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7
137 个结果
  • 简介:目的分析白血病患者化疗前后血清IL-2、SIL-2R和TNF-α含量的变化.方法分别应用MTT比色法,双抗体夹心法和放射免疫分析法对42例白血病患者进行化疗前后血清IL-2、SIL-2R和TNF-α含量检测,并与30例正常健康人作对照.结果白血病患者化疗前IL-2水平明显低于正常人(P<0.01),而SIL-2R、TNF-α水平则显著地高于正常人(P<0.01),化疗后6个月复发者IL-2、SIL-2R、TNF-α水平持续异常,未复发者IL-2、SIL-2R、TNF-α水平接近正常.结论观察白血病患者的免疫功能的变化与白血病的发生及预后密切相关.

  • 标签: 化疗 白血病 白细胞介素2 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 肿瘤坏死因子-α 放射免疫分析法
  • 简介:目的:对急性白血病患者不同时期行PICC置管的效果进行观察,并观察并发症发生情况。方法:将某医院2013年1月-2015年5月接收的急性白血病患者82例作为观察对象,按PICC置管时期不同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40例患者在入院后第一次化疗方案出来后立即给予PICC置管,观察组42例患者在接受化疗2疗程后,外周血与骨髓细胞形态以及临床症状等均达到正常后再行PICC置管,观察2组患者PICC置管后并发症发生情况,以及血小板计数、白细胞计数、红细胞计数变化。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PICC置管后发生静脉炎、感染、出血、静脉血栓形成、导管堵塞、非计划性拔管等并发症的机率分别为9.52%,22.5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血小板计数、白细胞计数及红细胞计数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时期行PICC置管,并发症发生机率不同,接受2疗程化疗后给予血小板、白细胞以及红细胞计数进行纠正后行PICC置管的急性白血病患者,并发症发生机率较小。

  • 标签: 急性白血病 PICC置管 不同时期 并发症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基于AIDET沟通理论的护理模式对急性白血病患者化疗期间负性情绪的改善价值。方法:选取2021年1月-2023年6月我院收治的急性白血病患者60例,分组依据为计算机随机法,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基于AIDET沟通理论的护理模式,对比两组患者负性情绪及护理满意度。结果:护理后,观察组患者负性情绪改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各项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基于AIDET沟通理论的护理模式在改善急性白血病患者化疗期间负性情绪方面具有显著优势,值得在临床护理工作中推广应用。

  • 标签: 急性白血病 AIDET沟通理论 护理模式 化疗 负性情绪
  • 简介:目的观察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rhTPO)对白血病患者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巨核细胞系造血及血小板恢复的影响和不良反应。方法24例行异基因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急、慢性白血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于移植后7天起应用rhTPO15000U/天,对照组主要采用对症治疗。结果治疗组血小板计数由最低值恢复至〉20×10^9/L的时间平均为13.8天,对照组为19天,较治疗组延长5.2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血小板计数由最低值恢复至〉50×10^9/L的时间平均为19.7天,对照组为26.3天,较治疗组延长6.6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期间,治疗组平均输注单采血小板2次,对照组输注4.8次,较治疗组增加2.8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8天时对照组骨髓产板型巨核细胞的数量平均为4.8个,治疗组为12.2个,较对照组增加7.4个,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不良反应以乏力、头晕、头痛、注射部位疼痛为主,严重程度均为Ⅰ-Ⅱ度。结论rhTPO对白血病患者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巨核细胞系造血及血小板的恢复疗效确切,不良反应轻微,耐受性好。

