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提出儿童股骨近端前倾程度的一种新的测量指标,即股骨颈-小转子前倾角(femoral neck-lesser trochanter anteversion,FN-LTA),并探讨应用该指标来评估儿童单侧发育性髋关节脱位(developmental dislocation of the hip,DDH)股骨近端前倾畸形的可行性及其优势。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2月至2017年4月收治的90例单侧DDH患儿的影像学资料,其中男13例,女77例;年龄(2.6±2.3)岁(范围0.6~11岁)。分别测量患侧与健侧的股骨颈前倾角(femoral neck anteversion,FNA)和FN-LTA。分析FN-LTA与FNA的相关性,分析性别、年龄、侧别、脱位程度等因素对FN-LTA的影响,分别比较FNA、FN-LTA患侧与健侧的差异,并分析脱位程度对这种差异的影响,比较FNA、FN-LTA的诊断效能及组内组间一致性。结果无论健侧还是患侧,FN-LTA与FNA均存在正相关性,健侧r=0.217(P=0.040),患侧r=0.298(P=0.004)。FNA患侧38.86°±11.70°,健侧35.44°±11.16°;FN-LTA患侧72.19°±9.17°,健侧61.17°±10.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性别、侧别、脱位程度等因素对FN-LTA不造成明显影响(P性别=0.060;P侧别=0.550;P脱位程度健侧=0.130;P患侧=0.705),与年龄呈负相关(r健侧=-0.261,P健侧=0.013;r患侧=-0.287,P患侧=0.006)。FN-LTA的诊断效能更好,AUCFNA=0.570,AUCFN-LTA=0.7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内ICCFNA=0.956,ICCFN-LTA=0.973;组间ICCFNA1=0.937,ICCFNA2=0.893,ICCFN-LTA1=0.887,ICCFN-LTA2=0.874。随着脱位程度的增高,FNA、FN-LTA双侧的差异均减小,但这种减小的趋势在FNA有统计学意义(P=0.030),而FN-LTA无统计学意义(P=0.180)。结论应用FN-LTA评估DDH患儿股骨近端的前倾畸形是一种可靠的方法,且区分度更高,测得的数据更能够指导去旋转截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吻合静脉的带蒂指动脉背侧支岛状皮瓣修复同指指端或指腹缺损的效果。方法2016年2月—2018年9月,唐山市第二医院(下称笔者单位)收治56例(67指)第2~5指指端或者指腹缺损急诊入院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采用抽签法分为吻合静脉组29例(35指),其中男18例、女11例,年龄17~62岁,清创后创面面积1.6 cm×1.3 cm~3.1 cm×2.4 cm;不吻合静脉组27例(32指),其中男17例、女10例,年龄20~59岁,清创后创面面积为1.7 cm×1.2 cm~3.0 cm×2.4 cm。根据2组患者指端或指腹缺损位置及大小,于受伤手指中节或近节背侧设计皮瓣,术中将皮瓣携带的指固有神经背侧支或指背神经近端与创面内指固有神经残端行端端外膜吻合。吻合静脉组患者将皮瓣携带的1条或2条浅表静脉与创面近端背侧或掌侧浅表静脉行端端间断吻合,不吻合静脉组不进行静脉吻合。吻合静脉组患者皮瓣切取面积为1.8 cm×1.5 cm~3.4 cm×2.6 cm,不吻合静脉组患者皮瓣切取面积为1.9 cm×1.4 cm~3.3 cm×2.6 cm。2组患者供区创面取前臂近端或上臂内侧全厚游离皮片覆盖。术后观察2组患者皮瓣血运情况。术后随访采用Michigan手部功能问卷评定2组患者对皮瓣外观的满意度;由笔者单位手外科主任医师肉眼观察皮瓣颜色,并计算皮瓣色素沉着发生率。对数据行t检验、χ2检验。结果术后吻合静脉组患者皮瓣全部成活,无一例出现张力性水疱;不吻合静脉组患者中有6例(6指)皮瓣因静脉回流障碍而出现张力性水疱,经拆除蒂部部分缝线、换药处理后皮瓣成活。术后随访8~20个月,平均15个月,吻合静脉组患者皮瓣外观满意度评分为(4.6±0.5)分,明显高于不吻合静脉组的(4.3±0.6)分,t=2.482,P<0.05。吻合静脉组患者皮瓣色素沉着发生率为9%(3/35),明显低于不吻合静脉组的31%(10/32),χ2=5.498,P<0.05。结论吻合静脉的带蒂指动脉背侧支岛状皮瓣修复同指指端或指腹缺损,静脉回流通畅,皮瓣色素沉着发生率低、外形美观,患者满意度高。
