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肛门生殖器距离被用来定义在生殖发育过程中男性化的程度,较短的长度一般与女性化和男性不育有关。雄激素受体的第一个外显子包括胞嘧啶-腺嘌呤-鸟嘌呤(CAG)重复序列的多态序列,较长的CAG重复序列与降低的雄激素受体功能有关。我们试图去确定肛门生殖器距离是否与雄激素受体基因CAG重复序列的长度有关。我们评估了来自同一个机构泌尿科的具有代表性和前瞻性的一个男子群组。肛门生殖器距离(后阴囊与肛外缘之间的距离)以及阴茎长度都进行了测量。桑格DNA序列分析用来确定CAG重复序列的长度。195名男子的肛门生殖器距离与雄激素受体基因CAG重复序列的长度被确定下来。经过未经调整的分析,CAG重复序列的长度与阴茎长度(P=0.17)和肛门生殖器距离(P=0131)之间没有线性关系。然而,经过分组人15分析,那些CAG重复序列长度较长(〉26)的男子,与CAG重复序列长度较短的男子相比,明显具有较短的肛门生殖器距离。例如,肛门生殖器的平均距离为41.9vs.32.4mm时,相对应的CAG重复序列的长度为〈26vs.〉26(P=0.01)。此外,当以受试者的肛门生殖器距离为基础进行分析时,那些肛门生殖器距离比平均值(40mm)短的男子,与肛门生殖器距离高于40mm的男子相比,都具有较长的CAG重复序列的长度(P=0.02)。总体而言,没有发现肛门生殖器距离与雄激素受体基因CAG重复序列的长度之间有线性的关系。
简介:目的通过比较不同时期慢性肾脏病(chronickidneydisease,CKD)患者的血清1,25-二羟维生素D3[1,25(0H)2D3]水平,探讨血清1,25(0H)2D3水平与CKD患者胰岛素抵抗的关系。方法选择98例CKD2~3期患者,均测量身高、体质量及血压。ELISA法测定血清1,25(OH)2D3,同时常规测定空腹血糖、胰岛素、血肌酐,超敏C反应蛋白、白细胞介素6(IL-6)、24h尿蛋白定量、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收缩压,计算稳态模型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分析维生素D缺乏与上述指标的关系。结果CKD3期组的体质量指数、空腹胰岛素水平、血肌酐、24h尿蛋白定量、超敏C反应蛋白、IL-6、收缩压及胰岛素抵抗指数均明显升高(P〈0.05或P〈0.01)。而CKD3期组患者有明显降低的肾小球滤过率(GFR),1,25(OH)2D3及HDL-C均显著降低(P〈0.05或P〈0.01)。相关分析表明,血清1,25(OH)2D3与HOMA-IR、IL-6、24h尿蛋白定量、收缩压、血肌酐呈负相关水平(r=-0.357、-0.207、-0.241、-0.187、-0.141,P〈0.05或P〈0.01),与CKD患者胰岛素抵抗的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示有显著相关性(r=-0.458,P〈0.01)。结论CKD患者维生素D缺乏可导致胰岛素抵抗。
简介:目的探讨影响肌层浸润性膀胱癌保留膀胱术后复发与进展的相关因素,为临床选择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行保留膀胱手术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获得系统随访的38例行保留膀胱手术的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的资料,对性别、年龄、肿瘤数目、肿瘤大小、病理分级、既往复发、手术方式、即刻灌注、静脉化疗等因素进行生存分析,定义复发或进展为终点事件。生存分析运用Kaplan-Meier法,单因素与多因素分析运用Cox回归,采用Log-rank法进行显著性检验。结果随访3~36个月,25例复发(复发率65.8%),17例进展(进展率44.7%)。复发时间(11.6±0.8)个月,中位复发时间11个月,未复发生存时间(19.9±1.5)个月,中位生存时间19个月。进展时间(11.2±1.2)个月,中位进展时间10个月。Cox单因素分析发现,肿瘤数目、肿瘤大小、病理分级、既往复发、静脉化疗均是影响肿瘤复发与进展的因素;Cox多因素分析发现,肿瘤数目(RR=2.968,P=0.004)、病理分级(RR=2.128,P=0.027)是影响肿瘤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肿瘤数目(RR=4.519,P=0.003)、病理分级(RR=3.137,P=0.014)同样是影响肿瘤进展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肿瘤数目、病理分级是影响肌层浸润性膀胱癌保留膀胱术后复发与进展的独立危险因素,临床上尽可能选择肿瘤数目较少、病理分级较低的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行保留膀胱手术。
简介:目的比较蔗糖铁注射液与琥珀酸亚铁片治疗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肾性贫血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探讨补铁的途径和方法。方法选择40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试验前检测每例患者的血红蛋白、红细胞比容、血清铁蛋白、转铁蛋白饱和度,将患者随机分为静脉补铁组(20例)和口服补铁组(20例),4、8、12周后复查上述指标。结果两组治疗后血红蛋白、红细胞比容、血清铁蛋白、转铁蛋白饱和度均升高,但静脉组比口服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上升速度快于口服组。治疗前、后两组肝功能、C反应蛋白等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在使用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的同时,静脉补铁较口服补铁能更快、更好地改善肾性贫血。
