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4
263 个结果
  • 简介:1对象与方法1.1对象2003年1月~2006年12月无偿献血者67800名。1.2试剂IgM抗-D、抗-E、抗-e、抗-C、抗-c、多特异性抗人球蛋白(IgG加C3d)均由上海市血液生物医药有限责任公司提供,3批IgG抗-D试剂分别由欧蒙医学实验诊断有限公司、上海市血液生物医药有限责任公司、台湾贝索公司提供。

  • 标签: Rho(D)抗原 初筛 确认 献血
  • 简介:临床输血管理是连接医院、患者、血站纽带和桥梁,建立先进计算机软件系统管理临床输血全过程和输血科日常工作式已成为输血科现代化管理需要。套系统、完善、规范、准确临床输血全过程和输血科日常工作管理系统,将为临床输血管理提供安全、可靠保证。网络平台不仅加快了实验数据传送速度,为抢救患者争取了时间,同时也明确了各部门责任,为避免发生争议提供了记录和科学依据。在医院业务迅猛发展背景下,手工记录已不能满足医院发展需求。本院自2010-01-2013-08利用该软件管理临床输血工作,取得了较好效果,现将有关应用情况总结如下。

  • 标签: 计算机软件 输血管理
  • 简介:目的:探讨平均红细胞体积(MCV)和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RDW)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和缺铁性贫血(IDA)鉴别诊断中应用价值和意义。方法:ABXMICROS60自动血液分析仪检测23例MDS患者和31例IDA患者MCV、RDW值。结果:MDS和IDA患者MCV分别为(103.1±10.8)fl和(73.7±9.6)f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MDS和IDA患者RDW分别为(18.7±4.4)和(17.6±2.8)均高于正常参考值,2组间数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DS患者MCV、RDW增高,IDA患者MCV减低、RDW增高。结论:MCV、RDW变化在MDS和IDA鉴别诊断中有较高应用价值。

  • 标签: 平均红细胞体积 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缺铁性贫血
  • 简介:目的:探讨回收式自体输血在肝硬化肝移植手术中应用及其安全性。方法:针对实施手术35例肝硬化患者,采用FCR-3000F型全自动自体血液回收系统,将肝移植术中出血回收,经抗凝、过滤、离心、清洗后,将得到红细胞悬液立即回输给患者;统计术中自体及异体输血量,输血前后电解质、凝血功能变化,以及输血相关不良反应情况。结果:35例肝硬化患者中3例(8.6%)未输注异体血,术中红细胞悬液平均输入量(9800±5400)ml,其中自体输血量(5850±5000)ml(56.16%);输血后APTT、PT、TT及FB较输血前明显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在回输自体血过程中均未出现发热、脂肪栓塞及全身感染症状。结论:临床上在肝硬化肝移植术中使用回收式自体血液技术能够避免或减少输注异体血,对于保证手术用血量和患者安全是种安全有效地手段。

  • 标签: 自体输血 血液回收 输血安全
  • 简介:目的:了解血浆置换治疗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TP)临床效果。方法:2011-2013年间确诊为TTP10例患者进行血浆置换,每日1次,用新鲜冰冻血浆为置换液,每次2000~3000ml,治疗2~5次,记录治疗前后血液检验相关指标和临床症状改善情况。结果:10例患者中2例死亡,8例存活。存活患者在经过3~5次血浆置换后,血小板、血红蛋白逐渐上升,尿素氮、间接胆红素、乳酸脱氢酶逐渐降低,治疗前后血液检验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血浆置换是TTP首选疗法,对TTP患者尽早进行血浆置换可明显降低病死率,提高治疗效果。

  • 标签: 血浆置换 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 简介:输血治疗是现代临床医学不可缺少重要措施,可以挽救患者生命,改善患者预后,但是在实施输血治疗同时,可能引起输血不良反应。临床主要表现为寒颤、发热,斑疹,呼吸困难等。为了解非传染性输血不良反应特点,有效防范和减少其发生,笔者对我市2011-2015年临床输血过程中不良反应进行统计分析。

