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目的探讨鞣花酸对乳腺癌细胞MDA-MB-231的增殖侵袭转移的作用.方法采用0(对照)、6、12μg/ml鞣花酸培养液分别处理乳腺癌细胞MDA-MB-231,分别于培养后24、48、72h计数MDA-MB-231细胞数.细胞趋化实验观察鞣花酸对MDA-MB-231细胞趋化运动的影响,WesternBlot观察鞣花酸对乳腺癌细胞MDA-MB-231中SDF-1α信号通路激活的抑制作用.数据分析采用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两两比较采用SNK-q分析方法.结果与对照组比较,6、12μg/ml鞣花酸处理组在24、48、72h的细胞计数显著降低.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结果提示分组比较(F=4875.56,P=0.00)及三个时间点间比较(F=670.73,P=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分组与时间有交互作用(F=122.92,P=0.00),表明鞣花酸对乳腺癌MDA-MB-231细胞增殖有显著抑制作用.乳腺癌细胞趋化运动实验提示各组乳腺癌细胞的趋化数分别为(14.00±1.00)×105/ml、(7.70±0.58)×105/ml、(3.00±1.00)×105/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17.57,P=0.00).WesternBlot结果显示鞣花酸明显抑制CXCR4表达及SDF1α/CXCR4对乳腺癌细胞AKT信号通路的激活.结论鞣花酸可抑制乳腺癌MDA-MB-231细胞增殖,SDF1α/CXCR4介导的细胞趋化运动及其SDF1α/CXCR4信号通路激活,在预防乳腺癌复发及转移中可能有潜在价值.
简介:目的研究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invasivemicropapillarycarcinoma,IMPC)的干细胞表型,从干细胞和上皮间质转化(epithelial—mesenchymaltransition,EMT)角度探讨IMPC高侵袭、高转移恶性生物学行为的原因。方法选取术前未经放化疗治疗患者的IMPC82例和乳腺非特殊型浸润性导管癌(invasiveductalcarcinomanototherwisespecified,IDC—NOS)80例石蜡包埋组织标本切片,通过免疫组织化学双染技术检测两组肿瘤组织中CD44^+/CD24^-/low(CD24^-)和CD24^+的表达、定位和分布情况,并分析其与各临床病理学特征之间的关系。定量资料采用Student’st检验,定性资料采用Mann-WhitneyU检验、Kruskal—Waliis检验、x^2检验或校正x^2检验。两组之间相关性采用Spearman's秩相关分析。结果(1)IMPC组肿瘤细胞的CD44^+/CD24^-/low阳性表达率(48.8%,40/82例),明显高于IDC—NOS组(31.3%,25/80例)(x^2=5.180,P=0.023)。(2)53.7%(44/82例)的IMPC微细间质组织内见单个散在的CD44^+/CD24^-/low肿瘤细胞,且该细胞免疫组织化学染色Vimentin及α—SMA阳性,E—Cadherin阴性。IDC—NOS间质内罕见CD44^+/CD24^-/low肿瘤细胞。(3)IMPC微乳头结构中CD44^+/CD24^-/low与间质内的CD44^+/CD24^-/low阳性表达细胞呈明显正相关(r=0.516,P〈0.001),并且IMPC微乳头结构及间质中CD44^+/CD24^-/low阳性表达在有无淋巴管侵犯和有无淋巴结外软组织浸润方面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0),即有淋巴管侵犯及淋巴结外软组织浸润者CD44^+/CD24^-/low阳性表达率较高。(4)IMPC组中CD24^+细胞阳性表达率79.3%(65/82例),明显高于IDC-NOS组(60.0%,48/80例)(x^2=7.126,P=0.008),且IMPC中淋巴结转移阳性组CD24的表达高于阴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8.834,P=0.003)。结论IMPC肿瘤细胞中干细胞
简介:目的探讨黄芪注射液作用于basal—like型乳腺癌MDA-MB-231细胞株后对其增殖和凋亡的影响。方法将实验细胞分为对照组和5种不同剂量的黄芪注射液作用组。用MTT法检测细胞增殖,流式细胞仪分析细胞周期,碘化丙啶染色检测细胞凋亡率。黄芪注射液作用于MDA-MB-231细胞48h和72h的OD值采用多个均数比较的方差分析;48h时细胞周期各阶段细胞比率的比较用Y。检验。结果作用48h时,各剂量组均可抑制MDA—MB-231细胞增殖(P〈0.01),其效应呈质量浓度依赖性。作用48h时,高剂量组(2×10-1~2×10-2g/ml)黄芪注射液还可促进细胞凋亡(x2=8.01,P=0.00);作用72h时,高剂量组仍呈抑制作用,但随质量浓度的降低,抑制作用减少,低剂量黄芪组(2×10-4~2×10-5g/ml)有促进增殖作用(P〈0.01);中高剂量组(2×10-1g/ml)可改变细胞周期的分布。结论黄芪注射液可抑制MDA—MB-231细胞增殖,并诱导其凋亡,可能为basal—like乳腺癌的治疗带来益处。
