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眼部蠕形螨病是一系列由蠕形螨感染导致的螨源性眼表疾病。蠕形螨是人类最常见的体表寄生虫,包括毛囊蠕形螨和皮脂蠕形螨,蠕形螨具有高度复杂的生物学特性。螨虫的内外部结构、生活习性等病原学特点,是其能够导致疾病的基本因素之一,重要功能基因的差异表达可能与两种蠕形螨致病的差异性有关。两种蠕形螨均可引起组织病理学改变,如毛囊膨胀、上皮增生和角化过度、异物肉芽肿反应等。微生物可能参与了蠕形螨的发病过程,蠕形螨体内存在共生菌,目前报道了Bacillus oleronius和Corynebacterium kroppenstedtii subsp.两种菌株,同时,蠕形螨体表还可能携带有多种病原微生物,造成协同损害。蠕形螨可能能够调节宿主的免疫应答,在免疫抑制及危险因素作用下,蠕形螨可过度繁殖,经过多途径的免疫反应最终引起眼表炎症。本文对蠕形螨在眼部的致病过程和机制进行阐述,对深入认识眼部蠕形螨病、进行合理的临床诊疗具有积极意义。(国际眼科纵览,2021, 45: 431-436)
简介:1981—1983年我们在彭坡、克什米尔(Pampore,Kashmir)地区蚕业站试验,研究土壤和叶面氮供给对叶产量以及桑树品种高雪尔米生长特性的影响.试验由四个处理组成:没有供给氮,50%叶面供氮.50%土壤供氮,100%土壤供氮和100%叶面供给氮肥.经过三年的试验,结果表明100%的叶面氮供给显示出在总产叶量上的增加,还发现氮供给50%通过叶面,50%通过土壤比单一通过土壤的增产明显,100%的叶面供氮又比单一土壤供氮的效果更显著.叶面氮供给的产叶量比对照增加46.6%,而50%叶面和50%土壤供氮比对照增加38.70%,100%的叶面供氮比100土壤供氮增加7%.
简介:摘要 目的 研究桑叶玉米须提取物的急毒、遗传毒性、90d经口毒性。方法 参照GB 15193系列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开展试验内容。结果 桑叶玉米须提取物雌、雄性大鼠急性经口毒性试验的LD50大于12.0g/kg·bw,根据急性毒性剂量分级标准,该样品属实际无毒级;细菌回复突变试验、哺乳动物红细胞微核试验、体外哺乳类细胞染色体畸变试验结果均为阴性;本试验桑叶玉米须提取物以1.00g/kg·bw、2.00g/kg·bw、4.00g/kg·bw的剂量给予大鼠90天,受试动物一般情况良好,试验结束时雌雄大鼠体重、总增重、总摄食量及总食物利用率与对照组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脏器重量、脏器系数均无异常改变;眼部检查未发现异常变化;尿液指标、血液学指标及生化指标结果显示,各项指标均在正常范围;各脏器病理组织学检查均未见与受试样品有关的病理改变。结论 在本实验条件下,桑叶玉米须提取物无急性毒性、遗传毒性、亚慢性毒性。为桑叶玉米须提取物应用于保健食品原料安全性提供了依据。
简介:摘要目的依据血药浓度评估血液净化技术对急性虫螨腈中毒的治疗效果,为临床救治提供经验。方法2022年本院收治2例进行血液净化治疗的急性虫螨腈中毒患者,动态监测血液中虫螨腈及其高毒性代谢产物溴代吡咯腈浓度,并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病例1摄入13 h后给予首次血液灌流,灌流l h时溴代吡咯腈浓度下降率为28.82%,灌流2 h时回升并超过灌流前水平。完成3次血液灌流后,血液中虫螨腈、溴代吡咯腈浓度仍超过首次灌流前浓度,分别达到248 ng/mL和1 307 ng/mL。摄入130 h后血虫螨腈浓度呈下降趋势,溴代吡咯腈浓度在130h达峰值3 164 ng/mL,178 h下降至2 707 ng/mL。病例2在摄入150 h后血液中虫螨腈、溴代吡咯腈浓度分别达到392 ng/mL和7 733 ng/mL,进行四次血液灌流,首次血液灌流后血液中虫螨腈浓度下降率37.75%,溴代吡咯腈浓度下降率为38.02%。给予持续性血液透析滤过(continuous veno-venous hemodiafiltration, CVVHDF)治疗85 h,溴代吡咯腈浓度维持在4 234~6 410 ng/mL。预后:病例1随访至12 d后失访,未查证到死亡信息;病例2死亡,生存期为247 h。结论血液灌流仅可部分清除溴代吡咯腈,CVVHDF清除溴代吡咯腈能力差。虫螨腈和溴代吡咯腈表观分布容积(apparent volume of distribution, Vd)大,摄入后快速进入各组织,易在脂肪等组织蓄积,其后缓慢释放回血液,在血液中停留时间较长,虫螨腈的峰值浓度出现早于溴代吡咯腈。临床医生应重视早期消化道清除毒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