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9
171 个结果
  • 简介:本文展示的是一例双侧下颌后牙区局部牙齿缺失.伴重度下颌骨水平吸收和中度垂直吸收的病例.采取了一种新的牙槽嵴劈开术后快速正畸的技术。牙槽嵴劈开术是使用超声骨刀在第一磨牙和第二前磨牙区扩宽牙槽嵴,为牙齿移动开辟通路。术后立即开始固定正畸,将第一前磨牙远中移动、第二磨牙近中移动至术区。在刃状牙槽嵴顶进行牙齿移动通常较为困难.通过手术则可以促进并加快牙齿的移动。不仅如此.将邻近缺牙隙的牙齿移动到术区,一方面原有的骨缺损区可以被移入牙齿伴随的牙槽骨充填弥补.同时新开辟的第一前磨牙近中的间隙区也有足够的新生骨量进行种植体的植入,种植体植入后,患者很快进行了永久性修复。

  • 标签: 牙槽嵴顶 正畸治疗 病例报告 种植体 术后 外科
  • 简介:牙内陷是胚胎发育期间的牙发育畸形.其临床表现可分为多种类型。本文报道的是一个关于11类牙内陷伴广泛根尖周病变的患牙成功治疗的病例。方法:使用锥形束CT(CBCT)三维成像以确定牙内陷的形态并辅助制定治疗方案。采用牙髓治疗联合外科方法治疗以获得满意的疗效。结论:在本病例中,利用CBCT明确根管内部的形态及牙根外部形态的不规则性确保了治疗的成功。为期2年的随访结果显示患牙根尖周病变完全愈合。

  • 标签: 锥形束CT(CBCT) 牙中牙 牙内陷 根管外科 牙髓治疗
  • 简介:目的:探讨3D打印术前设计和内镜技术应用于颧骨颧弓骨折复位固定手术的可行性及效果。方法:选择4例B型颧骨颧弓骨折患者,均伴发颧弓骨折,面部凹陷明显伴开口受限。术前行CT扫描后将数据转化为STL格式,3D打印骨折模型和镜像模型,在模型上完成手术设计和钛板预弯制。手术采用耳屏前小切口和颧弓表面隧道手术入路,内镜辅助下完成颧弓骨折的复位及坚固内固定。结果:所有患者术后面部恢复对称性,面部凹陷消失,开口度正常,面部瘢痕不明显,无感染和神经损伤等并发症。结论:术前3D模型手术设计降低了内镜辅助下行颧弓骨折复位固定术的难度,提高了手术精准度,避免了头皮冠状切口,创伤小,美容效果好。

  • 标签: 3D打印 内镜 颧骨颧弓骨折 微创手术
  • 简介:目的探讨电子计算机辅助设计(CAD)及相应快速成形技术(RP)制作的个体化模板检测颅颌面两侧骨表面外形的对称性.用以指导颅颌骨外科和提供生物学基础数据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干性颅骨2例,湿性头颅4例。通过三维cT扫描.对头颅进行三维重建。经对颅颌骨各标志点测量分析,确定颅骨面中部骨结构具有对称性,即“点”的对称性。然后,采用CAD和RP技术在一侧的面中部骨结构CT数据上制作对侧面中部骨表面的3块个体化模板.检测模板与面中部骨表面外形的贴合性.也即“面”的对称性。制作的3块模板覆盖的范围主要涉及颧骨、眶骨和上颌骨。以及少量的额骨和颞骨。结果所有颅骨标本中.由一侧面中部骨结构CT数据重建的对侧虚拟面中部骨结构继之形成的表面外形模板.均与相应的面中部骨表面高度贴合。3块模板的组合能确立面中部骨的三维空间结构。结论一个具有骨标志点对称性的面中部骨结构同样具有骨表面外形的对称性。以眶颧颌骨为主的面中部骨表面模板。可以引导重建眶颧颌复合体的曲面和立体结构,具有广阔的临床应用前景。