  • 标签: 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 白血病 造血干细胞移植 血小板
  • 简介:目的分析大剂量甲氨蝶呤治疗小儿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血药浓度与不良反应。方法选择我院80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这些患儿使用大剂量甲氨蝶呤进行化疗178次,使用FPIA对患儿血药浓度进行动态监测,同时对其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进行观察。结果治疗后,24小时甲氨蝶呤的浓度高于10.0μmol/L的患儿有8例,48小时甲氨蝶呤的浓度高于1.0μmol/L的患儿有35例,72小时甲氨蝶呤的浓度高于0.1μmol/L的患儿有43例,而不良反应主要有骨髓抑制、发热、肝肾功能损害、胃肠道反应及皮肤黏膜损伤等。结论大剂量给甲氨蝶呤用药后应对其血药浓度进行监测,方可对其不良反应发生率进行相应控制,以保证治疗效果。

  • 标签: 大剂量 甲氨蝶呤 小儿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血药浓度 不良反应
  • 简介:报道1例以皮疹为首发症状的T幼稚淋巴细胞白血病(T-PLL)小细胞变异型。患者男,78岁,全身皮肤发疹2周入院。辅助检查结果回报:血常规WBC272.83×109/L,RBC3.19×1012/L,HGB106g/L,PLT46×109/L,肝功能AST56.9U/L,ALT241U/L,骨髓象:淋巴细胞异常增生,占89%,其中幼淋细胞占5.5%,其余均为成熟淋巴细胞,血片分类:淋巴细胞占99%,其中幼淋占12%。体检:肝脏肋下4.0cm,质韧,边缘钝,表面光滑,无压痛;脾脏肋下2.0cm,质韧,边缘钝,表面光滑,无压痛。确诊为:T幼稚淋巴细胞白血病(T-PLL)小细胞变异型。给予CHOP方案化疗,连续5d后病情明显缓解出院,失访。

  • 标签: 皮疹 T幼稚淋巴细胞白血病 小细胞变异型
  • 简介:目的: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细胞中Bcr—Abl酪氨酸激酶可导致Bcl—xL的表达增高,将Bcr—Abl酪氨酸激酶抑制剂伊马替尼与Bcl—xL抑制剂(-)棉酚联合应用,观察对Bcr—Abl阳性的白血病细胞K562的影响。方法1.MTT法检测白血病细胞的生长抑制。2.荧光显微镜观察凋亡细胞。3.DNA断裂片段形成检测细胞凋亡:4.流式细胞仪技术检测凋亡比率。结果:(-)棉酚单用在20μmol/L可导致K562细胞凋亡;0.5μmol/L伊马替尼与5μmol/L(-)棉酚合用导致细胞凋亡。结论伊马替尼与(-)棉酚合用导致K562细胞凋亡的作用增强,为进一步的机理探讨和将来临床上联合应用伊马替尼与(-)棉酚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提供实验依据。

  • 标签: K562细胞凋亡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伊马替尼 凋亡作用 棉酚 白血病细胞K562
  • 简介:目的:研究银屑病患者服用乙双吗啉/乙亚胺与继发白血病的关系。方法:根据入选标准收集1990年1月至2006年3月间住院的银屑病患者189例,其中合并白血病患者39例,为病例组(服用过乙双吗啉/乙亚胺的患者22例);未合并白血病患者150例,为对照组(服用过乙双吗啉/乙亚胺的患者19例)。对服药者与未服药者发生白血病的风险、白血病类型和染色体畸变率进行分析。结果:41例服药者中22例(53.66%)发生了白血病,148例未服药者中17例(11.49%)发生了白血病。服药者与未服药者的白血病发生风险的比值比(OR)为8.92(95%可信区间为3.76-21.44,P〈0.01)。染色体检查显示,服药者12例中,10例有染色体异常(83.33%),未服药者8例中有5例染色体异常(62.50%),二者染色体异常的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继发白血病类型以急性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M3)为主要类型(53.85%),其次为急性粒细胞性白血病部分分化型(M2),占25.64%。结论:治疗银屑病时继发白血病可能与服用乙双吗啉/乙亚胺有关,白血病类型主要为粒细胞性白血病。