简介:目前尚无年轻男性不育症患者代谢综合征与前列腺相关的症状和体征之间关系的系统研究。我们研究了171对不育夫妇中的男性(36.5±8.3岁),代谢综合征是根据国家胆固醇教育计划成人治疗专题小组第三次报告确定。所有人接受了激素(包括总睾酮和胰岛素)、精液f包括白细胞介素8,精浆中白细胞介素8(SIL-8))、阴囊及经直肠超声评估。因为我们此前已有大样本队列研究了不育男性代谢综合征和阴囊检测指标之间的相关性,这里我们重点研究代谢综合征与经直肠前列腺B超资料的相关性。前列腺相关症状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评估慢性前列腺炎症状指数(NIH-CPSI)和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iPSS)。22位受试者符合代谢综合征的诊断标准。经年龄调整后的有序多项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显示:胰岛素水平增加是代谢综合征的一个组分(Wald=29.5,P〈0.0001)并与TT负相关(调整后的r=0.359,P〈O.0001)。未观察到代谢综合征和NIH.CPSI或IPSS评分之间有相关性。经年龄、睾酮、胰岛素校正后有序多项Logistic回归模型显示:代谢综合征组分数目的增加与正常精子形态负相关(Wald=5.59,P〈0.02)、与前列腺炎症的分子标志物血清sIL-8水平正相关(Wald=4.32,P〈0.05),与前列腺总体积和移行带体积(Wald=17.6和12.5,P〈0.0001)、动脉收缩期峰值流速(Wald=9.57,P=0.002)、质地不均匀性(HR=8711.05—3.33],P〈0.05)、钙化灶大小(Wald=3.11,P〈0.05)正相关,但不与精囊体积或功能指标正相关。总之,不育夫妇中的男性代谢综合征与前列腺增大、生化指标(sIL8)和前列腺炎症的超声指标呈正相关,而与前列腺相关症状无正相关,表明代谢综合征可能是良性前列腺增生症的早期亚临床表现的触发点。
简介:目的通过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血清中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macrophagecolonystimulatingfactor,M—CSF)水平及骨密度(bonemineraldensity,BMD)的检测,探讨血清M-CSF水平与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BMD的关系,以及影响BMD的相关因素。方法选择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血液透析中心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50例为观察组,另选择健康体检者8例为健康对照组。收集入选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血红蛋白、血钾、血磷、血钙、甲状旁腺素、尿素氮、尿酸和血肌酐的情况。用ELISA法检测2组患者透析前血清M-CSF浓度。用骨密度仪检测所有患者BMD,结果以T-Score表示。Spearman分析BMD、M-CSF与各临床指标的相关性。血液透析患者分别按照BMD值分为骨质疏松组、骨量减少组和骨密度正常组,分析不同组别中BMD值与M-CSF的相关性。结果①观察组患者M-CSF水平与健康对照组比较明显升高(P〈0.0001);Spearman相关性分析发现BMD与年龄呈负相关(r=-0.2756,P=0.0264),与性别(r=0.3701,P=0.0041)呈正相关,女性患者骨质疏松的发生率更高。②观察组M-CSF与BMD进行spearman相关性分析,发现按照T-Score分组后,骨质疏松组M-CSF与BMD呈负相关(r=-0.3842,P=0.0522);骨密度正常组(r=-0.1324,P=0.3490)和骨量减少组(r=-0.02999,P=0.4501)M-CSF与BMD无明显相关。结论M-CSF与BMD呈负相关,随着血清M-CSF水平的升高,骨密度逐渐下降,骨质疏松发生率增加。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血清M-CSF水平升高与患者骨质疏松的发生及进展有关。
简介:目的了解婴幼儿把尿训练开始时间对排尿控制的影响。方法对7415例6~12岁儿童进行无记名回顾性调查,按把尿训练开始时间将其分为6组(每3个月龄差分一组,第一组:0~3月龄,以此类推,第六组:16~18月龄)。统计每组获得白天排尿控制月龄。采用方差分析方法对各组及各组间的数据进行分析比较。结果把尿开始越早获得排尿控制的年龄越小(第1组和第6组控制月龄分别为:19.9±7.2,25.9±6.2)。其中,1、2、3组间(1~9个月龄开始把尿训练)白天获得排尿控制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4~6组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婴幼儿出生后前9个月进行把尿训练,获得白天排尿控制的时间显著早于9个月后开始排尿训练。
