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目的总结胫骨高位截骨植骨内固定+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术治疗膝内翻骨关节炎合并前交叉韧带损伤的效果。方法对14例膝内翻骨关节炎合并前交叉韧带(anteriorcruciateligament,ACL)损伤的患者行关节镜下清理,处理关节内病变。取自体股薄肌、半腱肌肌腱,经编织处理后以ACL瞄准器于胫骨结节旁内侧皮质f位于截骨线下方,距截骨线不小于1cm)钻骨道,常规方法重建ACL,股骨端以钮扣钛板固定,胫骨端以可吸收钉固定。同时于胫骨结节上缘截骨,指向近端胫腓关节上部,矢状面平行于关节面的后倾,外侧骨皮质不完全截断,行胫骨高位截骨,填充同种异体骨后以胫骨近端锁定解剖型钛板固定,矫正膝内翻。结果术后经6~28个月的随访,患者截骨端均于术后3个月内愈合,关节疼痛明显减轻,活动度满意,无关节不稳症状。HSS评分:术前(50.25±4.82)分,术后(80.12±3.41)分;Lysholm评分:术前(47.07±5.25)分,术后(78.08±2.5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胫骨高位截骨植骨内固定+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术是有效治疗膝内翻骨关节炎合并前交叉韧带损伤的微创手术方法。
简介:目的研究麻醉诱导前1.5-2h饮250ml清流质对接受限期手术的结直肠癌患者麻醉诱导时残留胃渍量及胃渍pH值的影响.方法入选2008年1月1日至2008年6月30日在我院接受限期手术的90例结直肠癌患者、所有患者均于术前晚午夜开始禁食并被随机分配到糖水组、纯水组或禁食组.术晨麻醉诱导前1.5-2h,糖水组患者于5min内饮完5%葡萄糖溶液250ml,纯水组饮250ml的纯水.全麻诱导并气管插管后马上置入多孔鼻胃管进行胃渍抽吸,对胃液进行计量及pH值测定.结果三组患者在性別组成、年龄和体重指数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糖水组、纯水组和禁食组的各项试验指标分别为:残留胃渍量(19±14.4)m]、(15±13.4)ml和(16±10.3)m1;胃渍pH值1.64±0.166、2.02±1.265和2.18±1.420;残留胃渍量超过25ml并且pH值小于2.5的比蜘12/30、7/30和5/30.三项指标在三组中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麻醉诱导前1.5-2h饮250ml清流质对接受限期手术的结直肠癌患者麻醉诱导时的残留胃液量及胃渍pH值无影响.
简介:目的:探讨血清胃泌素17(G17)水平与胃癌及癌前病变的关系。方法选择130例胃部疾病患者,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对患者血清G17水平进行检测,并进行幽门螺杆菌IgG(HP-IgG)抗体滴度检测。分析血清G17水平的临床检测价值及与胃癌发生的关系。结果年龄﹥60岁,HP-IgG检测阴性,患有萎缩性胃炎(AG)以及胃癌(GC)患者,女性血清G17高于男性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GC、胃黏膜糜烂(GE)以及胃溃疡(GU)患者G17水平高于浅表性胃炎(SG)患者;对于HP-IgG检测阴性患者,GU、GC患者G17含量高于SG患者;AG、GE、GC及GU患者G17含量高于浅表性胃炎合并糜烂(SG-IM)患者;GU患者G17含量高于异型增生(GD)患者,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胃疾病患者血清G17含量会受到性别以及HP-IgG感染情况等多种因素影响。患者血清G17含量能够有效作为胃癌疾病的生物标志物,在进行胃癌疾病筛查的过程中发挥一定的价值,为疾病的临床治疗提供准确的参考依据。
简介:前交叉韧带(anteriorcruciateligament,ACL)是维持膝关节稳定的重要结构,ACL断裂是常见而严重的运动性损伤,随着关节镜手术技术的发展及广泛应用,关节镜下ACL重建已成为治疗ACL断裂重要的手术方式并被广大患者接受。相比较同种异体肌腱及人工韧带,自体肌腱因其取材方便,无排异反应及交叉感染,移植物与骨隧道愈合及移植物塑形改建时间短,费用低等优点而最常在临床中作为ACL移植物应用。目前,我国开展ACL重建手术的时间尚短,手术量相比国外仍然较少,对ACL重建术后并发症的研究尚不深入,ACL重建术后并发症的报道并不罕见。现就关节镜下自体肌腱移植重建ACL术后并发症综述如下。