  • 标签: 个体化模板 眶颧颌复合体 电子计算机辅助设计 快速成型
  • 简介:目的本次随访研究是按照临床质量标准来判断Cerec瓷嵌体和高嵌体戴入10年后的临床效果。材料和方法在1989年到1991年早期临床修复制作的200个Cerec瓷嵌体和高嵌体中187个修复体,随访10年。这些修复体都是使用第一代Cerec计算机辅助设计/制作方法制作而成,瓷块是VitaMKI长石瓷。修复体使用酸蚀技术和树脂粘接剂粘接。戴用10年后,按照修正的USPHS标准来判断这些修复体的临床效果。结果分为成功和失败。结果按照Kaplan—Meier分析方法,修复体10年后的临床成功率降为90.4%。在11个患者有15个修复体失败,占总数的8%。失败的病例中,53%,是因为瓷裂、20%是牙折、20%发生龋坏,剩下的7%出现牙髓疾患。有3个表面的瓷修复体最易损坏。结论用VitaMKI长石瓷制作的第一代Cerec计算机辅助设计/制作的瓷嵌体和高嵌体修复体10年后的失败率是8%,临床成功率是90.4%,这在临床实践中是可以接受的。

  • 标签: 计算机辅助设计 计算机辅助制作 修复体 CEREC 瓷嵌体 高嵌体
  • 简介:该文旨在评估内镜辅助下经口咽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在下颌骨髁突根部和颈部骨折中的应用。6例年龄小于16岁的患者(男1例,女例;年龄7-15岁,平均13.4岁1共有9侧下颌骨髁突根部和颈部骨折,骨折断端移位均大于45°。骨折分类根据常规X线片、CBCT或CT影像。

  • 标签: 切开复位内固定术 下颌骨髁突 经口咽入路 骨折断端 青少年儿童 治疗方法
  • 简介:本回顾性病例研究的目的在于报道将钛网、可吸收膜和重组人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BB(rhPDGF-BB)联合应用于垂直向牙槽嵴骨增量的临床结果和组织学评估。以19名采用自体骨和无机小牛骨为移植材料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术中将移植材料与rhPDGF-BB充分混匀后.放置于骨缺损部位.恢复骨缺损区骨量与邻近牙槽嵴顶等高。随后将预塑形的钛网固定在移植部位.覆上可吸收胶原膜,严密对位缝合伤口.确保伤口无张力。术后,17名患者软组织愈合良好,1名患者在组织愈合早期发生了伤口裂开.1名患者在组织愈合后期出现胶原膜暴露。进行取出钛网手术的时候,随机收集3名软硬组织愈合良好患者的骨组织进行活检.对钛网下的再生组织进行组织学分析。结果显示,新生的骨组织平均高度为8,6±4.0mm。该研究表明在引导性骨再生术中.将钛网、可吸收生物膜与rhPDGF-BB联合应用对实现垂直向牙槽嵴骨增量具有显著效果。该方法扩大了种植手术的适应证.也使牙槽嵴伴严重骨缺损患者的三维美学结构能够恢复成为可能。

  • 标签: rhPDGF-BB 可吸收膜 牙槽嵴顶 联合应用 病例研究 手术方法
  • 简介:目的探索术前三维头模设计及个体化模板引导在下颌骨牵引成骨术中的应用,并且评估手术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原发或继发小颌畸形患者10例,均伴有中度或者重度的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bstructivesleepapnea-hypopneasyndrome,OSAHS).根据三维螺旋CT的数据制作三维头模,在三维头模上模拟手术截骨以及牵引器的安放,制作个体化模板.术中应用个体化模板指导截骨线的位置以及牵引器的安放.术后5~7d的间歇期后,开始以每天1mm的速度行骨牵引至牵引结束.术后3~6个月二次手术去除牵引器.结果10例患者顺利完成下颌骨牵引成骨治疗,第一次手术平均手术时间为(1.6±1.3)h.10例患者的20侧下颌骨平均牵引长度为(23.6±7.5)mm.术前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pneaandhypopneaindex,AHI)为(37.1±13.7)次/h,睡眠时最低血氧饱和度(lowestoxygendesaturation,LSAT)为75.2%±18.4%;术后AHI为(2.7±4.8)次/h,LSAT为92.1%±5.3%.所有患者的牵引成骨区成骨良好,均未出现成骨不良、下牙槽神经损伤及牵引故障等严重并发症.结论术前三维头模设计可以很好的模拟牵引成骨术中的截骨位置及牵引器的安放,避免损伤重要解剖结构;应用个体化模板引导可以提高下颌骨牵引成骨术截骨及牵引器安放的精确性,缩短手术时间,降低手术难度及风险.