简介:目的:探讨B7同源体1(B7-H1,即程序性死亡配体1)和白细胞介素2(IL-2)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6月至2014年9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乳腺外科收治的75例乳腺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乳腺癌患者44例,乳腺良性疾病患者31例。收集其乳腺肿物石蜡标本,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各类组织中B7-H1和IL-2的表达情况。B7-H1、IL-2阳性表达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并用χ2检验和Fisher确切概率检验分析B7-H1、IL-2的表达与乳腺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B7-H1在乳腺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乳腺良性病变[79.6%(35/44)比22.6%(7/31),χ2=23.951,P=0.001],而IL-2在乳腺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明显低于乳腺良性病变[31.8%(14/44)比71.0%(22/31),χ2=11.168,P=0.001]。在44例乳腺癌患者中,肿瘤直径〉2cm、组织学分级较高、有淋巴结转移、HER-2阳性以及TNM分期ⅢA~Ⅳ期者,其B7-H1的表达较高(χ2=4.589、7.717、4.475、15.725、22.211,P=0.032、0.014、0.034、0.000、0.000),但是,肿瘤直径〉2cm、有淋巴结转移以及TNM分期ⅢA~Ⅳ期者IL-2的表达却较低(χ2=12.049、14.850、6.147,P=0.001、0.000、0.013)。结论B7-H1、IL-2与乳腺癌病情的严重程度相关,两者存在联合参考价值,并有望成为指导乳腺癌综合治疗的新指标。
简介:目的:评价便携式负压引流系统在乳腺癌改良根治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3年6月在本院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的521例患者资料,其中接受便携式负压引流系统引流者279例(负压引流组),接受传统双管引流者242例(传统双管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住院时间、置管时间、皮下积液和皮瓣坏死情况。计量资料分析采用秩和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负压引流组发生皮下积液8例(占2.87%,8/279),传统双管组发生皮下积液19例(占7.85%,19/242),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551,P=0.010)。负压引流组发生轻度皮瓣坏死2例(占0.72%,2/279),传统双管组发生轻度皮瓣坏死6例(占2.48%,6/242),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657,P=0.153)。传统双管组置管时间明显长于负压引流组,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M(QR):11(10)d比8(6)d,Z=-11.778,P=0.000]。负压引流组患者的住院时间明显短于传统双管组,两组相比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M(QR):9(7)d比11(10)d,Z=-15.751,P=0.000]。结论应用便携式负压引流系统能够降低乳腺癌患者手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增加床位周转率,增加患者的收治量,具有良好的使用价值,值得推广。
简介:目的探讨针对多药耐药基因(MDR-1)的小分子干扰RNA(siRNAs)和反义脱氧寡核苷酸(asODNs)联合应用逆转人乳腺癌细胞MCF-7/ADR的作用效果。方法设计并合成针对MDR-1基因同一序列的siRNAs和asODNs及阴性对照siRNAs,采用转染试剂lipofectamine^TM2000分别转染人乳腺癌耐药细胞MCF-7/ADR;利用RT—PCR检测MDR—1mRNA和Westernblot检测MDR-1蛋白质的表达;采用罗丹明123外排实验检测P—gP的转运功能,MTT法检测MCF-7/ADR细胞对阿霉素的耐药逆转效果。结果siRNAs、asODNs、asODNs和siRNAs联合应用均能降低MDR-1mRNA及其蛋白质表达,提高P—gP的转运功能,使细胞对阿霉素的敏感性明显恢复;asODNs和siRNAs联合应用效果明显提高;低浓度siRNAs(200mmol/L)比高浓度asODNs(5umol/L)的效果强。结论siRNAs、asODNs能有效逆转人乳腺癌细胞MCF-7/ADR的多药耐药,asODNs和siRNAs联合应用效果明显加强。