简介:背景与目的:多数学者认为伴有甲介、鞍前型蝶窦的垂体腺瘤不适合内镜下切除,但应用神经导航辅助技术可以克服其在内镜下手术的缺陷。本文着重探讨应用神经导航辅助技术在内镜下切除伴有甲介、鞍前型蝶窦的垂体腺瘤。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04年10月至2008年10月应用神经导航技术对伴有甲介、鞍前型蝶窦变异的垂体瘤进行内镜下单鼻孔手术21例。其中生长激素腺瘤4例,高泌乳素腺瘤6例,促肾上腺皮质激素腺瘤7例,无功能性腺瘤4例。蝶窦冠状CT及蝶窦X线平片提示蝶窦形态,甲介型9例,鞍前型12例。术前行头部CT、MRI扫描,术中神经导航定位,在内镜下经单鼻孔切除肿瘤。结果:术后随访6~24个月,术前症状(视力受损、尿崩症)均在术后消失,血液、内分泌指标均在正常范围内。术后随访1年以上的病例(17例)复查MRI均提示未见肿瘤残留或复发。术后所有病例均未出现颅内出血、视力、视野障碍、尿崩、脑脊液漏、颅内感染等并发症。结论:对于伴有甲介、鞍前型蝶窦变异的垂体瘤手术,应用神经导航辅助内镜能确保术中定位准确,术野大且直观。有利于切除肿瘤,并保护周围重要结构。
简介:目的分析经腹腔镜下行直肠癌低位前切除术后吻合口瘘的危险因素,为吻合口瘘的早期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本研究针对2017年4月~2018年4月于我院接受腹腔镜下直肠癌低位前切除术治疗的30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患者术后是否出现了吻合口瘘并发症将其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针对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对比分析,利用单因素和多因素回归分析法分析吻合口瘘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两组患者在年龄、肿瘤病理类型、组织学类型、分化程度、以及Dukes分期等指标的比较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结果显示吻合口瘘的危险因素包括性别、BMI、肿瘤与肛缘距离、术前合并肠梗阻、术前白蛋白、手术时间以及肿瘤大小(P<0.05);多因素结果显示,影响患者出现术后吻合口瘘的危险因素包括患者的性别、肥胖、肿瘤下缘距肛缘距离以及术前白蛋白异常(P<0.05)。结论经腹腔镜下行直肠癌低位前切除术患者出现术后吻合口瘘的危险因素包括患者的性别、肥胖、肿瘤下缘距肛缘距离以及术前白蛋白异常,应当于临床中给予高度重视。
简介:目的对比经三角肌小切口双排缝合锚钉与肱骨近端解剖钢板治疗肱骨大结节撕脱性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对我院2014年1月至2017年1月收治的51例肱骨大结节撕脱性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按照治疗方法分为双排锚钉组(23例),肱骨近端解剖钢板组(28例)。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肩关节活动度、术后Constant肩关节功能评分、美国肩肘外科协会(Americanshoulderandelbowsurgeons,ASES)评分及视觉模拟评分(visualanaloguescale,VAS),记录两组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术后3个月均骨性愈合。两组在年龄、性别、受伤机制、受伤至手术时间等方面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32,P=0.964,P=0.795,P=0.127)。双排锚钉组的术中出血量少于解剖钢板组(50.7±20.6)ml,(100.9±30.1)ml,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但两组的手术时间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18);术后双排锚钉组的肩关节活动度(外展P=0.006,前屈P=0.002,外旋P=0.485,内旋P=0.624)、VAS评分(P=0.000)、Constant评分(P=0.002)及ASES评分(P=0.003)高于解剖钢板组,且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低。结论经三角肌小切口双排锚钉治疗肱骨大结节撕脱性骨折创伤小,术后功能恢复良好且术后并发症少,值得临床推广。
