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2
238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游离穿皮瓣通过动脉分流调节前负荷修复手部软组织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16年1月至2020年4月我科采用游离穿皮瓣修复手部皮肤软组织缺损患者36例,术中通过动脉分流调节前负荷。采用Flow-through方式分流16例,采用吻合主干动脉分支分流12例,动脉端侧吻合分流8例。其中旋股外侧动脉降穿皮瓣12例,桡动脉腕掌皮瓣5例,骨间后动脉穿皮瓣14例,桡侧副动脉穿皮瓣3例,旋髂浅穿皮瓣、腓动脉穿皮瓣各1例。皮瓣切取面积为2.0 cm×2.0 cm~12.5 cm×9.0 cm。术后观察皮瓣血运情况、皮瓣存活情况及指关节的屈伸功能。结果36例采用动脉分流调节前负荷穿皮瓣全部存活,均未发生血管危象,伤口均Ⅰ期愈合,术后随访3~12个月,皮瓣外形良好,质地软,无瘢痕增生,手功能恢复按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评价:优31例,良5例,优良率为100%。结论游离穿皮瓣通过动脉分流调节前负荷可以自动调节皮瓣供血、减少血管危象的发生,提高游离皮瓣移植的成活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手损伤 外科皮瓣 前负荷 分流 修复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应用预扩张胸廓内动脉穿皮瓣修复胸部大面积瘢痕疙瘩手术创面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017年1月至2021年9月北京协和医院应用预扩张胸廓内动脉穿皮瓣修复胸部大面积瘢痕疙瘩手术创面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治疗分为2个阶段:第1阶段,将皮肤软组织扩张器置入胸部胸廓内动脉穿供血区正常皮肤深层,扩张器每周注水;第2阶段,扩张量达到预期扩张目标后取出扩张器,同时切除瘢痕疙瘩,并以相应的胸廓内动脉穿血管为蒂形成预扩张胸廓内动脉穿皮瓣,修复切除后创面。术后围手术期进行辅助放疗和高压氧治疗。术后随访治疗效果,分析术后并发症,记录复发率和患者满意率。结果共纳入41例患者,男20例,女21例,年龄24~64岁,平均32.1岁。平均患病时间11.9年;瘢痕疙瘩大小平均约9 cm×8 cm; 置入扩张器数量1~4枚,容量80~600 ml, 平均300 ml;平均注水时间约3个月。术中切取扩张穿皮瓣大小平均约9 cm×8 cm。术后随访4~19个月,平均8.6个月,2例(4.9%)合并小面积皮瓣远端皮肤坏死;5例(12.2%)出现部分切口瘢痕增生,随访期内无完全复发病例出现。36例(87.8%)患者认为手术效果满意,5例(12.2%)患者认为手术效果可以接受。结论预扩张胸廓内动脉穿皮瓣是治疗胸部大面积瘢痕疙瘩手术创面的有效方法,可为创面修复提供足够的皮肤组织量,其血液供应稳定,效果满意。

  • 标签: 瘢痕疙瘩 胸部 外科皮瓣 预扩张胸廓内动脉穿支皮瓣 放射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应用旋髂浅动脉穿皮瓣修复口腔鳞癌根治术后缺损的解剖基础及临床效果。方法在10具新鲜尸体上进行双侧旋髂浅动、静脉的解剖测量。选择2017年6月至2019年6月,湖南省肿瘤医院肿瘤整形外科收治的口腔鳞癌术后缺损患者,术前使用超声多普勒血流仪探查标记穿位置,根据口腔内缺损组织的面积设计旋髂浅动脉穿皮瓣,制备皮瓣并转移至口腔,显微镜下吻合动、静脉。术后随访6~30个月,观察皮瓣的存活情况及口腔功能的恢复情况。结果10具新鲜尸体完成双侧解剖,共获得20侧旋髂浅动、静脉的解剖数据。旋髂浅动脉直径为(1.94±0.30) mm,浅直径为(0.94±0.25) mm,深直径为(1.25±0.27) mm。至少有2条来自深的肌皮穿穿过缝匠肌[(2.15±0.37)条],肌皮穿直径为(0.75±0.15) mm。旋髂浅静脉直径为(1.72±0.14) mm。浅动脉蒂长度为(6.5±1.2) cm,深动脉蒂长度为(8.5±1.9) cm,静脉蒂长度为(9.2±2.1) cm。共选择16例口腔鳞癌术后缺损患者,男14例,女2例,年龄31~70岁,平均48.8岁。切取旋髂浅动脉穿皮瓣面积6 cm×4 cm~12 cm×6 cm,血管蒂动脉平均长度约6.8 cm,静脉平均长度约7.6 cm。1例术后出现皮瓣静脉危象,皮瓣坏死,其余患者皮瓣均存活良好。2例出现供区淋巴瘘,拔管延迟。16例术后随访6~30个月,1例9个月时出现颈部淋巴结转移,其余患者未发现复发或转移;供区未见并发症,患者对口腔功能恢复满意。结论旋髂浅动脉穿皮瓣厚薄适中,质地柔软,血管蒂直径及长度恒定,血供稳定,供区瘢痕隐蔽,是修复口腔鳞癌根治性切除术后缺损的良好选择。

