、离心时间的延长、离心力的增加而获得更好的分离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