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高血压是临床上的常见病高发病,是导致心脑血管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血压控制达标对于降低心脑血管事件具有重要意义[1]。高血压是一种需终身治疗的疾病,其防治从医院走进社区势在必行,但社区高血压病患者的血压控制情况并不乐观,具有疾病知晓率低、治疗率低和控制率低的“三低”特点,这与患者药物治疗依从性差密不可分[2]。

  • 标签: 高血压药物治疗依从性 干预对策 社区 心脑血管事件 血压控制情况 高血压病患者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高龄患者股骨颈骨折术后发生谵妄的相关因素全程护理干预对术后谵妄的影响。方法分析总结15例高龄患者股骨颈骨折术后发生谵妄的临床资料、相关因素并给予全程护理干预。结果15例患者除1例转相关专科治疗外,余14例经过积极有效的对症处理后谵妄症状均消失,高龄股骨颈骨折术后谵妄的原因与年龄、低氧血症、手术应激反应、术后疼痛、睡眠紊乱、药物毒性作用、贫血低蛋白血症等因素相关。结论对于高龄股骨颈骨折患者需进行全面系统评估,积极治疗其合并的基础疾病,一旦发现谵妄患者,护理人员要尽早的采取干预措施,帮助患者早日康复。

  • 标签: 高龄患者 股骨颈骨折 术后谵妄 全程护理干预
  • 简介:急性心肌梗死(acutemyocardialinfarction,AMI)指冠状动脉急性、持续性缺血缺氧引起的心肌坏死,其主要类型为1型自发性心肌梗死。急性脑梗死(acutecerebralinfarction,ACI)指脑血供突然中断后导致的脑组织坏死,其主要类型为TOAST分型中的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两者主要病理基础都是动脉粥样硬化。糖尿病作为动脉粥样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针对糖尿病伴AMIACI对比借鉴分析的研究尚缺乏,具体预后机制尚未完全研究透彻,就目前的研究结果看,两者在诸多方面有着异同,本研究从流行病学、预后异同、具体影响机制治疗进展等几个方面进行综述,为临床针对性评估与诊治高危患者提供依据。

  • 标签: 心肌梗死 脑梗死 糖尿病 动脉粥样硬化 流行病学 预后
  • 简介:目的评估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安全性方法1995年3月至1999年6月收治6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男34例,女28例,平均年龄(66±9)岁发病时间<6h者57例,6~9h4例,9~12h1例。随机分为溶栓组和对照组(各31例)用溶栓前后神经功能缺损的积分差值变化评估临床疗效并观察急性期并发症,采用Barthel指数死亡率评估患者3个月时的疗效。结果溶栓组急性期出现大量脑出血、全身性出血症状再加重的发生率分别为3%、19%和26%随访3个月,两组死亡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溶栓组Barthel指数显著高于对照组。结论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可使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早期恢复,改善3个月时的预后;溶栓治疗的急性期有一定的并发症.特别是症状再加重的发生率较高。

  • 标签: 脑梗塞 溶栓治疗 尿激酶 并发症
  • 简介:血流储备分数(FFR)血管内超声(IVUS)是目前PCI治疗的两大中药辅助检测手段,并且其临床介入治疗的指导意义也得到了认可。但是,近期的一项研究指出,与标准血管造影指导PCI相比,FFRIVUS指导的PCI并不能降低患者死亡率。该结果发表在2014年6月23日JAMA杂志上。

  • 标签: 血流储备分数 手术死亡率 血管内超声 PCI IVUS 介入治疗
  • 简介:目的评价辛伐他汀对老年冠心病合并高脂血症患者的疗效安全性。方法75例老年冠心病合并高脂血症患者每日服用辛伐他汀20mg,分别在治疗前和治疗后的第15天、1个月、3个月检验血脂、肝功能、肾功能、肌酸激酶,同时观察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患者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较干预前有显著降低(P〈0.05或P〈0.01)。治疗3个月后,血脂达标率为88%~92%。用药前后肝功能、肾功能、肌酸激酶没有明显改变。结论老年冠心病患者每日应用辛伐他汀20mg治疗安全有效。