简介:目的探讨miR-143/145启动子区rs4705341多态性与膀胱癌易感性的关系。方法收集106例临床确诊膀胱癌病例和162例年龄、性别相匹配的正常对照者的血液样本,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长度片段多态性对miR-143/145启动子区rs4705341进行多态性分型。结果病例组中rs4705341的GG基因型和G等位基因频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GG与AA相比:OR=0.34,95%CI:0.15~0.78,P=0.007;G与A对比:OR=0.60,95%CI:0.41~0.87,P=0.007)。结论miR-143/145启动子区rs4705341多态性可能与膀胱癌易感性有关,GG基因型携带者膀胱癌发病风险明显降低。
简介:目的:分析血液透析与血液灌流联合治疗对慢性肾衰竭患者的临床疗效以及安全性分析,以此为相关疾病治疗提供指导意见。方法:采取电脑抽检法将2019年7月至2020年7月我院102例慢性肾衰竭患者分为参照组(51例,给予开展血液灌流治疗)、试验组(51例,给予采用血液透析联合血液灌流治疗)。对其治疗前后炎性指标、肾功能、血液净化情况、不良反应等发生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试验组不良反应发生3例,参照组发生11例,其前者总发生率5.88%明显低于参照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21.57%,经过卡方统计学分析,组间对比统计学意义存在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炎性指标、肾功能指标、血液净化统计分析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试验组各项炎性指标结果(TNF-α、CRP、IL-6)均低于参照组结果,试验组BUN、Cr指标均低于参照组,Ccr指标高于参照组,试验组β2-MG、Hcy、PTH等血液净化指标均低于参照组,组间对比统计学意义存在P<0.05。结论:联合治疗手段可有效改善慢性肾衰竭患者临床整体治疗效果,其肾功能与炎症反应均可有效缓解,且临床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血液净化效果良好,整体治疗效果显著,安全性较高。
简介:目的:应用高通量测序技术,检测一个中国遗传性肾病家系的致病基因突变,探讨靶区域捕获和高通量测序方法在遗传性肾病基因筛查中的可行性。方法:收集家系临床资料和外周血样本;分析先证者的临床资料,并观察肾穿组织病理,采用目标区域捕获和高通量测序技术,对先证者355个遗传性肾病相关基因的外显子进行突变筛查;应用Sanger测序,在其他家庭成员中进行突变位点验证及突变-表型共分离分析,并对突变位点进行多物种的保守性分析。结果:结合临床检验结果和肾活检病理观察,先证者符合慢性肾小球肾炎,不排除Alport综合征的可能。基因筛查发现,该家系可确诊为X染色体显性遗传Alport综合征,家系中所有女性患者均为X染色体COL4A5基因c.3641G〉A(p.Gly1214Glu)杂合突变,而男性患者均为该位点的半合子。且该位点在多个物种中具有高度的序列保守性。结论:该遗传性肾病家系是X染色体显性遗传Alport综合征,致病突变位点为COL4A5c.3641G〉A(p.Gly1214Glu)。靶区域捕获和高通量测序技术成本低、高通量、准确性高,适用于遗传性肾病家系的基因突变筛查。
简介:目的探讨身体质量指数(bodymassindex,BMI)与前列腺癌(PCa)预后因素的关系及BMI与睾酮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3年6月至2007年3月间302例PCa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确诊PCa时的年龄、身高、体重、术前PSA及治疗前睾酮水平、前列腺体积、活检穿刺阳性比(percentageofpositivebiospies,PPBs)、活检及手术标本的Gleason评分、手术切缘阳性率和淋巴结转移等指标,进行临床分期和病理分级,用SPSS11.0统计软件分别比较不同临床分期和病理分级患者的BMI的差异,分析BMI与若干PCa预后因素的相关性及BMI与睾酮的关系。结果①302例PCa患者BMI高于正常人群(其中210例身高体重资料齐全的患者的BMI呈正态分布),175例患者治疗前测量了睾酮值,不同个体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②BMI与PCa预后因素的关系:经校正年龄因素,不同临床分期之间的BM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方差分析,P〉0.05),但不同病理分级之间BMI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协方差分析,P〈0.01),特别是Gleason评分为8~10组患者的BMI显著高于Gleason评分分别为2~4、5~6及7的其他3个分组(P均〈0.01),BMI≥24患者的穿刺活检阳性比(秩和检验,P〈0.05)及前列腺肿瘤切缘阳性率(χ2检验,P〈0.05)均高于BMI〈24者。BMI与治疗前血清总PSA及前列腺体积无明显相关。③BMI与治疗前睾酮呈明显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252。结论可初步认为在PCa患者中,BMI较高者睾酮水平较低且预后不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