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恶性青光眼及具有相关倾向的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ACG)行虹膜周边前后节沟通术的临床价值。方法:纳入本院60例恶性青光眼及具有相关倾向的PACG患者(2022.3-2024.3),随机数字表下分为两组,对照组(n=30)行传统手术、观察组(n=30)行新型手术(虹膜周边前后节沟通术);统计两组疗效、眼压、视力、前房深度。结果:观察组疗效较对照组高,眼压、矫正视力较对照组低,前房深度较对照组高(P<0.05)。结论:恶性青光眼及具有相关倾向的PACG行虹膜周边前后节沟通术治疗较传统术式疗效更佳,可有效降低患者眼压,改善其前房深度,提升视力。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探讨白内障超声乳化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的临床效果,判断其临床应用安全性.方法将我院2014年3月-2015年3月收治的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患者32例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治疗的时候均采用白内障超声乳化术进行治疗,比较患者治疗前后视力变化、前房深度、眼压力与视野.结果治疗结果显示,所有患者接受手术治疗后,眼视力水平较治疗前明显提升,数据符合统计学差异(P<0.05);与此同时患者治疗后的眼压力明显下降,数据符合统计学差异(P<0.05);并且治疗后的患者前房深度与视野范围均明显改善,数据符合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在治疗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时候,采用白内障超声乳化术予以治疗,对改善患者眼视力水平、降低眼压力具有显著的效果,手术效果良好,值得推广应用.关键词白内障超声乳化术;闭角型青光眼;临床效果中图分类号R779.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6315(2015)12-0873-01
简介:目的:观察两种不同方法治疗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的疗效。方法:回顾性研究,收集我院2010—01/2012—12诊断为急性闭角型青光眼115例115眼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45例45眼行前房穿刺术减压后再行小梁切除术治疗,列为观察组,70例70眼行药物减压后,再行小梁切除术治疗,列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术后观察视力、眼压、并发症等。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眼压的差异均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眼术后视力均有所提高,术后观察组视力恢复较对照组好,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取前房穿刺术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疗效好。
简介:摘要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中小梁网细胞结构和功能发生异常,房水外排阻力增大从而形成病理性高眼压。小梁网细胞在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介导的Rho-GTPase途径作用下,细胞骨架改变,形成交联肌动蛋白网络,在TGF-β介导经典Smad核传导通路以及非经典Smad途径作用下,细胞外基质堆积,形成交联化。通过细胞-基质相互作用,造成小梁网硬度增大,顺应性减弱。线粒体和溶酶体长期受到外源性和内源性诱导的活性氧自由基(ROS)攻击,细胞老化加剧,水解组织蛋白酶释放,自噬通量下降,细胞凋亡激活。本综述探讨小梁网细胞、微环境及其相互影响机制,为进一步探究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发病机制提供参考。(国际眼科纵览,2022, 46:150-156)
简介:摘要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ACG)目前仍是我国常见的致盲眼病之一,因为其视力丧失的不可逆性,所以早期影响青光眼发生和发展的因素倍受关注。人们对浅前房、短眼轴、厚虹膜及大而前置的晶状体等高危眼前节静态解剖结构的认识并不能完全解释PACG转化的过程,所以要进一步考虑眼部结构动态改变在青光眼发生和发展中的具体作用。本文阐述了正常人和PACG患者虹膜体积和弹性的动态变化过程,晶状体在眼球发育过程中与眼球内结构的不协调性,睫状体、玻璃体和脉络膜发生的动态阻滞与扩张,以及眼部神经和血管系统异常调节及变化与PACG发病之间关系的最新研究,以期为深刻认识PACG的发病机制、临床的精准诊断和治疗策略的制定提供指导。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眼针疗法治疗"气阴两虚型"干眼的临床疗效及其作用机制。方法: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收集2021年1—4月于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确诊为"气阴两虚型"干眼患者74例,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将74例患者分为眼针疗法组和常规针法组,各37例。常规针法组给予常规针刺治疗,主穴为攒竹、四白、阳白、丝竹空、太阳;配穴为太溪、合谷、足三里、三阴交。眼针疗法组予以眼针治疗,取肝区、肺区、脾区、肾区四穴治疗。