  • 标签: 输血品种 输血次数 非传染性 输血不良反应
  • 简介:目的:研究输血对初诊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预后影响。方法:采用匹配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将2012-06-2016-12首次诊断84例MM患者根据是否输血分为输血组(42例)和非输血组(42例)。观察各组总生存率(OS)及无进展生存率(PFS)。结果:输血患者血红蛋白水平比非输血组患者低。输血组患者硼替佐米使用率更高。单因素分析中采取输血患者PFS更低;年龄、ISS分期、血小板水平、血红蛋白水平、血清肌酐水平、血清β2-MG、血清钙和沙利度胺药物使用是OS和PFS共同影响因素。采用多变量分析,高龄(≥60),高血清钙(≥2.75mmol/L)是影响MM患者OS危险因素,高血小板水平(≥100×10^9/L)和沙利度胺药物使用是OS保护因素。Ig分型和沙利度胺应用是MM患者PFS独立预后因素。输血不是MM患者OS和PFS独立预后因素。结论:沙利度胺药物能够有效提高患者OS和PFS。输血不影响MM患者PFS以及OS,不是MM患者预后危险因素。

  • 标签: 输血 多发性骨髓瘤 生存分析 预后
  • 简介:目的:探讨正常妊娠晚期凝血指标及血小板数值特异性与妊娠期糖尿病(GDM)变化趋势。方法:对非孕生育期妇女100例和正常妊娠晚期妇女100例,妊娠晚期合并GDM100例患者进行凝血指标及血小板数值监测。结果:与正常非孕生育期妇女相比,正常妊娠晚期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国际标准化比值(INR)显著降低(10.76s、26.62s、15.93s、0.85s),纤维蛋白原(Fg)和D-二聚体(DD)显著升高(4.10g/L、2.23g/L),血小板(PLT)2组样本均数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正常妊娠晚期相比,GDMPT、APTT、INR显著升高(11.27s、27.36s、0.89s);Fg、DD、PLT2组样本数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正常妊娠晚期血凝呈高凝状态,妊娠期糖尿病呈病理性高凝,其凝血与继发性纤溶呈动态平衡,注意其凝血指标特殊性有助于及时诊断和(或)排除肺栓塞、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 标签: 妊娠晚期 妊娠期糖尿病 凝血功能
  • 简介:目的:建立并改良磁珠提取基因DNA方法,以应用于HLA常规测序分型。方法:使用磁珠法自动提取系统从全血中提取基因组DNA,利用DNA定量仪测定DNA浓度与纯度,利用测序仪对PCR扩增产物进行测序及相关分析软件进行HLA分型结果分析。比较改良前后DNA浓度与纯度、HLA分型结果成功率、信噪比及测序胶图反应格局。结果:改良后96份DNA浓度性、纯度均优于改良前;32份HLA分型结果中HLA-A、B位点成功率改良后高于改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改良后32人份HLA-B第二外显子信噪比(N/S)合格率均高于改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改良后32份分型胶图反应格局均优于改良前。结论:改良磁珠提取DNA法能稳定、可靠地应用于HLA测序分型,具有快速、高通量化特点和广泛应用前景。

  • 标签: 脱氧核糖核酸 标本 基因分型 测序分型
  • 简介:患者出院后,病历按规定时限要求回归病案室称为病历归档~([1])。归档病历反映患者接受医疗过程,其是医疗及相关行为如病情记录、医疗信息分析、共享、科研、保险、司法等重要载体~([2])。医院输血管理必须体现安全、科学、合理原则,病历是输血治疗行为可追溯性原始依据。为更准确了解医院临床输血运行状况,促进输血管理持续改进,我院将归档病历考评运用于临床用血日常管理,现报告分析如下。