  • 标签: 乙双吗啉/乙亚胺 银屑病 白血病
  • 简介:【摘要】 目的:分析聚焦心理护理在改善化疗期白血病患者心境情绪及应对方式的作用。方法:选取2018年5月~2019年6月我院收治68例白血病患者为例,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34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上采取聚焦心理护理,比较两组患者干预效果。结果:观察组积极应对评分、积极心境评分高于对照组,消极应对评分、消极心境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白血病患者采取聚焦心理护理效果较好,可显著改善其心境状态及应对方式。

  • 标签: 聚焦心理护理 化疗期 白血病 心境情绪 应对方式
  • 简介:目的分析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检测在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及合并感染的应用疗效。方法对体检中心54例标本(2018年1月到2018年12月间)实施研究,将其作为对照组,同时对医院就诊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及合并感染患者54例(2018年1月到2018年12月间)实施研究,将其作为观察组,两组均进行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检测,对比两组在检验后的各项指标情况。结果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hs-CRP指标与正常体检人员无显著差异,(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感染患者hs-CRP指标显著高于未感染患者,感染控制后患者hs-CRP指标显著低于感染未得到控制阶段,(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及合并感染的检查中使用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检测,具有高水平表达的特征,可以及时对疾病进行判断与治疗,并且作为一种感染指征,与白细胞计数、分类以及红细胞沉降率进行对比,更加的灵活便捷,医学检查中可以快速获取各项信息,适用范围较广。

  • 标签: 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检测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合并感染 应用疗效。
  • 简介:比较伊达比星联合阿糖胞苷(IA组)与柔红霉素联合阿糖胞苷(DA组)治疗成人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的效果、住院总费用并进行成本效果分析.选取了102例成人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分别给予伊达比星联合阿糖胞苷和柔红霉素联合阿糖胞苷的一疗程(3+7)模式治疗,统计治疗效果和住院期间各项费用,结果IA组完全缓解率和有效率均高于DA组(60.00%vs.30.56%,86.67%vs.69.44%),虽然伊达比星的费用远高于柔红霉素,IA组患者住院总费用显著高于DA组(P〈0.05),但成本效果分析显示IA方案优于DA方案,也就是说在与阿糖胞苷联用时,伊达比星与柔红霉素相比更为有效、经济,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 标签: 伊达比星 柔红霉素 成本效果分析
  • 简介:目的评估培门冬酶(Peg-asp)与左旋门冬酰胺酶(L-asp)治疗儿童初发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疗效与安全性,为临床合理应用这两种制剂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16年1—12月间湖南省儿童医院就诊的初发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cutelymphoblasticleukemia,ALL)患儿,分别采用包含L-asp(L-asp组)及Peg-asp联合化疗方案(Peg-asp组)进行诱导治疗,比较2组患儿的疗效及药物不良反应。结果最终纳入研究的ALL患儿共427例,其中L-asp组233例、Peg-asp组194例。2组患儿第15天及第33天完全缓解率(M1)及部分缓解率(M2)等骨髓状态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L-asp组的过敏反应、谷丙转氨酶升高、纤维蛋白原降低、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延长、抗凝血酶Ⅲ降低的发生率高于Peg-asp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不良反应的指标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L-asp与Peg-asp治疗儿童初发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疗效相当,安全性较高,不良反应类似,但Peg-asp的过敏反应、肝功能损害、凝血异常等发生率较L-asp更低。

  • 标签: 左旋门冬酰胺酶 培门冬酶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儿童 不良反应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穴位按摩结合昂丹司琼治疗急性髓系白血病化疗后胃肠道不良反应的疗效,为其临床实践提供理论依据,从而降低患者的不适,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并强化患者坚持完成化疗的信心。方法:研究资料纳入时间2021年4月1日至2021年12月1日,共80例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按入院编号分两组各40例,对照组:于化疗前30分钟开始静脉注射昂丹司琼8mg每天,直至化疗结束。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于化疗前1天开始使用穴位按摩,取患者中脘穴、双侧足三里穴、双侧内关穴行穴位按摩,观察穴位按摩结合昂丹司琼治疗急性髓系白血病化疗后胃肠道不良反应的疗效。结果:治疗组在治疗化疗后胃肠道不良反应疗效的优于对照组,两组之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

