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0
397 个结果
  • 简介:美国科学家研究发现,不急于要孩子的夫妇最后生女孩的可能比较大,而且这种现象有色人种比白色人种更明显。

  • 标签: 女孩 夫妇 孩子 发现 白色 研究
  • 简介:乳腺浸润筛状癌(invasivecribriformcarcinoma,ICC)是一种少见的浸润乳腺癌类型,其发病率约占乳腺癌的0.3%-3.5%,1983年由Page等[1]首次提出。随后ICC因其独特的病理学特点和良好的预后,逐渐受到学者们的关注,对ICC的流行病学和临床特点、病理学特征、诊断标准和治疗等方面已有较多共识,但也存在分歧。

  • 标签: 乳腺肿瘤 腺癌 综合治疗 预后
  • 简介:目的探讨雌激素受体α基因PvuⅡ和XbaⅠ多态与特发性性早熟女童的相关。方法选择2009年6月至2012年6月在江西省妇幼保健院门诊诊断为特发性性早熟(idiopathiccentralprecociouspuberty,ICPP)的女童80例作为研究组;选取同期在儿保科体检且身体健康的女童50例为对照组,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片段长度多态(polymerasechainreaction-restrictionfragmentlengthpolymorphism,PCRRFLP)分析技术,检测两组女童雌激素受体α基因PvuⅡ和XbaⅠ遗传多态。结果两组雌激素受体α基因XbaⅠ酶切位点基因型频率分布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等位基因频率的分布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PvuⅡ位点的基因型频率及等位基因频率分布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雌激素受体α基因XbaⅠ位点多态与ICPP存在一定相关,Xx基因型最易患病,雌激素受体α基因PvuⅡ位点多态与ICPP的发生无明显关联。

  • 标签: 雌激素受体Α 特发性性早熟 基因多态性
  • 简介:一、病例摘要患者女,33岁,主因体检发现宫颈癌2d于2008年11月19日入院。患者月经规律,白带多无异味。23岁结婚,孕2产1,人工流产1次。患者于1995年因肠息肉在北京协和医院诊断为家族黑斑息肉综合征,行肠息肉切除手术治疗。患者入院前2天体检:面部、唇、口周、指、

  • 标签: 黑斑息肉综合征 家族性 性索肿瘤 宫颈腺癌 环管状 卵巢
  • 简介:目的通过观察p27^kip1、ki-67的表达探讨子宫内膜细胞增殖能力对子宫内膜异位发病的影响。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36例子宫内膜异位患者(EMs组)的异位和在位内膜及23例正常子宫内膜中p27^kip1、ki-67的表达情况。结果①异位内膜p27^kip1腺体胞质表达率较正常子宫内膜明显增强(P〈0.05);异位内膜p27^kip1腺体胞核表达率较正常子宫内膜明显下降(P〈0.05)。②正常子宫内膜与在位内膜腺体ki-67表达增生期显著高于分泌期(P〈0.05);异位内膜ki-67表达无周期变化;异位内膜ki-67分泌期增殖指数显著高于在位内膜(P〈0.01)。③EMs组异位内膜p27^kip1与ki-67表达呈负相关(P〈0、05)。结论ki-67增殖指数反映了子宫内膜细胞的增殖活性,异位内膜细胞增殖活跃,而p27^kip1表达下降,负调节细胞增殖能力下调,p27^kip1和ki-67可能在子宫内膜异位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 标签: 子宫内膜异位症 细胞周期 P27^KIP1 KI-67 免疫组化
  • 简介:子宫内膜异位(简称内异)主要表现为痛经、不孕、盆腔包块。有学者推测神经生长因子(nervegrowthfactor,NGF)和缩宫素受体(oxytocinreceptor,OTR)在子宫内膜异位发生发展中起作用,并与痛经有密切关系。本研究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子宫内膜异位异位内膜和正常子宫内膜中NGF、OTR的表达,以探讨二者在子宫内膜异位形成过程中的作用以及与疼痛之间的关系,为子宫内膜异位疼痛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 标签: 子宫内膜异位症 神经生长因子 缩宫素受体 疼痛 receptor 正常子宫内膜
  • 简介:目的分析腹腔镜手术治疗外生型剖宫产术后瘢痕处妊娠(cesareanscarpregnancy,CSP)的安全及可行。方法回顾分析2012年3月至2015年10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无锡妇幼保健院妇产科收治的外生型剖宫产术后瘢痕处妊娠患者110例,根据手术治疗方式分为腹腔镜手术治疗组(观察组)和开腹手术治疗组(对照组),比较两组的手术效果、安全和并发;结果两组手术疗效比较:观察组的手术成功率(96.67%)与对照组(98.0%)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手术安全比较:观察组的术后第1天β-hCG降幅(79.54±12.42)%,高于对照组(74.27±11.57)%(P〈0.05),术后β-hCG恢复正常时间(25.49±11.23)d、术中出血量(65.37±20.37)ml、术后阴道流血天数(8.36±1.45)d低于对照组(29.37±10.53)d,(77.59±22.44)ml和(7.76±1.41)d(P〈0.05)。两组的术后并发比较差异无统计学差异意义(P〉0.05)。结论两种手术方法的成功率无差异,但经腹腔镜手术的术后β-hCG恢复快,术中出血量少,术后阴道流血天数少。