  • 标签: 临床输血 病历归档 管理
  • 简介:目的:探讨献血者献血前后外周血网织红细胞计数及分型变化情况。方法:36例献血者于献血前即时、献血后第3、6、9、12天按网织红细胞常规方法计数和分型。结果:36例献血者献血前网织红细胞计数在0.6%~1.4%之间,均值0.91%,献血后第3、6天均值分别为2.06%、1.83%,明显高于献血前,第9天均值1.47%,半数以上恢复至正常范围,第12天均值1.04%,全部恢复至正常范围。结论:献血后可刺激骨髓造血功能,使骨髓中红细胞系统加速增殖分化,促进骨髓释放网织红细胞,使外周血网织红细胞数量明显增高。

  • 标签: 献血者 外周血 网织红细胞
  • 简介:随着我国在安全输血管理方面法律法规不断完善和人们法制观念不断增强,安全输血已倍受人们关注。目前我国绝大部分血站都实现了站内微机网络信息化管理,实现了从血源招募、献血者体检、血液采集、成分血制备、血液出库等采供血全过程微机网络信息化管理,更好地保证了血液安全性。

  • 标签: 血站 Znternet 信息共享
  • 简介:目的:对12例母婴Rh血型不合引起新生儿溶血病进行血清学分析。方法:采用直接抗球蛋白试验、游离抗体试验、放散试验检测ABO以外抗体,采用谱细胞与患儿血清和母亲血清进行间接抗球蛋白试验鉴定抗体。结果:12例新生儿RhHDN中检出抗-D7例,抗-E3例,抗-c1例,抗-E,c1例,其中3例溶血病患儿为Rh阳性孕妇所生产。结论:应推广产前孕期夫妇Rh血型鉴定分型(包括RhD阴性和RhD阳性)及孕妇Rh免疫性抗体筛查,以减少胎儿受害,保证优生优育。

  • 标签: 母婴RH血型不合 新生儿溶血病 血清学分析
  • 简介:目的:探讨新鲜全血在血液分析仪比对及传递临床应用。方法:用HST-302流水线1号机血细胞分析仪作为参比检测系统,对非血液系统疾病门诊患者新鲜全血白细胞(WBC)、红细胞(RBC)、血红蛋白(Hb)、血小板(PLT)和血细胞比容(HCT)进行定值,再用该血对HST-302流水线2号机进行比对校准,最后利用该定值新鲜全血在HST-302流水线1、2号机进行传递,Sysmex软件IPU有Cumulative累计功能,可保存检测结果,我们通过Cumulative即可随时监测仪器是否存在随机误差或系统误差。结果:通过新鲜全血对HST-302流水线1、2号机比对,发现2台仪器致性良好;新鲜全血传递可帮助我们及时发现仪器状态是否在控。结论:采用健康人新鲜全血比对校准后,提高了不同血液分析仪之间检测结果致性;同时利用新鲜全血在不同血液分析仪间进行传递是种经济、实用和有效措施,具有临床可行性。

  • 标签: 血液分析仪 比对 新鲜全血传递
  • 简介:目的:探讨急性等容性血液稀释(ANH)联合控制性降压(CH)对异位妊娠手术患者异体输血及安全性影响。方法:选择2015-01-2016-08妇产科异位妊娠破裂伴出血性休克患者72例,按照数字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ANH+CH组和ANH组,每组36例。ANH组行术中ANH,ANH+CH组在ANH基础上行CH。观察2组ANH前、后,手术开始后30min及术毕时平均动脉压(MAP)、中心静脉压(CVP)、心率(HR)等。记录2组术中失血量、异体输血量及尿量。结果:与ANH组比较,ANH+CH组MAP在ANH后即刻、ANH后30min及术毕时降低(P〈0.05),而HR在ANH后即刻、ANH后30min升高(P〈0.05),但均在正常范围内。2组不同时间节点CV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NH+CH组术中出血量和异体输血量均明显少于ANH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NH与CH联合应用于异位妊娠手术,可维持患者血流动力学稳定,减少异体输血,具有更有效血液保护效应和安全性。