  • 标签: 昂丹司琼 胃肠道不良反应 穴位按摩 穴 中脘 穴 足三里 穴 内关
  • 简介:摘要 目的 探究预见性护理联合心理护理对急性白血病患者负性情绪、并发症、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影响。方法 收集时间段2021年7月至2023年4月本院收治的急性白血病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按照入院先后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30例开展常规白血病护理,观察组30例则来战预见性护理联合心理护理。评价患者的血液流变学指标分析病情变化,评价并发症与负性情绪分析对自身生理、心理的影响。结果 观察组SAS、SDS评分、白细胞计数、并发症率低于对照组,血红蛋白、血小板计数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预见性护理联合心理护理对急性白血病患者负性情绪效果显著。

  • 标签: 预见性护理 心理护理 急性白血病 负性情绪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头孢类抗菌药物联合阿米卡星治疗白血病感染患者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本次研究的患者为:白血病感染患者;共72例,选取时间开始于2018年6月,截止时间为2021年6月,按照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对照组(应用头孢他啶联合阿米卡星药物治疗方法,36例)和实验组(应用头孢哌酮舒巴坦联合阿米卡星药物治疗方法,36例)。采用统计学分析两组白血病感染患者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不良反应(上呼吸道感染、皮肤软组织感染以及肺部感染等)发生率。结果:实验组白血病感染患者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白血病感染患者的不良反应(上呼吸道感染、皮肤软组织感染以及肺部感染等)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头孢哌酮舒巴坦联合阿米卡星药物治疗白血病感染患者的有效性及安全性高于用头孢他啶联合阿米卡星药物治疗。

  • 标签: 头孢类抗菌药物 阿米卡星 白血病感染 有效性 安全性
  • 简介:目的:观察在初发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中应用小剂量高三尖杉醋碱(HHT)联合全反式维甲酸(ATRA)以及三氧化二砷(ATO)作为诱导治疗方案的疗效及诱导治疗期间的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并与去甲氧柔红霉素(IDA)联合ATRA及ATO的治疗方案进行对比分析。方法:选取了2004年1月至2013年12月期间收治的的145例APL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HHT治疗组74例,IDA治疗组71例,对比分析两组的完全缓解率(CR),总生存率(OS)以及无事件生存率(EFS)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145例患者的CR率为97.2%(141/145),HHT组与IDA组两组的CR率相似(98.6%vs.95.7%,P=0.36),到达CR时间分别为32.9d和33.3d(P=0.645),获得分子生物学缓解时间分别为1.9月和2.2月(P=0.091),无显著统计学差异。有4例患者早期死亡(2.8%),其中3例死于颅内出血,1例死于呼吸窘迫(ARDS)。平均随访45.6月(0.17-131.5月),两组间的OS和EFS均无统计学差异(P=0.9,P=0.093)。一共13例患者复发,其中分子生物学复发5例,中枢神经系统复发2例,两组的复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7%vs.11.2%,P=0.342)。在亚组分析中,无论是中低危还是高危患者中,两组的OS和EFS也没有显示出统计学差异(均P〉0.05)。在不良反应方面,HHT组的血液学毒性显著低于IDA组(P=0.003),合并1级发热的患者比例低于IDA组(28.3%vs.45.1%,P=0.037)。其他肝肾及心脏等重要脏器损害,重要脏器出血等发生率在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结论:ATRA及ATO分别联合小剂量HHT和IDA的方案在初治APL患者中的疗效近似,但联合小剂量HHT组的血液学毒性更小,相应的感染发生率更低。

  • 标签: 白血病 早幼粒细胞 急性 高三尖酯碱 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