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0
181 个结果
  • 简介:1931年9月18日,日本关东军策划并发动了东北事变并很快占领了整个东北,紧接着日军又不断制造事端,将侵略的矛头指向华北乃至于整个中国。与其武装入侵相配合,日本当局还竭力破坏和扰乱中国的财政结构,为其发动全面侵华战争进行准备。本文即主要针对九一八事变后到七七事变前日本政府对于中国财政进行破坏的种种事实作一详述,其中包括强占东北海关,掠夺关税收入;阻挠西文对中国的财政与经济援助;操纵华北走私,摧毁中国经济;破坏中国实施币制改革。大量的历史事实充分说明,尽管日本政府与军方在对华侵略的具体方式上略有不同,其中既包括日本政府的暗中活动,更明显的则是军方的公然挑衅,但其战略步骤却是相辅相成、互相配合的,而最终国目的更是一致,那就是独霸中国,并进而统治亚洲乃至整个世界。

  • 标签: 九一八事变后 日本 中国财政 破坏活动 全面侵华战争
  • 简介:摘要沈阳在二战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沈阳即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起点,又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终点,民族苦难的开始也是从这里开始的,因此沈阳有很多的抗战遗迹,包括北大营,九一八历史博物馆,二战盟军战俘营旧址,中国审判日本战犯法庭陈列馆等,几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对抗战遗迹十分重视,那么如何响应国家号召发挥这种独特的旅游优势,推动沈阳旅游业更进一步发展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

  • 标签: 旅游资源 二战 沈阳
  • 简介:作为日本侵华战争时期重要的时事摄影期刊,《支那战线写真》记录了1934年至1941年日本军国主义者侵华战争中的具体军事战线、战役和战况。《写真》在营造中国妇女、儿童与“解放者”日本军人之间的“良好”关系,中日两国妇女、儿童互帮互助等生活场景方面费尽心机。日本军国主义者利用妇女儿童特定的性别年龄符号虚构和平友好场景,营造舆论攻势,为其发动侵略战争涂脂抹粉,但是最终仍旧不能挽回其失败的命运。《写真》等时事摄影期刊上刊登的炫耀武力、破坏和平的照片,反而为后人留下了难得的历史证据,使日本军国主义者不得不接受历史的公正审判。《写真》还呈现出在日本侵华战争时期,跨国、跨文化性别关系的别样图景。

  • 标签: 支那战线写真 时事摄影期刊 日本侵华战争 宣传策略
  • 简介:1980年6月,国民党对日特工人员何崇校先生据自己的亲历,发表了《蒋帮招降日伪华南海军司令甘志远经过》一文,很有价值。但何氏与甘氏接触并不多,所以此文对甘氏的此前及此后的情况并不大了解。从1941-1950年,甘氏拥有一支势力不小的海上部队,在广东以港澳为中心的沿海岛屿地区活动,从事走私、贩卖毒品及情报等活动。他以曾留学日本的无线电子电台专家的身份,一方面为日本海军效力另一方面也为国民党对日情报机构工作。

  • 标签: 日本侵华 司令 华南 日伪 广东 事务所
  • 简介:建筑艺术在“南京馆”的建筑设计中,先后有齐康、何镜堂两位建筑设计大师,精心选择了共同的建筑语言——广场,构建了一个又一个宏大的空间,这种设计也是和“南京馆”严肃的历史主题相契合的。其中,有雕塑广场、集会广场、史料陈列厅(广场)、悼念广场、墓地广场、祭场、和平公园(广场)七大部分,贯穿着“战争、杀戮、死亡、祭奠、和平”的展陈主线。

  • 标签: 南京大屠杀 建筑艺术 历史主题 侵华日军 和平 雕塑
  • 简介:甘肃省人大常委会机关围绕“五大攻坚战”确保效能风暴行动取得实效在甘肃省人大常委会机关开展效能风暴行动动员大会上,常委会副主任、党组副书记马尚英在讲话中指出,省人大常委会机关各部门和全体干部职工要切实增强开展效能风暴行动的自觉性和责任感,切实改进和转变机关工作作风,确保各项工作高效有序运转,

  • 标签: 人大常委会机关 甘肃省 攻坚战 暴行 机关工作作风 党组副书记
  • 简介:日本军国主义侵华思想演变过程是与“大陆政策”的演进及实施互动发展的。从发展历程来看,随着对于西方列强“弱肉强食”侵略行为的认同,日本从昔日“存华挫狄论”向“得失互偿论”转变。同时,日本明治维新实施的“富国强兵”政策,进一步激发了军国主义侵华思想的膨胀与发展。日本完全无视几千年的睦邻友好关系,力图仿效西方列强的做法侵略中国等亚洲邻国。从“脱亚论”到“大陆政策”构想,日本政府则寻找到了发动军国主义侵华战争的现实主义理由和行动依托。从对华“二十一条”到“田中奏折”,日本军国主义的“利益线理论”彻底转变为全面侵华的具体战争行动。

  • 标签: 军国主义 得失互偿论 大陆政策 利益线理论 集体自卫权
  • 简介:<正>为配合中国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50周年纪念活动,中央档案馆、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吉林省社会科学院合编了国内外第一部完整的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大型图片集,该书定名为《南京大屠杀图证》。它通过820幅图片及5万余字的说明和考证文字,真实地再现了57年前侵华日军有预谋、有计划、有组织地在南京进行大屠杀的全过程。《南京大屠杀图证》于今年6月下旬由吉林人民出版�

  • 标签: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 公开出版 南京大屠杀图
  • 简介:侵华战争期间,日本诸多女作家响应日本军方的要求,奔赴中国各地战场慰问劳军,回国后提交战地报告,四处巡回演讲,在宣扬日本的侵略国策、激励日本民众投身战争方面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成为侵略战争的协助者。战后很长一段时间内,日本文化界对她们的战争协助行为缺乏必要的反思,对她们的责任追究被消解于对其女性身份的强调中,从而割断了对她们从走在时代前列的社会活动家到战争协助者的反思。今天我们应该在反思的前提下,在战争协助者的框架内重新审视她们在战争中的行为,提供一面历史之镜。

  • 标签: 日本 女作家 战场慰问 战争协助者
  • 简介:摘要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是南京市人民政府为悼念在南京大屠杀遇难的30万同胞而专门设立和建造的纪念型博物馆建筑及青少年主题爱国教育基地。通过对南京大屠杀纪念馆的考察与分析,探讨设计师是如何将原有纪念馆的建筑与扩建后的建筑进行有机的联系,达到和谐共存。同时,纪念性建筑如何利用形、色、质、尺等设计手法营造其独特的空间氛围与空间气质。

  • 标签:
  • 简介:由山西省档案馆编著的《二战后侵华日军“山西残留”——历史真实与档案征引》(以下简称《残留》)一书,已由山西出版集团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公开发行。该书的编著被山西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列为“十五”期间研究项目。以孔繁芝为组长的课题组,通过对1000余卷原始档案爬梳筛选,

  • 标签: 历史撰述 史料汇编 “山西残留” 书评
  • 简介:伯恩哈尔·阿尔普·辛德贝格(BernhardArpSindberg),1911年2月19日出生于丹麦奥胡斯市一个奶酪商的家庭。在1937年淞沪抗战中,辛德贝格目睹侵华日军残杀中国无辜民众,留下了文字记载,并目睹英国《每日电讯报》记者菲力蒲·彭布鲁克·史蒂芬斯(PhillipPembrokeStephens)被日军打死。1937年12月5日到南京城外栖霞山江南水泥厂后,他与德国卡尔·京特博士(Dr.KarlGuenther)一道,在保护该厂厂产的同时,建立江南水泥厂难民区和小医院,收容难民和伤员,送出记录日军暴行的难民信,栖霞士绅、民众曾赠给辛德贝格“见义勇为”的丝绸横幅。辛德贝格自己也用文字和照片记录了日军暴行,并驱车接送国际红十字会南京委员会主席约翰·马吉牧师,使马吉得以拍摄了一些电影镜头,写下《栖霞山之行报告》。他还为城内从事救援的其他外国人提供食品和消息。1938年6月初,辛德贝格在日内瓦向国际社会揭露了日军暴行,朱学范在其护照上写下“中国之友”的题词。辛德贝格于当年7月移民美国加州,1984年4月在美国去世。本组史料系辑译者新近从丹麦收集到的有关辛德贝格史料的一部分:

  • 标签: 南京大屠杀 辛德贝格京特 江南水泥厂 难民上海 日本兵
  • 简介:摘要

  • 标签:
  • 简介: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扩建工程于2007年12月13日竣工。由著名雕塑家、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雕塑院院长、南京大学美术研究院院长吴为山教授主持并设计创作的大型主题雕塑《家破人亡》、《逃难》、《冤魂呐喊》、《胜利之墙》同时落成。为更进一步地阐释这组群雕的艺术价值、历史价值,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共江苏省委宣传部、南京大学于2008年1月9日在南京举办了“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扩建工程大型主题雕塑学术研讨会”,与会专家分别对重大历史题材与现代公共环境设计、雕塑与建筑、写实与表现、社会转型期当代艺术家的责任等问题进行了研讨。现予以刊发,以飨广大读者。

  • 标签: 南京大屠杀 学术研讨会 扩建工程 侵华日军 雕塑家 纪念馆
  • 简介:[摘 要] 随着社会对人才需求的不断变化,身为学生学习路上的指引者,教师一定要转换自己的教学思路,不能局限于考试的束缚,仅对学生进行教条学习,而无法让学生完成思想的蜕变。在高中历史课堂,更新教学观念,教师对书本历史知识点进行深入拓展。

  • 标签: [] 高中历史教学 辩证法 课堂 
  • 简介:在社会发展日趋加速的过程中,人们对博物馆、纪念馆发挥社会教育、公共服务功能的期待与日俱增。而如何找到切合本馆实际、操作性强的活动载体,是博物馆、纪念馆社会教育、公共服务功能发挥的关键。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以讲座、讲堂这些常见的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形式与场馆公众文化教育有机结合,精心组织、扎实落实,着力打造了“历史与未来”公益文化大讲堂,以南京大屠杀历史及中日关系史等内容为横轴,以“历史”与“未来”为纵轴,从而构筑一座反映时代精神和民族精神的公众文化教育的桥梁。

  • 标签: 历史与未来 公益文化讲堂 公众服务
  • 简介:摘要:过往对灾难型纪念空间的研究主要聚焦在对灾难遗址为核心的营造,相对忽视周边环境的营造。随着近几年来,无论是有关灾难的纪念场所还是纪念活动都越来越受到各国的重视,对于国家和地区具有重大意义的灾难纪念活动往往都有非常重要的人物出席,活动对周边环境营造的要求变高,本文通过以南京大屠杀纪念馆为例,研究分析其周边环境规划策略,以配合灾难型纪念空间通过大型几年活动发挥其更大的作用。

  • 标签: 纪念 灾难 圈层 周边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