简介:摘要:目的 观察近端锁定钢板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的疗效问题及相应分析。方法 通过对 2015年 1月到 2017年 8月收治并随访的 40名肱骨近端骨折患者进行锁定钢板治疗,然后再进行相关统计分析。结果 对于这些肱骨近端骨折患者进行回访的时间一般都是在一年左右,其肱骨近端的骨折情况均得到了愈合,按照 Neer 肩关节功能评分标准对这些患者的肱骨情况进行了评分,其中达到优的有 24例,良 9例,合格 5例,差 2例,这其中优良率达到了 82.5%,并未出现断板、断钉这样的情况,也未发生骨头缺血坏死或者肩峰撞击综合征。结论 应用肱骨近端锁定钢板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的方式,骨缺损者取髂骨、人工骨植骨来进行治疗,并根据骨折类型及稳定性等指导功能锻炼可以使得患者的愈合情况更好,同时减少了并发症的产生。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比较放置吻合口支架与单纯手工缝合对大鼠结肠吻合口漏的影响,探索吻合口支架对降低结肠术后吻合口漏发生率的应用价值。方法以32只雄性SD大鼠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2组,每组16只,行大鼠结肠端端吻合术,实验组行间断缝合的同时放置支架,即支架组;对照组单纯行间断缝合,即手工缝合组。比较两组腹腔粘连程度、吻合口漏、总生存率的差异。结果相对于手工缝合组,支架组吻合腹腔粘连程度评分较低(5.94±1.69 vs. 9.19±2.52,t=4.181;P=0.008);支架组吻合口漏发生率明显低于手工缝合组(12.5% vs. 56.25%,χ2=6.788;P=0.023);支架组总生存率高于手工缝合组(87.5% vs. 43.75%,χ2=5.850;P=0.016)。结论相对于手工缝合,吻合口支架可以减少大鼠术后腹腔粘连程度,降低吻合口漏发生率,具有潜在临床应用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一种能高效完成大动脉吻合的新型血管吻合器械,利用磁性吻合技术(MCA)达到快速吻合大动脉的目的。方法选择成年杂种犬16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MCA组(n=8),利用新型磁吻合器械完成吻合;传统手工缝合(HS)组(n=8)。比较两种方法吻合腹主动脉耗时、吻合口耐压水平、术中渗漏血、术后彩色多普勒超声与血管造影检查吻合口血流及并发症情况。结果MCA组大动脉吻合耗时[(8.25± 1.16) min]较HS组[(19.44±2.29) min]缩短 (P<0.001); MCA组术后吻合口耐压能力高于HS组(P<0.001);MCA组术中吻合口无渗漏血发生,HS组有6例因吻合口渗漏血需修补。血管X线造影与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显示MCA组吻合口血流通畅,无狭窄及血栓形成,通畅率100%;HS组术后发现3例狭窄。结论新型磁性吻合环及MCA提供了一种简单、快速且吻合效果可靠的大动脉血管吻合方法,MCA血管吻合术可减少由于传统缝合技术与材料导致的吻合口并发症。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比较完全腹腔镜与开放近端胃切除双通道吻合法治疗Siewert Ⅱ、Ⅲ型食管胃结合部腺癌的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病例纳入标准:(1)18~80岁;(2)术前经胃镜和活检证实为Siewert Ⅱ、Ⅲ型食管胃结合部腺癌,不可内镜下切除并接受根治性近端胃切除双通道吻合术;(3)腹部增强CT诊断为cT1~2N0M0;(4)美国东部肿瘤协作组(ECOG)体力状态评分<2分,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为1~2级;(5)同意行近端胃切除术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已行新辅助放化疗、患有严重精神疾病和资料不全者。根据上述标准,分析2010年10月至2018年12月期间,在郑州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普通外科治疗的连续84例Siewert Ⅱ、Ⅲ型食管胃结合部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61例接受开放近端胃切除双通道吻合术(开放手术组),23例接受完全腹腔镜近端胃切除双通道吻合术(完全腹腔镜手术组)。