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术前栓塞肿瘤供血动脉联合显微手术治疗后颅窝实性血管母细胞瘤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5月至2018年7月郑州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13例后颅窝实性血管母细胞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开颅手术前72 h内均予肿瘤供血动脉栓塞,术后予伽玛刀治疗。总结术前栓塞和显微手术的技巧,并分析手术疗效。患者入院、出院时采用Karnofsky功能状态评分(KPS)评估患者的生命质量。结果开颅术前肿瘤的栓塞程度>80%者4例,60%~80%者8例,<60%者1例。1例患者栓塞术后行MRI检查可见脑干局部梗死,临床表现为中枢性面瘫、吞咽困难加重。13例患者中,肿瘤全切除11例,次全切除2例。术中出血量为(620±35)ml,手术时间为(6.5±1.1)h。13例患者术前的颅高压症状均于术后明显缓解。术后新发吞咽功能障碍2例,听力减退1例,新发中枢性面瘫1例。13例患者出院时的KPS为(85.8±4.9)分,较入院时[(76.6±11.3)分]有明显改善(t=3.969,P=0.002)。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为6个月至3年(中位随访时间为22.6个月),末次随访的KPS为(88.1±3.6)分,与出院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2.065,P=0.062)。仅1例次全切除患者于术后9个月肿瘤增大,再次给予伽玛刀治疗后未进展;其余12例肿瘤均无复发。2例患者发生梗阻性脑积水,予以脑室-腹腔分流术治疗后症状缓解。结论对于后颅窝实性血管母细胞瘤,术前行肿瘤供血动脉的栓塞能有效减少术中出血,甚至可达到分块切除肿瘤,从而降低了手术风险,有助于提高手术效果。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术前栓塞肿瘤供血动脉联合显微手术治疗后颅窝实性血管母细胞瘤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5月至2018年7月郑州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13例后颅窝实性血管母细胞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开颅手术前72 h内均予肿瘤供血动脉栓塞,术后予伽玛刀治疗。总结术前栓塞和显微手术的技巧,并分析手术疗效。患者入院、出院时采用Karnofsky功能状态评分(KPS)评估患者的生命质量。结果开颅术前肿瘤的栓塞程度>80%者4例,60%~80%者8例,<60%者1例。1例患者栓塞术后行MRI检查可见脑干局部梗死,临床表现为中枢性面瘫、吞咽困难加重。13例患者中,肿瘤全切除11例,次全切除2例。术中出血量为(620±35)ml,手术时间为(6.5±1.1)h。13例患者术前的颅高压症状均于术后明显缓解。术后新发吞咽功能障碍2例,听力减退1例,新发中枢性面瘫1例。13例患者出院时的KPS为(85.8±4.9)分,较入院时[(76.6±11.3)分]有明显改善(t=3.969,P=0.002)。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为6个月至3年(中位随访时间为22.6个月),末次随访的KPS为(88.1±3.6)分,与出院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2.065,P=0.062)。仅1例次全切除患者于术后9个月肿瘤增大,再次给予伽玛刀治疗后未进展;其余12例肿瘤均无复发。2例患者发生梗阻性脑积水,予以脑室-腹腔分流术治疗后症状缓解。结论对于后颅窝实性血管母细胞瘤,术前行肿瘤供血动脉的栓塞能有效减少术中出血,甚至可达到分块切除肿瘤,从而降低了手术风险,有助于提高手术效果。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肛隐窝炎患者利用中药灌肠联合微波治疗的疗效。方法:在2018年1月到2020年1月期间本院接诊的肛隐窝炎患者患者中抽取80例纳入观察对象,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患者分为参考组和研究组,各40例。参考组施行常规治疗,研究组肛隐窝炎患者则使用白头翁汤浓缩液保留灌肠联合微波进行治疗,对比两组肛隐窝炎患者的疗效和治疗安全性。结果:研究组肛隐窝炎患者接受中西医结合治疗后,和参考组相比,疼痛VAS评分显著下降、治疗总有效率更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治疗期间均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如恶心呕吐、上腹疼痛、食欲下降等,组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肛隐窝炎患者利用白头翁汤浓缩液保留灌肠联合微波治疗的效果十分突出,能够显著缓解患者的疼痛、促进患者的康复,且用药安全性较高,具有突出的临床适用价值。