  • 标签: 异位妊娠 急性等容性血液稀释 控制性降压 异体输血
  • 简介:随着输血治疗在临床广泛应用以及法律知识普及,输血安全已成为人们关注焦点。受当前科学技术水平限制,输血不可能达到“零风险”。各种原因导致输血医疗纠纷客观存在,为提供安全血液,保证输血安全,血站人员应加强法律法规《献血法》、《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等学习。本文通过初浅分析让血站人员了解在输血医疗纠纷案件中法律责任及需履行法定义务。

  • 标签: 血站 输血 医疗纠纷 法律责任 义务
  • 简介:血液制品是种特殊医疗用品,输血是治疗某些疾病和抢救治疗重要手段。近几年我国多地出现用血紧张,临床用血短缺成为某些地方常态。作为综合性医院,提高科学、合理用血水平,保证输血治疗安全,使每次输血治疗尽可能取得预期效果,将血液效用达到最大化是输血科责任。

  • 标签: 输血申请单 输血病历 规范化管理 科学合理用血
  • 简介:目的:了解肿瘤患者医院感染肠杆菌科细菌好发部位及耐药性,提供流行病学资料,为临床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168例发生肠杆菌科细菌医院感染肿瘤患者病历资料;采用WHONET5.6版本软件进行耐药性分析。结果:2013-2014年肠杆菌科细菌医院感染肿瘤患者共168例,其感染高发部位依次为:呼吸道48.2%、泌尿道24.4%、皮肤、黏膜12.5%;分离到200株肠杆菌科细菌,32株为复数菌感染,其中大肠埃希氏菌、肺炎克雷伯氏菌、奇异变形杆菌较常见,分别占30.0%、20.5%、15.0%;药敏数据显示:本组200株肠杆菌科细菌产超广谱内酰胺酶(ESBLs)细菌检出率为30.5%,检出肺炎克雷伯菌和大肠埃希菌共101株,其中产ESBLs细菌检出61株,检出率为60.40%;耐药率最高抗菌药物是氨苄西林和庆大霉素,每种病原菌均超过75%;阿米卡星、氨曲南、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敏感性较高,耐药率均〈20.0%。结论:肿瘤患者医院感染肠杆菌科细菌临床分布上产ESBLs大肠埃希氏菌、肺炎克雷伯氏菌有所上升,所分离细菌耐药性严重,只有做到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才能避免多药耐药菌株产生,减轻个人和社会医疗费用负担。

  • 标签: 肿瘤患者 肠杆菌科细菌 医院感染 好发部位 耐药性
  • 简介:新生儿溶血病(HDN)般是指母婴血型不合引起胎儿或新生儿免疫性溶血。能够引起胎儿血管外溶血,出现贫血、水肿、肝脾肿大,甚至造成胎儿死亡[5];新生儿黄疸继续性加重时,可继发核黄疸甚至导致死亡。

  • 标签: 新生儿溶血病 直抗试验 游离试验 放散试验
  • 简介: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DM)患者凝血、抗凝及纤溶活性改变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酶联免疫吸附双抗体夹心法及发色底物法测定2型DM患者血中凝血酶原片段1+2(F1+2)、可溶性纤维蛋白单体复合物(SFMC)、抗凝血酶(AT)、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和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PAI-1)活性。纤维蛋白原(Fbg)测定为Claus法。结果:①2型DM患者Fbg、F1+2、SFMC、及PAI-1较正常对照组有显著性增高,AT和t-PA表现为显著性降低(P〈0.05);②DM有并发症组与DM无并发症组相比较,上述凝血、抗凝及纤溶各指标间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各指标改变幅度随病变程度增加而加重。结论:2型DM患者凝血活性亢进、抗凝和纤溶活性降低,导致凝血-纤溶功能紊乱,表现为血液高凝状态,当DM患者有并发症存在时更为明显。为临床上对糖尿病患者使用抗凝剂及抗血小板药物治疗提供了理论依据。

  • 标签: 2型糖尿病 凝血 抗凝 纤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