比较两组患者的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情况和术后反流性食管炎发生情况。结果84例患者中,男74例,女10例。Siewert Ⅱ型43例,Siewert Ⅲ型41例。开放手术组和完全腹腔镜手术组在年龄、性别、体质指数、合并症、肿瘤分化程度、Siewert分型和肿瘤分期等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完全腹腔镜手术组手术时间较开放手术组长[(223±21)min比(161±14)min,t=15.352,P<0.001],但术中中位出血量[195(150,215)ml比208(192,230)ml,Z=2.143,P=0.032]较少,术后排气时间[(2.8±0.7)d比(3.3±0.9)d,t=2.477,P=0.015]较早,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淋巴结检出数、术后首次进食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完全腹腔镜手术组和开放手术组分别有2例(8.7%,吻合口漏和肠梗阻各1例)和5例(8.2%,分别为吻合口漏、吻合口出血、吻合口狭窄各1例,切口感染2例)出现术后并发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5.603,P=0.231)。术后中位随访41.2(12.8~110.5)个月,开放手术组中有1例(1.6%,1/61)出现明显反流症状,完全腹腔镜手术组无一例出现反流症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644,P=0.422);完全腹腔镜手术组和开放手术组分别有1例(4.8%,1/21)和4例(7.1%,4/56)出现反流性食管炎表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505,P=0.477)。结论腹腔镜近端胃切除双通道吻合术手术安全可行,不会增加术后并发症及反流性食管炎的发生风险。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肱骨近端锁定钢板(LPHP)治疗复杂的肱骨近端骨折的价值。方法采用切开复位LPHP内固定治疗17例复杂的肱骨近端骨折。根据Neer分型二部分骨折3例,三部分骨折10例,四部分骨折4例。结果术后所有患者切口均Ⅰ期愈合,所有患者定期随访,随访时间3-24个月,平均10.2个月,骨折均愈合,按照ConstantScoringSystem评分标准,观察患者术后肩关节功能恢复情况,其中优11例,良4例,可2例,优良率为88.9%,患者满意率为90%。结论LPHP具有手术操作简单,固定牢固可靠,术后并发症少,骨折愈合率高等优点,并且对骨和软组织损伤小,可使患肩早期安全活动,避免关节僵硬,是一种治疗肱骨近端复杂粉碎骨折的理想方法。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肱骨近端锁定钢板(lockingproximalhumerusplate,LPHP)治疗老年肱骨近端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9年4月至2014年5月,应用LPHP治疗66例老年肱骨近端骨折,男30例,女36例,年龄60~84岁,依据Neer分型Ⅱ型骨折10例,Ⅲ型骨折48例,Ⅳ型骨折8例,合并肩关节脱位3例,致伤原因车祸13例,坠落或跌倒53例。通过随访患者影像学资料及临床症状采用Neer肩关节功能评分评估临床功能。随访12~36个月,平均18个月,2例肱骨头坏死,均为Ⅳ型骨折,肱骨头侧钢板下骨吸收2例,均未出现螺钉松动及钢板断裂,均骨性愈合,平均愈合时间4个月,8例肩关节活动受限,Neer功能评分优38例;良20例;可8例。优良率87.9%。无骨折不愈合,无内固定松动、移位或断裂等情况。结论LPHP治疗肱骨近端骨折创伤小,操作简便,骨折愈合快,术后肩关节功能恢复好,值得临床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肱骨近端双结节锁定钢板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7月至2019年7月采用肱骨近端双结节锁定钢板治疗19例肱骨近端骨折患者资料,男7例,女12例;年龄(64.0±12.8)岁(范围,32~85岁);依据肱骨近端骨折Neer分型,其中两部分肱骨近端骨折1例,三部分肱骨近端骨折9例,四部分肱骨近端骨折9例;9例大、小结节均骨折,10例仅大结节骨折。