  • 标签: 外生型剖宫产术后瘢痕处妊娠 腹腔镜手术 开腹手术 手术疗效
  • 作者: 邓巧林
  • 学科: 医药卫生 > 妇产科学
  • 创建时间:2022-11-18
  • 出处:《养生科学》2022年第2期
  • 机构:重庆市九龙坡区第二人民医院,重庆400000
  • 简介:女性人群在分娩之后,特别是处于产褥期,即从胎儿娩出到产妇除了乳腺外全身器官完全恢复,或者接近正常身体状态下所需恢复的时间,产褥期一般持续六周。在此期间,母体的生殖系统、循环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内分泌系统以及乳房等会发生明显改变,生理功能以及心理状态处于十分脆弱的状态。若女性人群无法得到科学的、合理的恢复治疗以及保健护理,则会产生较多并发,若情况严重,则会对其生命安全造成威胁。由此可见,对产后女性做好康复治疗以及保健工作十分重要,它可以促进产妇产后快速康复,从而提高其生活质量。

  • 标签: 产后;康复治疗;保健
  • 简介:目的:了解来院就诊患者细菌阴道病的情况。方法:分泌物涂片革兰氏染色法观察霉菌、滴虫,细菌阴道病(BV)快速检测卡判断细菌感染情况。结果:观察1500例妇科就诊患者中细菌阴道病(BV)阳性占42.3%,霉菌阳性占12.6%,滴虫阳性占2.6%。结论:细菌导致的阴道炎症在阴道炎中占主要的比例,高于霉菌和滴虫。利用细菌阴道病联合检测卡可以快速做出诊断,并为临床正确用药提供依据。

  • 标签: 妇科患者 涂片GV细菌性阴道病
  • 简介:目的探讨中央前置胎盘发病的高危因素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分析天津市中心妇产科医院近5年间收治的确诊为中央前置胎盘的82例临床资料。结果经过期待治疗降低围产儿死亡率;剖宫产术中出血量与胎盘位置密切相关。结论对中央前置胎盘期待治疗至36周以上剖宫产为宜,根据胎盘位置选择子宫切口,以减少出血量;注意合并胎盘植入情况的处理。

  • 标签: 中央性前置胎盘 高危因素 剖宫产 期待疗法
  • 简介:目的:探讨术后早期炎肠梗阻的特点及诊治原则。方法:分析50例术后早期炎肠梗阻的临床特点及治疗结果。结果:49例经胃肠减压,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生长抑素、肠外营养等保守治疗后治愈,平均治愈时间12.5天,一例再次行剖腹术后发生死亡。结论:术后早期炎肠梗阻多发生于术后3~10天,有较为典型的肠梗阻体征,以腹胀为主、腹痛相对较轻。多由腹腔内无菌炎症致广泛肠粘连引起,绝大多数病例采用保守疗法可治愈。

  • 标签: 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 诊治
  • 简介:伦敦大学玛丽女王学院JackCuzick教授等乳腺癌专家在2011年12卷第5期《LancetOncology》上以"Preventivetherapyforbreastcancer:aconsensusstatement"为题名,正式发布了2010年瑞士St·Gallen乳腺癌大会上达成的乳腺癌预防治疗专家共识。乳腺癌的预防方法包括生活习惯养成、外科手术干预以及药物治疗等方面,而该共识主要侧重于乳腺癌的药物预防。考虑到"化学预防(chemoprevention)"可能使患者联想到"癌症"和"化学治疗",

  • 标签: 乳腺癌 预防性治疗 发病率 二甲双胍 不良反应 外科手术
  • 简介:隐匿乳腺癌(occultbreastcaneer,OBC)是一种少见的特殊类型乳腺癌,一般系指临床上乳房触不到肿块,以腋窝淋巴结转移癌或其他部位转移癌为首发症状的乳腺癌、隐匿乳腺癌约占所有乳腺癌病例的0.3%~1.0%。近年来,乳腺癌的发病率不断升高,影像学、病理学等检查水平的进步,也使隐匿乳腺癌的检出率有所提高。本院2003年至2007年度共收治33例隐匿乳腺癌,占同期乳腺癌总例数的0.9%。现分析总结如下,

  • 标签: 隐匿性乳腺癌 腋窝淋巴结转移癌 特殊类型乳腺癌 诊疗 首发症状 发病率
  • 简介:目的:探讨了慢性阻塞肺疾病的护理方法,提高临床治愈率。方法:回顾分析了我院2009年3月至2010年12月收治34例COPD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通过综合治疗以及护理,有效33例,死亡1例,有效率为97.05%。结论: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饮食护理、氧疗护理、呼吸锻炼等能够益于加快COPD病者康复,改善病者的身体状况和生活质量.