  • 标签: 小颌畸形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 三维打印
  • 简介:目的:下颌阻生第三磨牙的拔除,可能导致邻近的下颌第二磨牙远中面的牙周并发症。本研究的目的是比较采用3种不同的全厚瓣行下颌阻生第三磨牙拔除术对第二磨牙远中牙周愈合的影响。材料和方法:选择45例双侧下颌阻生第三磨牙的志愿者纳人研究。每个患者被随机分到以下3组。A组经Thibauld和Parant改良的袋状瓣.B组经Laskin设计的三角瓣.C组经Laskin改良的袋状瓣。通过临床测量评估患者术后3、6、12、24个月的下颌第二磨牙的牙周健康状况。结果:21d后,术后并发症(水肿、干槽症)与翻瓣的设计无相关关系。但是术后24个月后,B组与其他组相比,牙周探诊深度的降低及临床附着水平的增加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应用不同的翻瓣设计行下颌阻生第三磨牙拔除术.对下颌第二磨牙远中牙周健康的影响目前尚不明确。由于翻瓣.在术后12个月及24个月后.下颌第二磨牙的牙周健康状况降低。采用何种翻瓣设计行下颌第三磨牙拔除术.可能与手术医师的使用习惯和偏好有关。

  • 标签: 并发症 翻瓣设计 阻生牙 牙周探诊深度 第三磨牙手术
  • 简介:目的以高精度三维整合牙颌模型为基础设计与制作个体化微种植体手术导板,以期提高微种植体植入精度,避免牙根损伤,降低植入失败率。方法选择12例错患者,获得三维整合牙颌模型,设计并制作个体化手术导板。在患者的上颌后牙区分别使用手术导板引导(实验组,n=12)或者参照根尖X线片(对照组,n=12例)进行植入。评价虚拟植入和实际植入微种植体的位置偏差及植入后的安全性和稳定性。结果完成微种植体手术导板的设计与制作。实际植入与虚拟植入的角度偏差为(4.97±1.79)°,钉冠距离偏差为(0.98±0.30)mm,钉尖距离偏差为(1.03±0.22)mm。实验组,83.3%的微种植体位于两牙根中间,12颗微种植体均未出现脱落。对照组,只有33.3%的微种植体位于牙根中间,2颗微种植体脱落。结论手术导板辅助微种体植入比参照根尖X线片直接植入更精确,为提高植入后的安全性、稳定性和成功率提供了指导和帮助。

  • 标签: 个体化微种植体手术导板 三维整合牙颌模型 CBCT 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作 (CAD/CAM)
  • 简介:目的:评价上颌无牙颌患者接受计算机辅助设计的种植手术并带入种植体支持的即刻负重桥体的临床效果。材料和方法:15位接受连续治疗的上颌无牙颌患者(5位男性.10位女性)平均年龄为52岁(40~70岁).他们接受了种植体支持的桥修复,对其临床疗效进行评价。采用了两次计算机体层扫描(CT),第一次是患者佩戴义齿/具有放射标志的放射导板进行扫描,第二次是仅扫描义齿。导板引导下的不翻瓣手术在局部麻醉下进行。共植入90枚种植体。种植体的长度10~13mm.种植体的直径为4.3mm或5mm。预先制作好丙烯酸树脂临时义齿.在手术后即刻戴入并用螺丝固位.所有的种植体进行即刻负重。术后6个月、12个月及18个月进行临床复诊及放射检查.记录种植成功率、边缘骨水平、患者的满意度及其他并发症。结果:术后随访18个月.有2位患者各缺失了1个种植体。18个月后.种植体周围骨水平平均下降了1.6mm。在第18个月时进行的患者满意度问卷调查显示患者对该治疗有很高的满意度。结论:尽管患者的数量有限.但是仍然可以显示软件及计算机断层扫描引导下的种植手术设计可以为无牙颌的修复提供可靠的结果及高成功率。

  • 标签: 计算机断层扫描引导的种植手 即刻负重 软件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