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切开复住内固定加植骨术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移位的临床效果,为临床提供指导。方法:选取2016年8月至2018年8月间来我院就诊的80例跟骨关节内骨折移位患者作为此次实验的目标对象,对80例患者进行随机对照分组。对照组40例患者应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实验组40例患者应用切开复位内固定加植骨术治疗,均随访半年,研究对比两组跟骨关节内骨折移位患者的足功能评分、骨折愈合时间、Bohler角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实验组40例患者治疗后跟骨关节内骨折移位患者的足功能评分、骨折愈合时间、Bohler角显著优于对照组,P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动物实验初步评估新型便携式内镜系统用于上消化道内镜检查的操作性能、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采用平行对照、非劣效研究,选取10头健康巴拿猪作为研究对象,1名内镜医师使用日本Olympus内镜系统(型号GIF-Q260),另一名内镜医师使用新型便携式内镜系统,对10头健康巴拿猪按照先新型便携式内镜系统后Olympus内镜系统的顺序进行上消化道内镜检查,采用量化评分指标,对新型便携式内镜系统进行器械质量评价、图像质量评价和安全性评价。结果新型便携式内镜系统单人操作时,展开和收纳用时分别为(110.24±8.93)s和(91.33±11.59)s,戴内镜一次性保护套用时(233.48±17.06)s。器械质量评价方面,新型便携式内镜系统的水气吸引性能不如Olympus内镜系统,吸引400 mL生理盐水所需时间为(56.44±5.18)s,用时多于Olympus内镜系统(型号GIF-Q260)的(33.71±3.56)s,但本新型便携式内镜系统吸引仍符合医疗器械技术要求(吸引量>400 mL/min);其他性能(包括整机密封性、活检通道、镜身坚柔、旋钮操作、镜身弯曲度、视野范围)与Olympus内镜系统相当。图像质量评价方面,新型便携式内镜系统的性能(包括图像清晰度、图像变形及失真、图像颜色分辨率、图像照度、图像质量综合评价)与Olympus内镜系统相近。安全性评价方面,仅使用Olympus内镜系统操作时有1头猪出现恶心症状,使用新型便携式内镜系统操作时的10头猪未发生呕吐、咽喉部出血、心脏骤停等不良事件。结论新型便携式内镜系统展收方便,操作安全性好,内镜操作性能和有效性与临床常用内镜系统相当,不足之处在于水气吸引性能略差于临床常用内镜系统,但仍符合医疗器械技术要求,可以满足上消化道内镜检查。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跟骨关节内移位骨折的全跟距关节镜下治疗技术和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徐州市中心医院2015年12月至2017年12月采用改良全跟距关节镜技术治疗的46例46足跟骨关节内移位骨折患者的资料。其中男28例28足,女18例18足;年龄19~60岁,平均(39±13)岁。受伤到手术时间1~10 d,平均(4.5±2.2)d。术前患者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为4~8分,平均(6.3±1.8)分。所有患者患足无其他合并损伤。所有患者均采用跟距关节镜下前外侧、外侧、后外侧入路进行跟骨骨折的复位,并采用全螺纹空心螺钉固定,术后随访检测患者足部疼痛的缓解情况及足部外观的满意情况,并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协会踝与后足评分系统(AOFAS)及Maryland评分系统对手术治疗效果进行评价。手术前后各指标数据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结果术后所有切口均获一期愈合,未出现血管、神经及肌腱损伤等并发症。本组46例46足获得随访,时间12~36个月,平均(21±9)个月。术后骨折愈合时间为8~12周,平均(10.4±2.3)周。末次随访时,患者踝关节、跟距关节运动理想,未出现跟距关节创伤性关节表现,跟距关节疼痛VAS评分均为0分,AOFAS评分由术前的(58±13)分提高到(96±9)分,Maryland评分(72±11)分提高到术后的(98±8)分,均较术前有显著改善(t=15.958、12.496,均P<0.05)。结论跟骨关节内移位骨折的全跟距关节镜下治疗技术,骨折复位精确,足部术后并发症小,疗效确切,是一种可供选择的有效治疗方法。
简介:摘要: 目的: 探究切开复住内固定加植骨术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移位的临床效果,为临床提供指导。方法:选 取 2016 年 8 月至 2018 年 8 月间 来我院就诊 的 80例跟骨关节内骨折移位患者作为此次实验的目标对象,对 80例患者进行随机对照分组。对照组 40例患者应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实验组 40例患者应用切开复位内固定加植骨术治疗,均随访半年,研究对比两组跟骨关节内骨折移位患者的足功能评分、骨折愈合时间、 Bohl er角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 实验组 40例患者治疗后跟骨关节内骨折移位患者的足功能评分、骨折愈合时间、 Bohler角显著优于对照组, P<0. 