  • 标签: 外科皮瓣 穿支皮瓣 旋髂浅动脉 解剖学 口腔癌 修复外科手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游离腹壁下动脉穿(DIEP)皮瓣移植乳房再造术中,与受区胸廓内血管吻合方式的选择及其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9月至2019年1月湖南省肿瘤医院肿瘤整形外科收治的早期乳腺癌患者行改良根治术后,应用游离DIEP皮瓣移植即刻或延期再造乳房的病例资料。所有皮瓣都只携带一侧腹壁下血管蒂,皮瓣4区远端全部去除,全部单纯选择胸廓内血管作为受区血管。根据皮瓣血管蒂和胸廓内血管的具体解剖情况选择相应的吻合方式,包括:(1)两端法;(2)近端1法;(3)近端2法;(4)近端主干及属法;(5)远端1法;(6)近端端侧吻合法。术后对皮瓣成活情况、乳房形态、乳腺癌有无复发,以及供区伤口愈合情况进行随访。采用描述性方法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纳入208例女性乳腺癌患者,年龄(38.7±3.5)岁,范围27~65岁,其中即刻乳房再造有109例,二期乳房再造99例,切取DIEP皮瓣质量为295~640 g,平均410 g,皮瓣长(23.9±0.8) cm、宽(12.2±0.5) cm、厚(4.3±0.4) cm,血管蒂长度为(10.9±0.3) cm,其中194例DIEP皮瓣血管蒂有2伴行静脉,14例血管蒂有1伴行静脉。173例有1胸廓内静脉,35例有2胸廓内静脉。血管吻合方法:采用两端法89例,近端1法49例,近端2法35例,近端主干及属法25例,远端1法7例,近端端侧吻合法3例。208例中有2例皮瓣术后坏死,包括1例两端法和1例近端1法,原因分别为血管蒂扭转和静脉回流障碍,都予以直接去除坏死的皮瓣,1例采用假体置入再造乳房,另外1例受区直接闭合,其余206例皮瓣完全成活,再造乳房外形可,弹性好,无皮瓣挛缩变形;供区仅遗留线性瘢痕,腹壁功能无影响。所有病例获得随访,时间为12~48个月,平均22.6个月,1例发生脑转移,进一步接受内科治疗,未出现乳腺癌复发病例。结论根据DIEP皮瓣血管蒂和胸廓内血管的具体解剖情况灵活选择血管吻合方法,可以确保皮瓣移植乳房再造手术的安全性,并可获得较满意的效果。

  • 标签: 外科皮瓣 胸廓内血管 动静脉吻合 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 乳房再造
  • 简介:

  • 标签:
  • 作者: 邱艳华 黄立东 陈秋雁 翁烨 施黎炜 魏鼎泰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2-12-13
  • 出处:《磁共振成像》 2022年第03期
  • 机构:福建医科大学第三临床医学院,福州 350000 宁德师范学院附属宁德市医院放射科,宁德 352100 宁德师范学院附属宁德市医院脑脉管性疾病与分子影像实验室,宁德 352100,宁德师范学院附属宁德市医院放射科,宁德 352100 宁德师范学院附属宁德市医院脑脉管性疾病与分子影像实验室,宁德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多模式CT检查评价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缺血半暗带、侧循环与预后的关系。方法选择2018年12月至2020年12月来江汉大学附属湖北省第三人民医院就诊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20例,男68例、女52例,年龄(62.96±4.23)岁。对患者进行多模式CT检查,处理数据得到相对脑血容量(rCBV)、相对脑血流量(rCBF)、相对平均通过时间(rMTT)和相对达峰时间(rTTP)、表面通透性(PS)等灌注参数。根据美国ASITN/SIR侧循环分级系统将患者分为侧循环良好组51例、侧循环不良组69例,比较两组的梗死核心区、缺血半暗带区域的灌注参数以及梗死范围,随访6个月后,比较两组预后[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采用CT灌注成像(CT perfusion,CTP)评估出血性转化(HT)情况,依据是否发生HT将患者分为HT组(41例)及未发生HT组(79例),比较两组灌注参数。计量资料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结果侧循环不良组的高血压、糖尿病患者比例高于侧循环良好组(均P<0.05)。侧循环良好组梗死核心区的rCBV、rMTT、rTTP水平分别为(1.57±0.44)ml/100 g、(2.61±0.73)s、(1.15±0.32)s,均高于侧循环不良组的(1.09±0.32)ml/100 g、(1.87±0.51)s、(0.92±0.15)s(均P<0.05);两组梗死核心区的rCBF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侧循环良好组与侧循环不良组缺血半暗带的rCBV、rMTT、rTTP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侧循环良好组缺血半暗带的rCBF水平为(0.81±0.42)ml/100 g·min-1,高于侧循环不良组的(0.59±0.17)ml/100 g·min-1(P<0.05)。侧循环良好组的梗死范围、mRS评分分别为(5.98±1.47)ml、(1.64±0.35)分,均低于侧循环不良组的(18.03±4.21)ml、(4.31±1.13)分(均P<0.05)。HT组与未发生HT组患侧的CBV、CBF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HT组的MTT水平为(3.25±0.87)s,低于未发生HT组的(5.06±1.29)s,PS水平为(17.15±4.18)ml/min·100 g,高于未发生HT组的(2.03±0.54)ml/min·100 g(均P<0.05)。结论多模式CT检测能够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侧循环、缺血半暗带情况及HT的发生进行有效评估,建立并促进良好的侧循环能减少梗死病灶体积,改善预后。

  • 标签: 多模式CT检查 缺血性脑卒中 缺血半暗带 侧支循环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扩张的胸廓内动脉穿(IMAP)皮瓣联合血管增压在面颈部瘢痕整复中的临床应用经验。方法采用回顾性观察性研究方法。2012年9月—2021年5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收治23例符合入选标准的烧创伤后面颈部瘢痕患者,其中男18例、女5例,年龄11~58岁,均采用扩张的IMAP皮瓣整复。Ⅰ期根据瘢痕部位和范围在前胸置入1个或2个合适额定容量的皮肤软组织扩张器,术中注意保护IMAP、锁骨上动脉胸和胸外侧动脉,术后注入生理盐水进行扩张。Ⅱ期行皮瓣转移术,术前使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血流探测仪明确优势IMAP。切除面颈部瘢痕,形成面积为9 cm×7 cm~28 cm×12 cm的创面,术中注意保留颞浅动静脉或面动静脉穿。以优势IMAP为蒂,根据瘢痕切除后创面面积和位置设计皮瓣:对于中小面积的创面,采用IMAP单蒂皮瓣转移修复;对于缺损面积较大者,利用吲哚菁绿血管造影(ICGA)评价前胸各血管的供血范围,当IMAP不足以供养整块皮瓣时,利用锁骨上动脉胸或胸外侧动脉进行血管增压,设计双蒂皮瓣。根据供受区间的距离,选择带蒂或游离转移皮瓣。转移皮瓣后再次行ICGA判断皮瓣血供。将供瓣区直接拉拢缝合。统计皮肤软组织扩张器置入个数、额定容量、注射生理盐水量和扩张周期,优势IMAP位置,采用皮瓣总个数和不同血管蒂类型皮瓣个数、皮瓣面积,Ⅱ期术后皮瓣存活情况、供受区常见并发症发生情况和随访情况。结果共置入25个皮肤软组织扩张器,皮肤软组织扩张器额定容量为200~500 mL,注射生理盐水量855~2 055 mL,扩张周期4~16个月。术前在第2肋间(20侧)或第3肋间(5侧)探及优势IMAP。共切取25个扩张皮瓣,其中2个IMAP带蒂皮瓣、11个IMAP游离皮瓣、4个锁骨上动脉胸带蒂+IMAP游离皮瓣、8个IMAP+胸外侧动脉游离皮瓣,皮瓣面积10 cm×8 cm~30 cm×14 cm。Ⅱ期术后3例患者出现皮瓣尖端坏死,经常规换药后愈合;1例患者IMAP和面动脉吻合处出现血管蒂局部扭转、血栓栓塞,手术探查取出血栓、重新吻合血管后,血供恢复正常。14例患者在Ⅱ期术后1~6个月进行了皮瓣修薄手术。随访4个月~9年,所有患者皮瓣外观良好,面颈部功能改善,供区可见线性瘢痕形成;1例女性患者出现明显乳头移位,双侧乳房不对称。结论扩张IMAP皮瓣颜色、质地与面颈部皮肤组织匹配,且切取后对胸部供区的损伤小,联合血管增压可灵活设计双蒂皮瓣,进一步改善血供,扩大皮瓣切取面积,是大面积面颈部瘢痕整复的良好选择。