  • 标签: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心理护理 饮食护理 氧疗护理
  • 简介:托瑞米芬临床用于进展期激素依赖乳腺癌的治疗和早期乳腺癌的辅助治疗已有8年之久。累积超过350000名患者数年的治疗足以评估托瑞米芬与他莫昔芬,还有雷洛昔芬和芳香化酶抑制剂的长期安全。复习1978—2004年间所有的临床前和临床安全资料,以及1995年10月到2004年底的临床对比安全资料。托瑞米芬引起的继发性子宫内膜癌发生率低于他莫昔芬,

  • 标签: 安全性评估 托瑞米芬 芳香化酶抑制剂 早期乳腺癌 临床安全性 辅助治疗
  • 简介:在过去的25年用减胎术来降低过度应用不孕治疗技术所致的高数量的多胎妊娠的风险。近几十年多胎妊娠的人口统计学数据已经发生了如下变化:由于反对诱导排卵,导致IVF的比例增加;患者年龄偏大;使用捐赠卵子的比例增加。在行减胎术之前进行基因诊断越来越普遍,由有经验的医师来做又非常安全。对包括双胎妊娠在内的所有多胎妊娠的患者来说,减少胎儿数可以降低流产率、早产率、及胎儿死亡率和发病率。

  • 标签: 多胎妊娠 双胎 减胎术 伦理问题
  • 简介:目的探讨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患者血清中C反应蛋白(CRP)的浓度与临床因素的相关。方法对90例PCOS患者及20例正常对照组应用免疫比浊法检测血清中CRP水平,同时应用生化法检测血清中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及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对PCOS患者进行葡萄糖耐量(0GTT)及胰岛素释放实验。根据体重指数(BMI),PCOS患者分为:肥胖组48例(BMI≥25kg/m^2),非肥胖组42例(BMI〈25kg/m^2)。结果①肥胖及非肥胖PCOS患者IogCRP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肥胖PCOS患者IogCRP明显高于非肥胖PCOS患者(P〈0.05);②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IogCRP与BMI、HOMA-IR呈正相关(P〈0.05);与HDL-C和胰岛素敏感指数(ISI)呈负相关(P〈0.05)。排除BMI影响后的偏相关分析显示,IogCRP与HOMA-IR呈正相关(P〈0.05),与ISI呈负相关(P〈0.05)。结论PCOS患者机体内可能存在着一种慢性炎症状态;PCOS患者血清CRP水平的升高可能是预测2型糖尿病的一个危险因子。

  • 标签: 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 C-反应蛋白(CRP) 慢性炎症
  • 简介:目的评价晚期卵巢上皮癌(advancedepithelialovariancancer,AEOC)患者实施间歇肿瘤细胞减灭术(intervaldebulkingsurgery,IDS)中与初次肿瘤细胞减灭术残余病灶变化对初次术后化疗疗效判断及评价预后的意义。方法选择2006年1月至2013年8月高州市中医院妇科收治的52例AEOC患者,均行IDS。按与初次手术后残余病灶变化程度分为Ⅰ组(24例)、Ⅱ组(20例)及Ⅲ组(8例)。随访14~106个月,比较3组患者辅助化疗疗效、总生存时间(overallsurvival,OS)及疾病未进展生存时间(progressionfreesurvival,PFS)。结果3组残余病灶评价化疗有效率、术后病理检查评价有效率以及复发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Ⅰ组患者的PFS、OS均优于Ⅱ、Ⅲ合并组。Ⅰ组与Ⅱ、Ⅲ合并组化疗中位总疗程数≥8次者的PFS及OS优于〈8次者。结论AEOC患者在IDS中与初次手术残余病灶的变化能对辅助化疗的疗效进行初步判断并评价预后,可指导下一步的治疗策略。

  • 标签: 卵巢上皮性癌 间歇性肿瘤细胞减灭术 残余病灶 疗效
  • 简介:目的探讨围绝经期妇女的FSHR基因单核苷酸多态(SNPs)与卵巢功能衰退的相关。方法根据血清FSH水平,分为卵巢功能正常组(正常组)84例、卵巢储备功能下降组(下降组)77例和卵巢功能衰竭组(衰竭组)34例。应用SNaPshot技术,进行FSHR基因Ser680Asn多态检测。结果FSHR基因Ser680Asn位点基因型频率分布三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5648,P=0.0138)。两两分析,正常组和下降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0386,P=0.0109),正常组和衰竭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3186,P=0.0156)。等位基因频率的分布在三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6645,P=0.0056)。两两分析,正常组和衰竭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3449,P=0.039),下降组和衰竭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8502,P=0.0497)。且卵巢功能随基因型的变化(Asn/Asn,Asn/Ser和Ser/Ser)呈现降低趋势(χ2=8.5648,P=0.0138)。结论FSHR基因Ser680Asn单核苷酸多态对围绝经期妇女卵巢功能有影响,与卵巢功能的下降和衰竭相关。

  • 标签: 围绝经期 卵巢功能 SNaPshot技术 FSHR基因 多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