简介:目的探讨液基薄层细胞学检查(thinprepcytologytest,TCT)、阴道镜下活检和宫颈环形电切术(loopelectrosurgicalexcisionprocedure,LEEP)在诊治宫颈上皮内瘤变(cervicalintraepithelialneoplasia,CIN)的价值。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6年5月在钟祥市人民医院妇产科治疗的CIN患者274例,比较TCT、阴道镜下活检和LEEP活检的结果。结果TCT检查与阴道镜下活检诊断符合率为65.33%(179/274),诊断Kappa值为0.412(P〈0.05);TCT检查与LEEP活检诊断符合率为75.55%(207/274),诊断Kappa值为0.558(P〈0.05);阴道镜下活检与LEEP活检诊断符合率为55.84%(153/274),诊断Kappa值为0.271(P〈0.05)。结论TCT检查是目前辅助诊断CIN的有效方法,阴道镜下活检无法完全替代LEEP活检,LEEP是一种有效的诊断及治疗CIN的方法。
简介:目的探讨叉头框转录因子M1(FOXM1)、Slug及上皮间质转化的相关蛋白E-钙黏蛋白(E-cadherin)、波形蛋白(vimentin)在基底细胞样乳腺癌(BLBC)、非基底细胞样乳腺癌(non-BLBC)及癌旁乳腺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MaxVision法对2005年1月至2014年5月在本院治疗的95例BLBC及其癌旁乳腺组织和100例non-BLBC中FOXM1、Slug、E-cadherin及vimentin的表达进行检测。计数资料的分析运用χ2检验,相关性分析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在95例BLBC中,FOXM1、Slug和vimentin蛋白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6.84%(73/95)、67.36%(64/95)及52.63%(50/95),显著高于其在non-BLBC[57.00%(57/100)、47.00%(47/100)、31.00%(31/100)]及癌旁乳腺组织[25.26%(24/95)、26.31%(25/95)、9.47%(9/95)]中的表达(χ^2=51.673、32.146、41.337,P均=0.000)。BLBC中E-cadherin的阳性表达率为27.37%(26/95),显著低于其在non-BLBC[51.00%(51/100)]及癌旁乳腺组织[75.79%(72/95)]中的表达(χ^2=44.590,P=0.000)。FOXM1、Slug、E-cadherin及vimentin的表达均与BLBC的淋巴结转移及临床分期有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348、4.669、18.387、21.287,P均〈0.050;χ^2=7.752、5.366、4.230、7.167,P均〈0.050)。BLBC中,FOXM1、Slug与vimentin的表达呈正相关(r=0.279,P=0.006;r=0.284,P=0.005),与Ecadherin表达呈负相关(r=-0.503,P=0.000;r=-0.378,P=0.000),FOXM1与Slug的表达呈正相关(r=0.310,P=0.002)。E-cadherin与vimentin的表达呈负相关(r=-0.363,P=0.000)。结论FOXM1及Slug通过抑制E-cadherin表达、促进vimentin表达从而促进了BLBC的局部侵袭和远处转移,可以作为BLBC预后评价的指标。
简介:目的探讨非垂体降调节促排卵方案在卵巢储备功能正常患者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nvitrofertilizationandembryotransfer,IVF-ET)中的应用及对患者卵细胞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6月至2017年6月冀中能源峰峰集团总医院收治的84例卵巢储备功能正常的不孕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42例,对照组应用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gonadotropinreleasinghormoneagonist,GnRH-a)长方案,研究组应用非垂体降调节促排卵方案。对比两组获卵数、第2次分裂中期(MetaphaseⅡ,MⅡ)卵数、2PN受精卵数、卵细胞质量、卵子成熟率、2PN受精率、优质胚胎率、可利用胚胎率、冷冻胚胎周期率、胚胎种植率、临床妊娠率。结果研究组2PN受精卵数、2PN受精率、胚胎种植率及临床妊娠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获卵数和MⅡ卵数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卵子成熟率、优质胚胎率及可利用胚胎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治疗费用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卵巢储备功能正常患者IVF-ET中,非垂体降调节促排卵方案可使卵细胞质量、优质胚胎率和可利用胚胎率明显提高,且对患者胚胎种植率和临床妊娠率没有明显影响,适宜临床推广应用。