  • 标签: 辛伐他汀 冠心病 高脂血症 安全性 老年人
  • 简介:目的观察再灌注对心肌线粒体的损伤,评价中药复方--益心康胶囊(H303)的保护作用.方法利用离体大鼠全心停灌/再灌(I/R)模型,测定心肌线粒体结构和功能的变化.结果I/R可致线粒体结构和功能损伤,H303预先灌注给药可明显减轻心肌脂质过氧化程度,抑制磷脂酶A2活性,抑制线粒体磷脂降解和游离脂肪酸生成,改善线粒体膜脂流动性.此外对呼吸功能及Ca2+-ATPase活性也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结论H303对再灌注所致的线粒体的损伤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

  • 标签: 益心康胶囊 再灌注损伤 线粒体
  • 简介:目的探讨肺心病并发冠心病患者的疾病表现以及心电图变化。方法随机选取2011年5月到2015年7月在我院就诊的40名肺心病并发冠心病患者作为研究的对象,另选取在我院同期就诊的40名单纯肺心病患者作为研究的对象,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表现和心电图变化特征。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高危因素中吸烟、糖尿病、高血压以及高血脂发生率具有明显较高,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出现急性或者陈旧性心梗、频发室早或室速、左室肥厚伴劳损等具有明显的差异,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肺心病并发冠心病患者的临床特点和心电图检查结果具有特征性的改变,临床诊断中应当综合分析,提高诊断的准确率,及时发现,及早治疗,提高患者的预后效果。

  • 标签: 肺心病并发冠心病 临床表现 心电图
  • 简介:目的分析研究在心血管介入治疗以后造成的迷走神经反射的临床护理疗效。方法2009年4月-2011年6月在我院治疗的469例心血管病患者在采用介入手术治疗以后引发的7例因迷走神经反射造成的低血压等症状进行相关临床护理治疗。结果患者在发生迷走神经反射以后5例患者经过治疗在20分钟内恢复正常,2例心率恢复以后不稳定,在30个小时后恢复症状,5例血压在两小时恢复正常,2例在三十个小时恢复正常。所有患者无一例发生危及生命的并发症。结论介入手术治疗后,应该对患者进行全面监护,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的变化,采取有效的预防相关护理措施,在我院经心血管介入治疗以后出现迷走神经反射出现的7例患者经过及时治疗护理,其效果非常显著,具有临床推广价值应用。

  • 标签: 心血管介入治疗 迷走神经反射 观察及护理
  • 简介:目的通过随机、双盲、大系列设正常人对照的研究方法,区别常用降压药治疗后真正的不良反应抑或高血压本身的症状.方法前瞻性、随机、双盲并行研究,1026例患者分为A组(卡托普利),B组(氨酰心安),C组(尼群地平),D组(卡+氨),E组(氨+尼),F组(尼+卡).观察药物降压效果、副作用、生活质量,观察期6个月.以正常人400例作为对照组.结果联合用药降压较单用效果更好,心率更稳定,撤药率更低.患者80%以上用药前存在各种症状,药后1/2以上症状消失.同时出现两种以上症状者达74.4%,最多达12种症状,均非药物所致.有88.6%患者用药后出现新症状,药物不良反应仅指此类症状,药前性功能障碍男、女分别达76%、79.5%,药后为52.7%67.0%.结论药物副作用生活质量影响是选用药物的重要依据,并可影响患者依从性疗效.目前尚无只有疗效而无不良反应的降压药物,熟悉其不良反应,采取最低有效剂量方为上策.

  • 标签: 随机双盲 高血压 药物不良反应 治疗
  • 简介:目的探讨高血压(EH)并左心室肥大(LVH)与心律失常心肌缺血的关系.方法应用24h动态心电(DCG)监测对130例EH并LVH者(A组)和150例非左心室肥大患者(B组)心电参数进行对比.结果室性心律失常发生例数室早≤Ⅱ级,两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而室早≥Ⅲ级缺血性ST-T改变两组间比较有显著差异.结论A组心肌缺血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显著增多,且发生率与LVH呈正相关.