05,实验组 40例患者发生创口局部渗液、感染、皮缘局限性坏死的机率和对照组无显著区别, P>0. 05,但跟距骨关节炎的发生率为 2. 50%,显著低于对照组 (22. 50% ), P<0. 05。结论 : 对跟骨关节内骨折移位患者采取切开复位内固定加植骨术治疗,能显著改善患者的足功能,促进骨折愈合,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临床大样本研究,进一步明确内镜下射频消融术(RFA)治疗胃低级别上皮内瘤变(LGIN)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选择2014年10月至2019年12月经解放军总医院消化内镜中心术前筛查的175例患者证实为胃LGIN的255例病变纳入研究,并进行内镜下RFA,关注其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后采用Wong-Baker面部表情量表进行疼痛评分,并追踪其复查随访结果。结果255例病变均成功完成内镜下RFA,术中无明显并发症发生;术后3个月、6个月、1年、2年、3年的治愈率分别为91.3%、90.8%、89.4%、88.2%、86.5%,术后腹痛为主要并发症。结论内镜下RFA是治疗胃LGIN的一种安全有效、操作简便、可门诊治疗的新方法,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简介:【 摘要 】 目的: 研究蒙医拔罐放血疗法结合针刺法治疗腰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 方法: 选择 2018 年 10 月至 2019 年 12 月收治的 88 例腰椎间盘突出患者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采用掷硬币的方式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 44 例患者。对照组给予单纯蒙医拔罐放血疗法进行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结合针刺法进行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 结果: 经过观察后发现两组患者经过治疗后疼痛均有所好转,但是观察组的疼痛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 P < 0.05 ,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 对于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给予蒙医拔罐放血联合针刺法进行治疗,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病情,减轻患者的疼痛感,治疗效果更好,值得应用与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颈椎人工间盘置换术(ACDR)在治疗颈椎邻椎病的临床疗效及影像学结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2月至2016年7月在西安红会医院接受ACDR治疗的28例单节段颈椎邻椎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男19例,女9例,年龄(46±7)岁。对术前及术后1、24个月的临床疗效及影像学指标进行比较观察。临床疗效主要包括日本骨科协会评分(JOA),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Odom评分及手术相关并发症。影像学评估主要包括颈椎整体及手术节段活动度(ROM),手术节段Cobb角,邻近椎间盘退变程度,手术节段异位骨化,假体相关影像参数。结果患者术前、术后1个月和术后24个月JOA评分分别为(12.7±1.5)、(14.0±1.0)和(15.8±0.9)分,JOA改善率为75%±19%(F=37.012,P<0.01)。患者手术前后NDI%逐渐下降,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59.101,P<0.01)。末次随访时Odom评分为优者20例,良8例。患者手术前后3个时间点颈椎整体和手术节段ROM、手术节段Cobb角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4.633、6.063、26.952,均P<0.05)。术后24个月ACDR上方邻近椎间盘与融合节段下方邻近椎间盘的Miyazaki分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μc=2.12,P=0.034)。术后4例(14.3%)发生手术节段异位骨化。假体冠状面移位(0.30±0.11)mm,矢状面(0.28±0.10)mm;假体下沉(0.27±0.09)mm。未见假体松动发生。结论ACDR对颈椎邻椎病翻修临床疗效满意。由于术后手术节段仍存在一定的运动功能,其邻近节段椎间盘退变的风险明显低于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 探究关节镜治疗膝关节盘状半月板损伤的临床 效果。 方法: 选择我院于 201 9 . 2 -2020. 2 月内收治的 40 例膝关节盘状半月板损伤 为研究对象 ,将所有 患者按照治疗 方法的不同 , 分为对照组( 20 例,使用 常规手术 )和观察组( 20 例,使用 关节镜手术 )。对两组患者在 治疗 完成后的效果进行收集和分析。 结果: 两组患者在手术后均有一定效果,观察组采用关节镜下手术后总有效率明显低于对照组采用常规手术后总有效率, ( P < 0.05 )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 膝关节盘状半月板损伤患者采用关节镜下手术能够 提高手术总有效率, 减少并发症发生率情况,疼痛情况有明显改善,具有较强临床效果,所以值得推广使用。