  • 标签: 外科皮瓣 面部 瘢痕 穿支皮瓣 胸廓内动脉 皮肤软组织扩张术 血管增压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子宫动脉下行结扎对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及对24h出血量影响。方法:整理2018年1月到2019年12月入院并自愿加入实验的96例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患者,以随机法分为对照组(48例)、观察组(48例),对照组给予缩宫素+子宫按摩,观察组则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入子宫动脉下行结扎,对比两组止血效果、产后恢复效果。结果:观察组2h出血量、24出血量、止血时间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恶露时间、术后月经量以及术后月经周期对比无差异,P>0.05。结论: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实施子宫动脉下行结扎可以控制2h、24h出血量,缩短出血时间,对产后恢复也起到积极作用,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子宫动脉下行支结扎 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 出血量
  • 简介:【摘要】目的:对手指远端掌侧软组织缺损患者手术治疗中吻合指固有神经背侧的邻指皮瓣修复方案的应用方式以及效果进行详细探究。方法:选择2020年10月至2021年11月本院收治的手指远端掌侧软组织缺损患者共25例参与本次研究,对患者患指皮肤缺损情况进行检查,根据患者手指损伤情况选用不同皮瓣进行修复处理。对所有患者术后恢复情况进行检查评估。结果:在对25例患者应用不同的皮瓣修复处理治疗方案后,随访6个月,所有患者手指指腹均饱满,色泽正常,并且手指使用功能良好。在术后6周,皮瓣感觉功能均恢复良好。结论:在手指远端掌侧软组织缺损患者手术治疗中,应当对患者手指缺损情况进行全面细致的检查,选择不同的邻指皮瓣进行修复治疗,能够有效提升治疗效果,改善患者手指功能和外观。

  • 标签: 手指远端掌侧软组织缺损 邻指皮瓣 恢复
  • 简介: 【摘要】 目的:探讨FLAIR血管高信号征(FVH)三种评分法(Olindo评分方法、Lee评分方法和ASPECT改良评分方法)分别与ASITN/SIR评分方法评估脑侧循环的相关性,为临床评估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侧循环的方法选择提供依据。方法:收集本院神经内科收治的325名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2名放射科主治医师对患者的磁共振(MRI)图像进行FVH评分,2名神经介入专业主治医师对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图像进行ASITN/SIR评分。采用Spearman相关系数检验FVH三种评分分别与ASITN/SIR评分两者间的相关性。结果:FVH三种评分分别与ASITN/SIR评分间相关性分析结果分别为Olindo评分法(rs=0.656, P

  • 标签: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 磁共振成像 侧支循环 缺血性脑血管病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子宫动脉下行结扎对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及对24h出血量影响。方法:整理2018年1月到2019年12月入院并自愿加入实验的96例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患者,以随机法分为对照组(48例)、观察组(48例),对照组给予缩宫素+子宫按摩,观察组则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入子宫动脉下行结扎,对比两组止血效果、产后恢复效果。结果:观察组2h出血量、24出血量、止血时间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恶露时间、术后月经量以及术后月经周期对比无差异,P>0.05。结论: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实施子宫动脉下行结扎可以控制2h、24h出血量,缩短出血时间,对产后恢复也起到积极作用,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子宫动脉下行支结扎 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 出血量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游离旋髂浅动脉穿嵌合骨皮瓣修复拇指再造的足部供区的疗效。方法以30例拇指缺损患者为对象,研究时间是2020年1月-2022年1月,均实施游离旋髂浅动脉穿嵌合骨皮瓣修复拇指再造治疗,分析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血清IL-6水平、IL-8水平均低于治疗前,P