  • 标签: 高血压 左心室肥大 心肌缺血 心律失常 动态心电图
  • 简介:目的:探讨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血清睾酮和雌二醇水平的改变临床意义.方法: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110例CHF患者的血清睾酮和雌二醇水平.结果:CHF组血清雌二醇、睾酮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均<0.05);Ⅰ、Ⅱ、Ⅲ级CHF组间血清睾酮和雌二醇水平依次递减,方差检验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住院期间死亡组血清雌二醇水平显著低于好转出院者(P<0.05),但睾酮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测定血清睾酮、雌二醇水平,有助于CHF发病机理的探讨和预后的判断.

  • 标签: 慢性心力衰竭 睾酮 雌二醇 血清学检验 CHF 发病机理
  • 简介:目的探讨心周脂肪组织(pericardialadiposetissue,PAT)容量与冠心痛代谢综合征(metabolicsyndrome,MS)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1102例患者的双源CT冠状动脉造影资料,采用平扫图像测定PAT容量。根据代谢危险因素的数量和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将患者分为MS组338例和无MS组764例≥50%狭窄组492例和〈50%狭窄组610例。结果MS组PAT容量较无Ms组明显增多,≥50%狭窄组PAT容量较〈50%狭窄组明显增多(P〈0.01)。随着代谢危险因素数目的增加,PAT容量呈上升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多元回归分析显示,PAT容量与≥50%狭窄(回归系数=17.78,P〈0.01)、体重指数(回归系数=7.32,P〈0.01)、腹围(回归系数=2.51,P〈0.01)和LDL-C(回归系数=16.94,P〈0.05)相关。结论多层螺旋CT测定PAT容量是提示患者冠心病和代谢风险的方法之一。

  • 标签: 脂肪组织 代谢疾病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冠状血管造影术 危险因素 心周脂肪
  • 简介:目的分析心肌梗死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的变化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5年3月至2017年3月时间区间,于我院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病症的患者58例对象列为研究组,并选取时间段开展健康体检的人员60例为对比组,对比两组对象的血浆同型半胱氨酸、维生素B12叶酸水平和血脂指标。结果研究组对象的血浆同型半胱氨酸叶酸水平高于对比组,且维生素B12水平低于对比组,具有差异(P<0.05);且研究组血脂指标与对比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通过实验证实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指标是导致急性心肌梗死病症的发病因素之一,在临床中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 标签: 急性心肌梗死 血浆同型半胱氨酸 价值
  • 简介:高血压是心脑血管疾病的第一大原因。高血压及其相关疾病越来越趋于年轻化,严重地威胁着人类的健康。近年来,国内外针对高血压诊疗与防治的相关研究成果众多。国际上,ESH修订版和JNC8即将公布。在国内,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基层版2009年已经发布。这些研究成果指南,影响着高血压防治的理念与实践,对高血压的防治有着重大的意义和指导作用。尽管,目前我国高血压防治的理念与水平,在大中城市已接近发达国家水平。但是,我国人口众多,绝大多数高血压患者分布在农村和基层社区。高血压人群的整体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在过去10多年并未明显提高,还处于很低水平,高血压的防治任务十分艰巨。

  • 标签: 高血压防治 相关疾病 培训项目 继续教育 防治指南 会议
  • 简介:目的分析心肌梗死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变化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16年1月-2017年6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心肌梗死患者63例,即观察组,选择同期在我院接受健康体检的正常志愿者50例作为对照组,分析两组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比较结果。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前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的(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7d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但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30d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显著低于治疗前、治疗后7d(P〈0.05)但与对照组差异不大。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变化与心肌梗死病情进展、治疗效果有关,提示心肌梗死患者检测血浆半胱氨酸对病情转归、预后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 标签: 心肌梗死 血浆同型半胱氨酸 临床意义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穴位降压操对高血压患者血压睡眠质量的影响。方法将我院心血管病科2013年8月至2014年8月159例伴有睡眠障碍的高血压患者采用随机分组法分为两组,对照组79例进行常规治疗与护理,试验组80例,在进行常规治疗与护理的基础上指导患者每日实施穴位降压操治疗,连续3周。对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血压值进行比较分析,对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睡眠情况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评价。结果干预后试验组患者的收缩压和舒张压较干预前均有所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3周后,实验组患者的PSQI总分较干预前有所下降,且低于对照组干预后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实施穴位降压操治疗能够协助患者降低血压,并能有效改善患者的睡眠质量,患者满意度较高。

