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一荆紫关古街道是一处群体式的古建筑群,属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五里长街目前基本保存着清代建筑的风貌,有房屋七百余间。一街两行多是临街门面房,门面用木板镶嵌,里面多是较深的院落,厢房对称,布局严谨。房与房两侧均有封火山相隔。很长的时间内这里是豫、鄂、陕三边地区百里之内最繁华的水旱码头和贸易重镇。据史载,自明代万历年间到民国初年的三百余年里,这里每天的人流可达万余,熙熙攘攘,热闹非凡。目前古街道上不少的古建筑群保存完好,如关门、平浪宫、万寿宫、禹王宫、山陕会馆等。关门位于南街,始建的年代很早,但屡建屡废,目前保存的是中华民国三年(1914年)修建的。无数小石雕
简介:中国用银作货币的历史由来已久,将白银按一定形状和重量铸造成的块状物,通常称之为银锭。清代是中国银锭铸造和发展的鼎盛时期,当时赋税均征收白银,政府支出及民问各地相互问的交易,也以银为主要货币,因此对银两的需用量很大。清代银锭是在清政府大力提倡“用银为本、用钱为末”的情况下迅速发展起来的。清代银锭按其大小,可分为大锭(五十两)、中锭(十两)、小锭(五两以下)及碎银4种。清代银锭流通广泛,各省自行铸造,商民也可委托各地银炉自由铸造。由于地域不同,铸造工艺流程不同,各地银锭的器形各异,形式多样,名称繁多。如山东、山西、安徽等地多为船形(形似倒扣的马蹄),江西、甘肃、贵州等地多为方形,四川多为椭圆形,广东、广西主要铸行砝码形银锭,河南和宁夏等多铸行腰形银锭,牌坊锭(马鞍形)则是云南公估银的标准器形。由于清代银锭的广泛流通和分散铸造,致使清代银锭各种造型并存。但清代的五十两大锭,器形一般只有船形和方形两种。人们通常见到的多是两头翘起的船形元宝,习惯上即将其称作银元宝。笔者现介绍一枚清代安徽太湖县铸造的五十两银锭,与同好共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