  • 标签: 拇指缺损 游离旋髂浅动脉穿支 骨皮瓣修复拇指再造 恢复效果
  • 简介:摘要 目的 分析对接受纤镜肺泡灌洗的肺部感染患者实施综合性护理的价值。方法 选择在我院接受纤镜肺泡灌洗的肺部感染患者64例作为此次的观察对象,其入院时间为2021年1月至12月,并根据入院时间将其两组,并分别命名为对照组、观察组,前者接受常规护理,后者接受综合性护理,对比分析两组不同的护理效果。结果 护理满意度,观察组较高,对照组较低,对比存在显著差异性(p0.05),护理后观察组的各指标均较优,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综合性护理 纤支镜肺泡灌洗 肺部感染
  • 简介:摘要:目的:析门诊部采取个性化优质护理模式的工作体会。方法:选取在我院门诊就诊的患者50例,随机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观察组进行人性化护理服务。统计两组患者的护理质量以及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护理质量以及护理满意均优于对照组(P

  • 标签: 个性化优质护理模式 门诊部 应用效果
  • 简介:摘要选择65例脑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析颅脑CT血管造影(CTA)影像特征与患者颈动脉狭窄、脑侧循环以及患者预后质量的关系。研究发现颅脑CTA影像特征与患者脑缺血患者颈动脉狭窄及脑侧循环的评估呈相关关系,且可有效预测患者预后质量。

  • 标签: 脑缺血 狭窄 血容量 达峰时间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动态红外热成像(dynamic infrared thermography,DIRT)联合高频彩超(color duplex sonography,CDS)在股前外侧皮瓣移植术的术前穿定位应用,分析其应用价值,为临床提供经验及参考。方法自2020年8月至2021年6月,将48例拟行股前外侧皮瓣的患者随机平均分为三组:DIRT组、CDS组和DITR+CDS组。在DIRT组,术前应用DIRT进行穿定位;在CDS组,术前应用CDS进行穿定位;在DIRT+CDS组,术前应用CDS在DIRT技术提供的范围内进行检查并定位穿。分别将三种方法的术前穿定位情况与术中观测的穿情况进行对比,评价各方法在术前穿定位的敏感度、阳性预测值及DIRT对于主要供血穿血管判断的准确率。记录并比较各种定位方法在检查时所耗费的时间。结果所有方法均有较高的阳性预测值。DIRT单独应用于穿定位时,其敏感度相对较低,有较高的假阳性率。DIRT技术对股前外侧皮瓣术前穿定位的敏感度为78.7%,阳性预测值为94.8%;CDS穿定位的敏感度为94.7%、阳性预测值92.3%;DIRT+CDS的穿定位敏感度为97.2%、阳性预测值94.6%。两种定位方法CDS和DIRT+CDS的敏感度均优于DIRT。在手术前应用DIRT技术判断为主要供血穿血管的穿均在术中得到证实。DIRT定位用时为(14.19±1.33)min,CDS用时为(35.63±2.06)min,DIRT+CDS用时为(29.75±2.52)min,DIRT<DIRT+CDS<CDS(P<0.05)。结论DIRT联合CDS应用于股前外侧皮瓣术前的穿定位可降低CDS的技术难度,缩短检查时间,提高准确率,同时可为皮瓣设计时选择最优穿提供参考,适于在基层医院推广应用。