简介:[摘 要] 本文以某电厂东方汽轮机运行中突然汽门无法打开(经排查为盘式卸载阀卡涩)为案例,深入分析卡涩原因,发现盘式卸载阀导向杆与弹簧间隙偏小、阀体内部EH油存油含杂质较多且不能排出、进油电磁阀逻辑设计需要优化等一系列共性问题。本文从油动机盘式卸载阀结构设计、控制逻辑、检修措施等各方面提出解决该类问题的方法,为国内同类型机组分析、处理、避免类似问题提供了解决思路。
简介:
简介:[摘要 ] 目的:对颌面骨折使用坚固内固定小型和微型钛板版内固定治疗的效果进行分析研究。 方法: 2015年 11月至 2017年 11月我院对 144例颌面骨折患者进行了分析研究,将患者分成了对照组和研究组,均有 72例,对照组使用复位及颌间弹性牵引外固定,研究组使用坚固内固定术小型和微型钛板内固定术,对两组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对比分析。 结果:研究组的有效率是 97.22%,对照组的有效率是 80.56%,两组的临床有效率对比存在统计学差异性( P<0.05)。研究组的优良率是 100%,对照组的优良率是 86.11%,两组结果存在统计学差异性( P<0.05);研究组平均愈合时间是( 61.7±20.8) d,对照组是( 83.1±28.4) d,结果存在统计学差异性( P<0.05)。对照组后遗症发生率是 30.56%,研究组是 13.89%,结果存在统计学差异性( P<0.05)。 结论:坚固内固定小型和微型钛板内固定手术对颌面骨折患者的治疗效果好,后遗症几率低,临床中能够推广使用。 [关键词 ] 颌面骨折;坚固内固定术;钛板内固定术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早期巴雷特食管腺癌(Barrett esophageal adenocarcinoma,BEA)的临床、内镜和病理特征,并评价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对其治疗效果。方法2015年11月至2018年6月,在北京友谊医院确诊早期BEA,并行ESD治疗的13例病例纳入回顾性分析,对其临床资料、内镜资料和病理资料进行收集和分析。结果13例患者中,男性10例。巴雷特食管:长段1例,短段和超短段(短于1 cm)各6例;全周型2例,舌型11例。内镜下10例位于食管胃结合部右前方(12~2点钟方位),0-Ⅱ型(浅表平坦型)12例,13例均成功完成ESD治疗,整块切除率100%(13/13),治愈性切除率为92%(12/13),无治疗相关并发症。术后病理高分化9例;黏膜内癌10例。随访11例,随访时间3.3~29.3个月,未见复发者。结论13例早期BEA患者中,男性、非长段和舌状巴雷特食管患者为主,病灶多位于食管胃结合部的右前方,内镜下以浅表平坦型为主,病理多为高分化腺癌,多局限于黏膜层,ESD治疗安全有效。
简介:【摘要】目的 探究颅内动脉瘤脑血管造影及颅内动脉瘤栓塞术后有何护理体会。方法 挑取 2018 年 6 月至 2020 年 2月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研究肠内免疫微生态营养与肠内增强免疫营养在治疗重症肺炎的效果。 方法 :时段: 201 8 .0 1 -2020.0 1 ,选择我院接收的 100 例重症肺炎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划分为观察组(肠内免疫微生态营养)与对照组(肠内增强免疫营养),各 50 例,对比疗效指标、营养状况及并发症发生 率 。 结果 :观察组疗效指标、营养状况指标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等指标优于对照组,组间对比差异显著, P < 0.05 。 结论 :实施肠内免疫微生态营养治疗方案,对重症肺炎患者具有改善肠道微生态环境的效果,降低了并发症的发生率,在临床中值得应用和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钙抑制光谱CT技术在评估颞下颌关节盘位置及测量关节盘后带厚度中的应用。方法对2019年2至7月解放军总医院海南医院放射科门诊就诊的23例颞下颌关节紊乱病患者[平均年龄23岁(12~62岁),男性14例,女性9例]行MRI斜矢状位、斜冠状位质子密度加权成像及光谱CT扫描,共纳入可评估关节45侧,依扫描设备分为MRI测量组及钙抑制光谱CT测量组。采用钙抑制算法对光谱CT进行去钙处理,并重建斜矢状位及冠状位钙抑制光谱CT图像。基于斜矢状位及冠状位图像评估关节盘位置,基于斜矢状位图像测量关节盘后带最大厚度。结果45侧颞下颌关节盘位置在MRI图像及钙抑制光谱CT图像上基本一致。MRI测量组与钙抑制光谱CT测量组所测后带厚度的组内相关系数为0.843(0.712,0.914),Bland-Altman图分析MRI与钙抑制光谱CT测量关节盘后带厚度的差值点[95.6%(43/45)]位于95%一致性界限内。Wilcoxon配对检验提示MRI测量组[2.57(1.76,3.65)mm]与钙抑制光谱CT测量组[2.67(1.74,4.56)m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7)。结论钙抑制光谱CT成像可以准确评估关节盘位置及关节盘后带厚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