  • 标签: 穴位降压操 高血压 睡眠质量
  • 简介:目的分析肝肿瘤患者术后并发急性肾功能衰竭的原因护理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9月-2015年9月期间在本院接受肝肿瘤手术治疗后发生急性肾功能衰竭的12例患者,分析急性肾功能衰竭发生的原因,明确临床诊断的方式。结果6例患者手术中或者手术后大出血、低血容性休克而引发急性肾功能衰竭,2例患者由于术后感染和吻合口瘘引发急性肾功能衰竭,4例患者术后肝功能异常,存在大量腹腔积液,造成急性肾功能衰竭。12例患者中,死亡3例,死亡率为25%。结论急性肾功能衰竭是肝肿瘤患者术后严重的并发症状之一,病死率较高,需要加强对患者病情的密切监护,通过综合性的护理干预,降低肝肿瘤患者术后并发急性肾功能衰竭的发生几率死亡率。

  • 标签: 肝肿瘤患者 术后并发症 急性肾功能衰竭 综合护理干预
  • 简介:目的观察肺部感染合并心力衰竭(心衰,HF)患者的血浆脑钠肽(BNP)血清炎症因子水平变化,探讨其与心功能的关系。方法选择2014年2月~2016年10月于江苏大学附属医院住院的肺部感染合并慢性HF患者72例作为A组,另选取单纯HF患者90例为B组,我院同期健康体检者40例为C组。检测和比较三组的血浆BNP、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并研究BNP、IL-6、TNF-α与NYHA分级的关系。结果治疗前A、B组的血浆BNP血清IL-6、TNF-α水平均显著高于C组,且A组显著高于C组(P<0.05);治疗后A、B组的血浆BNP血清IL-6、TNF-α水平均显著降低,但A组仍显著高于B组(P<0.05);A、B两组随NYHA心功能分级升高,BNP、IL-6、TNF-α浓度呈明显增高趋势,且A组明显高于B组相同分级(P<0.05);Spearman分析显示,A、B两组BNP、IL-6、TNF-α均与NYHA分级呈显著正相关性(P<0.05),且A组相关性更强。结论肺部感染合并HF患者存在明显的血浆BNP血清IL-6、TNF-α高表达,且其与心功能损害密切相关,监测BNP炎症因子变化对病情判断治疗决策有重要指导意义。

  • 标签: 肺部感染 心力衰竭 脑钠肽 白细胞介素-6 肿瘤坏死因子-α
  • 简介: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内溶栓治疗已成为公认的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的有效方法,但该治疗方法仅限于发病3h以内的患者,且有较高的颅内出血发生率,治疗时间窗很窄,因此,其临床应用受到很大限制,只有一小部分患者能得到及时治疗。而现代医学影像技术指导下的动脉溶栓治疗,能够确定是否存在可逆性缺血脑组织,使溶栓治疗适应证选择更科学,显著延长溶栓治疗的时间窗,提高血管再通率和改善神经功能预后。研究表明,急性期全脑血管造影(DSA)所反映的脑血管闭塞的部位、程度、侧支循环、血管再通和血流灌注情况等诸多因素均与预后密切相关。因此,对急性脑缺血患者全面、客观的血管造影分级对介入治疗适应证选择、预测血管再通率临床疗效具有重要作用。现就目前常用的急性缺血性卒中DSA分级标准进行综述如下。

  • 标签: 静脉内溶栓治疗 急性缺血性卒中 全脑血管造影 治疗疗效 脑动脉闭塞 评估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