  • 标签: 外科皮瓣 超声检查 动态红外热成像 穿支定位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制备股后内侧区股深动脉穿皮瓣(profunda artery perforator flap,PAPF)的解剖学基础及其在口腔颌面部缺损修复重建中的应用。方法选取6例中国成人下肢标本以氧化铅混合红色乳胶灌注后解剖观测股后内侧区,结合6例12侧腿部CT血管造影(CT angiography,CTA)数据,分析股深动脉穿在部分层面的血管外径、长度、走行方式及分布特征。同时采用股后内侧PAPF对2018年8月至2021年6月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口腔颌面外科就诊的10例口腔鳞状细胞癌患者进行缺损修复重建,观察患者受区外形、术后吞咽及语言功能、供区外观和功能恢复情况。结果6例下肢标本共解剖发现股后内侧股深动脉穿19条。源动脉起始处外径为(2.34±0.25)mm,血管蒂总长度为(11.12±1.06)cm。6例腿部CTA数据分析发现,12侧股后内侧区域共发现15个股深动脉来源穿,其中肌间隔穿11个,肌皮穿4个。肌间隔穿、肌皮穿和共干穿沿X轴与耻骨结节距离分别为(19.95±2.43)、(21.84±2.54)和(19.48±0.55)cm;沿Y轴与股薄肌后缘距离分别为(3.54±1.10)、(3.72±0.30)和(3.85±1.48)cm;穿起始管径分别为(2.4±0.4)、(2.6±0.6)和1.9 mm。临床取用10例股深动脉穿皮瓣术后均顺利存活。皮瓣面积为(8 cm×6 cm)~(12 cm×7 cm)。术后随访9~36个月,患者受区外形理想,吞咽、语言功能均无明显影响;供区仅遗留线状瘢痕,大腿活动功能基本正常。结论股后内侧PAPF穿支数目及分布稳定,血管蒂长度及管径满足修复要求,供区影响小,组织量充分,可作为口腔颌面部软组织缺损修复重建的理想选择。

  • 标签: 解剖 穿支皮瓣 CT血管造影 股后内侧 股深动脉穿支皮瓣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自由穿血管组合皮瓣在腹股沟及邻近部位肿瘤扩大切除后皮肤软组织缺损修复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2月至2019年8月成都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行腹股沟及邻近部位软组织缺损修复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前预判缺损面积或体积,用便携式多普勒血流探测仪探测腹股沟周边潜在供区的所有穿血管,根据穿血管位置、多普勒血流回声强度、单个自由式穿血管营养的皮瓣安全面积,并需满足供区可直接拉拢缝合的要求,将大范围的缺损划分为数个较小的组成部分,而每个组成部分对应一个自由式穿皮瓣;逆向分离自由式穿血管,形成以穿血管为蒂的V-Y推进、旋转、螺旋桨等形式的小面积皮瓣(可根据实际解剖的穿血管情况修正皮瓣);所有皮瓣转移至缺损处,按术前设计(胶片模拟)重新组合,修复腹股沟及邻近器官肿瘤扩大切除后的较大创面或较深腔隙,同时供区直接拉拢缝合。术后前3 d观察皮瓣的颜色、温度、毛细血管反应,后期随访观察修复后外形及功能。结果共纳入31例患者,男18例,女13例;年龄48~82岁,平均66岁。皮肤软组织缺损面积:8.0 cm×10.0 cm~15.5 cm×20.0 cm,平均12.0 cm×15.0 cm。共切取65个皮瓣,螺旋桨皮瓣32个、旋转皮瓣18个、V-Y推进皮瓣15个;3个皮瓣组合者3例,2个皮瓣组合者28例。皮瓣切取面积:5.0 cm×10.0 cm~12.0 cm×20.0 cm,平均8.0 cm×13.0 cm,皮瓣蒂部穿血管直径0.5 mm~4.0 mm。术后3 d皮瓣的颜色、温度、毛细血管反应正常;1例皮瓣淤血,切口愈合不良,换药处理,2周后愈合,其余30例皮瓣均一期成活。术后随访3个月至5年,平均1.5年,外形及功能良好。结论自由穿血管皮瓣组合,可以修复腹股沟及邻近部位恶性肿瘤扩大切除后较大面积的皮肤软组织缺损,供瓣区可以直接缝合;该方法操作简便,避免了显微吻合及植皮,是一种可供临床借鉴的修复方法。

  • 标签: 外科皮瓣 恶性肿瘤 腹股沟部 缺损 修复 穿支皮瓣
  • 简介:摘要该文从以下4个方面对"腹壁下动脉穿皮瓣移植乳房再造术中与胸廓内血管吻合方式的选择"一文进行讨论:(1)腹壁下动脉穿(DIEP)皮瓣的供区静脉数量;(2)单蒂DIEP皮瓣乳房再造需要吻合几支腹壁下静脉;(3)单蒂DIEP皮瓣乳房再造何时需要增加额外的静脉回流;(4)提出单蒂DIEP皮瓣乳房再造的静脉吻合方式。

  • 标签: 评论 胸廓内血管 动静脉吻合 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 乳房再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