记录所有患者末次随访时的Constant-Murley肩关节评分、上肢功能障碍(disability of the arm, shoulder and hand, DASH)评分量表、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颈干角改变量、肱骨头高度改变量、患肢活动范围、骨折愈合情况以及其他并发症情况。结果术后19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6.1个月(范围,12~18个月)。末次随访时19例患者骨折均已愈合,Constant-Murley肩关节评分为(84.2±11.0)分(范围,55~98分);DASH评分为(19.4±11.6)分(范围,2.3~47.8分);VAS评分为(1.6±1.3)分(范围,0~4分),其中轻微疼痛17例(89.5%,17/19)。19例患者术后第1天颈干角141.9°±9.8°(范围,132.17°~162.66°,肱骨头高度(18.0±5.9)mm(范围,7.45~27.12 mm);末次随访时颈干角148.6°±7.5°(范围,132.70°~159.39°),肱骨头高度(17.4±5.5)mm(范围,5.02~27.31 mm);颈干角改变量为3.29°(范围,0.68°~33.10°),肱骨头高度改变量0.68 mm(范围,1.32~6.56 mm),其中内固定失效4例。术后第1天,1例出现距螺钉穿出,该例患者术后第17天出现伤口感染,予以清创术治疗后感染控制。无一例出现大、小结节吸收或畸形愈合。结论肱骨近端双结节锁定钢板能够同时固定大、小结节骨折块,维持结节骨折块与肱骨干之间的相对位置,减少术后结节再移位或畸形愈合,术后疗效满意。
简介:摘要目的利用磁吻合技术(MCA)实现大动脉无缝线吻合,通过吻合口组织学与电镜观察比较新型磁吻合环与传统手工缝合(TMS)方法的优越性。方法选择成年杂种犬22只,按腹主动脉吻合方式随机分为两组:MCA组(n=11)利用新型磁吻合器械完成吻合;TMS组(n=11)。比较两种方法吻合腹主动脉耗时并进行吻合口质量评估,包括术中术后并发症、吻合口耐压水平及术后4、8、12及24周吻合口愈合情况,扫描电镜观察吻合口内皮细胞生长情况,透射电镜观察吻合口纤维组织排列情况;吻合口标本HE染色与Masson染色用于组织学分析。结果MCA组术后即刻吻合口耐压能力高于TMS组(Z=-2.087,P=0.033 )。MCA组术中吻合口无渗漏血发生,手工缝合有6例因吻合口渗漏血并发症需修补。组织学检查发现MCA组术后4周可见吻合口腔内表面有完整血管内皮细胞层覆盖,术后12周吻合口组织呈慢性炎症反应,可见少量淋巴细胞浸润,24周无明显炎症反应;TMS组血管吻合口因缝线异物残留致局部纤维组织增生。电镜观察发现MCA组吻合口内膜光滑,内皮细胞排列整齐,形态规则,壁内胶原纤维排列整齐;但TMS组吻合口呈褶皱样,内皮细胞排列紊乱,形态不规则;透射电镜观察见TMS组吻合口胶原纤维排列紊乱。结论新型血管磁吻合装置可简单有效地实现犬腹主动脉吻合,且较传统缝合技术更加可靠。
简介:摘要近15年来,我们采用国产GF-1型管状吻合器进行食管胃弓上吻合共393例,失败3例,明显降低吻合口瘘,狭窄,出血等并发症,其发生率分别为0.5%,0.7%,0.2%,并较以往缩短手术时间,显著减少了颈部吻合口例数。本文重点对吻合失败及吻合口并发症的原因及防治作经验性介绍。
简介:目的评价食管胃黏膜瓣吻合口成形术在食管癌、贲门癌切除术及行食管胃吻合重建消化道过程中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999年12月-2006年6月采用食管胃黏膜瓣吻合口成形术治疗的76例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手术方法为:切除病变缝闭胃残端。于胃后壁,切开正三角形两侧边浆肌层,游离成“∨”形浆肌层瓣,纵行切开“∧”形游离食管前壁肌层,切开胃三角形底边黏膜,与食管黏膜做吻合后,将胃后壁“∨”形浆肌层瓣与食管“∧”形肌层瓣缝合。食管后壁全层与剩余胃黏膜层吻合。上提吻合口周围的胃壁,使浆肌层瓣突入食管腔内,包套重塑His角。术后随访并观察食管胃反流、吻合口狭窄和吻合口瘘等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围手术期2例死亡,病死率为2.63%(2/76),其余74例得到随访,随访时间为术后1个月至6年,有反酸症状者1例,占1.35%(1/74),行X线钡餐透视检查未发现钡剂明显反流;纤维内窥镜检查发现黏膜轻度改变。其余73例(98.65%)患者无症状,行X线钡餐透视和纤维内窥镜检查未见异常改变。结论食管胃黏膜瓣吻合口成形术具有明显的抗反流、防止吻合口狭窄作用,可以减少吻合口瘘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