简介:目的分析比较经腹会阴联合切除术(abdominoperinealresection,APR)与低位前切除术(lowanteriorresection,LAR)两种术式对直肠癌患者术后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13年12月间在本院接受APR和LAR手术的低位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结直肠癌生活质量测量量表29(Qualityoflifequestionnaire-ColorectalCancer29,QLQ-CR29)对APR组和LAR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进行比较。结果最终有完整问卷的患者有164例(APR组50例,LAR组114例)。APR组患者的平均年龄显著高于LAR组,APR组患者肿瘤下缘距齿线距离显著短于LAR组(P〈0.001)。两组患者在性别、体质指数、ASA评分及术前临床分期方面均无统计学差异。排尿情况,APR组在术后1个月明显优于LAR组,术后6、12个月两组无差异。大便情况,术后1个月APR组明显优于LAR组,术后6个月两组无明显差异,但术后12个月LAR明显优于APR组。主观感受术后1、6个月LAR组明显优于APR组,但术后12个月,两组无明显差异。结论APR术式优势在于术后短期内排尿、排便,而LAR术的优势也在于术后短期内主观感觉方面。低位直肠癌患者行APR手术后长期生活质量不逊于LAR术式。
简介:目的探讨非远处转移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首次131I治疗前血清促甲状腺激素(TSH)水平与疗效的关系。方法2013年12月至2017年12月,在安徽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已行甲状腺全切或次全切除术的非远处转移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117例,根据患者行131I治疗前TSH水平,将患者分为TSH<30mIU/L、30mIU/L≤TSH<60mIU/L、60mIU/L≤TSH<90mIU/L、TSH≥90mIU/L4组,随访131I治疗半年后刺激状态下血清Tg、TgAb、影像学检查及全身碘扫结果。依据2015年美国甲状腺协会(ATA)指南将疗效分为满意(ER)、不确切(IDR)、血清学反应欠佳(BIR)和影像学反应欠佳(SIR)。比较各组临床特征、病理特征及疗效有无差异。用Spearman相关分析TSH、Tg与预后有无相关性;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TSH、Tg、年龄及性别能否作为预测预后欠佳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TSH≥90mIU/L组,疗效满意患者百分率最高(40%)。TSH水平与预后呈正相关,Tg水平与预后呈负相关。TSH与Tg水平是预测预后欠佳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对于非远处转移甲状腺乳头状癌,血清TSH≥90mIU/L可取得较好的疗效。
简介:目的探讨老年患者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与胃癌及癌前病变中C-myc、p16、p53、K-ras和C.erbB-2基因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分析老年患者的胃镜检查活检标本116例,HE染色观察胃黏膜的炎症和异型增生变化,特染法检测胃黏膜的肠上皮化生,应用Warthin-stary银染色法检测HP,应用ELISA法检测血清学HPIgG,14C尿素呼气试验(14C-UBT)检测HP,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C-myc、p16、p53、K-ras和C-erbB-2基因的表达。结果老年患者在不同胃组织中C-myc、p16、p53基因的表达均有显著差异,而K-ras和C-erbB-2基因表达未见显著性差异。HP感染率以胃癌为最高,其次为胃溃疡。结论本实验通过老年患者的HP检测和观察胃黏膜的炎症和异型增生变化,再结合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的表达异常,提示萎缩性胃炎异型增生、肠上皮化生和胃癌的HP感染率均高于非萎缩性胃炎。再次表明胃癌与HP感染有一定相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