疗程均为14 d。记录2组治疗前后眼表疾病指数(OSDI)评分;检测无表麻泪液分泌试验(SⅠT)和角膜荧光素染色(CFS);使用K5M眼表分析仪采集首次泪膜破裂时间(NIBUTf)和平均泪膜破裂时间(NIBUTav)。数据采用t检验、Wilcoxon秩和检验、χ2检验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常规针法组与眼针疗法组的OSDI评分、SⅠT、CFS、NIBUTf、NIBUTav在组内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2组患者的OSDI评分、SⅠT、NIBUTf、NIBUTav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组间CF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常规针法与眼针疗法均能有效治疗"气阴两虚型"干眼,眼针疗法在改善干眼的眼表症状、泪液分泌及泪膜破裂时间方面优于常规针法治疗,其优效性和依从性更高。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折叠式人工晶体植入联合房角分离术治疗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06年7月至2008年11月于我院收治的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35例(35眼),患者均青光眼首次急性发作,接受2%毛果芸香碱滴眼液治疗后眼压可降低至正常范围内一周后,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折叠式人工晶体植入术,术中房角关闭区域用辅助钩和灌注头进行钝性分离。观察手术前后的房角及前房变化,对视野及眼压进行追踪,随访时间≤2年者26眼,>2年者9眼。结果术后最佳矫正视力,较术前显著提高;患者术后眼压平均为(14.2±2.1)mmHg,较术前用药前后眼压相比均显著下降(P<0.01);术后检查发现术后前房深度较术前均显著增加,平均为(3.24±0.35)mm(P<0.001);术后患者房角均较术前增宽,房角粘连关闭象限不同程度开放,35只眼均无视野缩小。结论白内障超声乳化及房角分离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具有安全、降眼压确切、增进视力和开放房角的效果。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对慢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实施中医治疗的效果。方法:抽取时间为2018年7月至2019年7月,纳入56例慢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参与研究,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各28例。参照组行西医治疗,实验组行中医治疗。检验研究中眼内压、疼痛评分、视野平均缺损值、治疗效果。结果:与参照组数据相比,实验组中眼内压、疼痛评分、视野平均缺损值均较低,组间差异性显著(p<0.05);实验组治疗效果为96.43%(27/28)明显高于参照组治疗效果为71.43%(20/28),比较卡方值=6.4870,p值=0.0108。结论:对慢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实施中医治疗,将视野缺损情况予以减少,控制眼内压,使疼痛情况减少,使患者治疗效果得到保证,有利于顺利恢复。
简介:摘要 目的 本文将优质护理对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眼压的影响做了详细的研究。方法 针对本次研究,抽取了60例患者,都是在2019年4月-2020年4月期间前来我院治疗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的病人。并且将他们进行随机、平均分组,A研究组采用优质护理、B参照组采用基础护理。所有病人经过护理后,对患者在术后 1 周和术后 1 个月的眼压测定值做了对比分析。针对A、B两组病人头晕头疼、耳鸣、视力模糊加重等几种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做了调查对比。 结果 对患者在术后相应时间段的眼压测定值做了分析,A研究组病人眼压测定值明显降低,且显著低于B组。针对A、B两组病人几种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也做了调查,A组的不良反应情况明显好于B组。 结论 采用优质的护理方法,能够很好的帮助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控制眼压,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从而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缩短其恢复周期。
简介:摘 要:目的 研究物理疗法治疗蒸发过强型干眼的效果。方法 累计在 2018年 8月到 2020年 8月间抽取蒸发过强型干眼患者 80例,随机数字法抽取 40例为对照组,使用玻璃酸钠滴眼液治疗,余下 40例为观察组,治疗期间搭配物理疗法(针刺联合中药电离子导入治疗)。结果 统计数据显示,观察组内患者的泪河高度( TMH)、泪膜破裂时间( BUT)等指标与对照组比较均明显较高,且患者的治疗效果相较于对照组优势明显,数据间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 物理疗法在蒸发过强型干眼治疗中的应用,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干眼症状,相较于常规治疗综合应用效果显著,值得相关从业人员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