简介:目的研究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igh-riskhumanpapillomavirus,hrHPV)E6/E7mRNA在结果意义不明的非典型鳞状上皮细胞(atypicalsquamouscellsofundeterminedsignificance,ASCUS)中的分流效率,探索其在ASCUS分流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3年至2015年在青岛市立医院妇科门诊行细胞学筛查结果为ASCUS的女性405例,年龄21~65岁。根据HPV检测方法,分为3组:HC2组、HPV分型组、hrHPVE6/E7mRNA(E6/E7)组。比较3种HPV检测方法分流ASCUS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阴道镜转诊率、CIN2~+/CIN3~+检出率。结果(1)E6/E7分流ASCUS的CIN2~+灵敏度为100.00%(90.51%~100.00%),CIN2~+/CIN3~+的特异度分别为64.84%(53.06%~75.99%)、56.46%(43.98%~69.72%),阴性预测值分别为100.00%(99.41%~100.00%)、100.00%(99.34%~100.00%),与HC2和HPV分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阳性预测值分别为40.79%(37.91%~44.29%)、15.79%(10.07%~20.94%),高于HC2(P〈0.05)。阴道镜转诊率为47.80%,低于HC2和HPV分型(P〈0.05)。CIN2~+检出率为19.50%,高于HC2(P〈0.05)。(2)E6/E7分流ASCUS检测CIN2~+的曲线下面积为0.815,〉HC2和HPV分型(P〈0.05)。结论hrHPVE6/E7mRNA分流ASCUS的灵敏度、特异度与HC2相似,PPV和CIN2~+检出率更高,阴道镜转诊率更低,可用于ASCUS的分流。
简介:目的:探究分析改良子宫背带式缝合术联合卡前列素氨丁三醇在治疗剖宫产产后出血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于2019年7月至2021年10月所收治的共计60例剖宫产产后出血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样本对象,通过电脑随机的方式,将这60例患者随机乱序均分为30例仅接受改良子宫背带式缝合术治疗的对照组患者,以及30例采用改良子宫背带式缝合术与卡前列素氨丁三醇联合治疗的观察组患者。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平均产后出血量、出血控制时间以及各项预后指标。结果:采用了改良子宫背带式缝合术与卡前列素氨丁三醇联合治疗的观察组患者的平均产后出血量、出血控制时间均是明显更低于单用改良子宫背带式缝合术治疗的对照组患者,两组的比较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且相较于仅接受改良子宫背带式缝合术治疗的对照组而言,采用了改良子宫背带式缝合术与卡前列素氨丁三醇联合治疗的观察组患者的子宫切除患者以及出现产褥病的患者例数更少,并且观察组患者的住院时间更短、月经的复潮时间也更少,两组的比较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剖宫产产后出血患者,采用改良子宫背带式缝合术联合卡前列素氨丁三醇治疗的止血效果显著,能在较短时间内改善患者的出血情况,减少了患者的住院时间,降低了并发症的发病率,有着优秀的临床应用价值。
简介: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微创介入联合敏感抗生素冲洗治疗乳腺脓肿的临床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5年7月济南市妇幼保健院乳腺病诊疗中心收治的88例哺乳期乳腺脓肿患者资料,按不同治疗方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组n=44),试验组行超声引导下多向式负压引流联合敏感抗生素冲洗治疗,对照组行传统乳腺脓肿切开引流术。采用t检验比较两组患者在切口愈合时间、换药次数方面的差异,用χ^2检验比较两组患者在疼痛级别、继续哺乳情况以及术后乳瘘发生率方面的差异,并分析哺乳期乳腺脓肿病原菌的分布。结果试验组与对照组相比,两组患者在换药次数、切口愈合时间方面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5.27±0.22)次比(15.43±0.55)次、(10.70±2.90)d比(22.70±6.55)d,t=-17.027、-11.102,P均〈0.050]。试验组与对照组相比,两组患者在疼痛程度、术后乳瘘发生及能否继续哺乳方面的差异也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7.634、15.529、14.864,P均〈0.050)。哺乳期乳腺脓肿细菌感染主要为金黄色葡萄球菌(48/56,85.72%)。结论超声引导下多向式负压引流联合敏感抗生素冲洗治疗乳腺脓肿的临床效果好,能明显减轻患者创伤和痛苦,缩短愈合时间是一种值得推广应用的治疗乳腺脓肿的方法。
简介:在2009年的美国ASCO年会上,Witta等报道了题名为“SynergisticeffectofSNDX-275withlapatiniborerlotinibinbreast,lung,orheadandneckcancercelllinesexpressingHER-2”的研究。作者以两种表达HER-2(SKBR3、MCF7)及一种不表达HER-2的乳腺癌细胞系(MDA-MB231)为实验对象,将细胞以不同浓度(0.16、1、6μmol/L)的SNDX275、拉帕替尼及埃罗替尼单药或联合培养5d。结果发现MCF-7和MI)A-MB-321对拉帕替尼及埃罗替尼耐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