简介:【摘 要】飞机主起落架的装配工作,存在装配空间小、安装精度高等技术难点,在实际生产中对工艺装备的要求较高。为了完成某飞机主起落架的装配工作,设计了一台球头球窝型主起落架安装车,该安装车采用球头球窝机构实现起落架产品姿态调整,使得起落架接头在入位过程中能够灵活地适应复杂的空间路径,完成狭小空间、高精度的装配工作。
简介:摘要 通过数据和逻辑分析,确定了瀑布沟电站AGC调节精度不合格的根本原因。采取了针对性的处理措施,一是优化了AGC有功分配计算逻辑;二是优化了监控系统机组LCU有功调节参数,解决了单机有功调节超调现象。大幅度提升了瀑布沟水电站AGC调节精度。
简介:摘要:目的 探究脑膜中动脉沟骨管的解剖学特征与CT成像体现,为神经外科手术保证脑膜中动脉带来真实可靠的临床运用解剖学与CT评价的参考。方法 采用某大学解剖与组织胚胎学贡献的正常颅脑湿样本15例,进行颅探查骨管,观测骨管的主要特征,检测骨管两个端点的长短,采用金属丝线标识骨管的区域同时对颅骨开展薄层CT检验,采用曲面重建技术对骨管开展操作同时检测骨管的实际规格,与颅脑湿样本检测成果开展比较。结果 15例样本中一共找出骨管7侧,当中连续型6侧,间断型1侧,骨管长度0.94-3.06cm,平均长度2.05cm,顶点距颞骨颧弓垂直距离平均为4.67cm,距颧突点水准距离平均为4.32cm,低点距颧弓垂直长度为2.99cm,距颧突点水准长度平均为3.24cm。CT曲面重建颅骨测量骨管长度平均为2.10cm,与样本检测成果相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骨管CT的体现可以给辨别骨管解剖学状态带来合理的借鉴。通过冀点入路进颅手术开始前薄层CT检验与曲面重建能够充分呈现骨管的实际状况,在进入颅骨过程中能够依据手术前CT检验成果辨别是否具备骨管,进而杜绝伤害骨管内的脑膜中动脉。
简介:摘要:訾柏沟小流域建设的必要性。小流域实行集中连片,统一进行水土保持规划,按梁峁顶、梁峁坡、峁边线、沟谷坡、沟谷底五个不同部位,相应的呈水平带状布设各自适宜的水土保持技术措施。这样从丘顶梁峁到沟底,从支沟到主沟,布设相互配置的治理措施,层层设防,节节拦蓄,形成完整高效的水土保持立体防护体系。
简介:摘要:訾柏沟小流域建设的必要性。小流域实行集中连片,统一进行水土保持规划,按梁峁顶、梁峁坡、峁边线、沟谷坡、沟谷底五个不同部位,相应的呈水平带状布设各自适宜的水土保持技术措施。这样从丘顶梁峁到沟底,从支沟到主沟,布设相互配置的治理措施,层层设防,节节拦蓄,形成完整高效的水土保持立体防护体系。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中央沟区巨大脑膜瘤围手术期的护理效果。方法:我院针对22名中央沟区巨大脑膜瘤病人进行手术切除。在手术之前进行心理辅导,手术期间进行麻醉护理,并还要在完成手术后预防并发症的出现,调查病人的满意度。结果:全部患者都得到了有效的治疗和护理,其中非常满意的病人一共有13名,占比率达到了59%,而一般满意的有7名,占比率为31%。不满意的有2名,占比率为10%。而不满意的患者,主要是因为肢体依然不灵活,通过CT检查后确认为是迟发性颅内出血,在对这两名病人进行完针对性的治疗和护理后,得到了患者的满意。结论:对中央沟区巨大脑膜瘤围手术期的病人做好护理工作,能够明显加强手术效果,并且会得到患者的满意,有推广的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 观察和比较超声引导下的臂丛神经阻滞麻醉与传统异感法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骨科拟行上肢手术治疗的40例患者,随机分为传统组(n=20)和超声组(n=20),其中实施传统异感法臂丛神经阻滞麻醉者为传统组,实施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麻醉者为超声组。观察和比较两组麻醉操作时间、神经阻滞起效时间、神经阻滞持续时间、术中麻醉效果及术后3h、6h、12h、24h患者疼痛程度。 结果 超声组麻醉实施操作时间较传统组长,神经阻滞起效时间较传统组快,在术中麻醉效果上超声组较传统组优良率更高,神经阻滞持续时间较传统组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术后3h、6h、12h疼痛评分中,传统组均高于超声组(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骨外科护理中封闭式负压引流技术应用价值及对患者疼痛度的影响。方法:骨外科患者取样69例,皆为2020.01-2021.07入院就诊,抽签分为对照组(常规护理,n=33)和试验组(骨外科护理+封闭式负压引流技术,n=36),观察两组睡眠质量、疼痛度变化,对比 QLQ评分。结果:干预后,试验组NRS(1.07±0.24)分,PSQI(9.07±2.39)分,皆比对照组(1.68±0.56)、(11.50±2.47)分低, QLQ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骨外科护理中应用封闭式负压引流技术可减轻患者疼痛度,改善其睡眠、生活质量,值得借鉴。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骨外科护理中封闭式负压引流技术应用价值及对患者疼痛度的影响。方法:骨外科患者取样69例,皆为2020.01-2021.07入院就诊,抽签分为对照组(常规护理,n=33)和试验组(骨外科护理+封闭式负压引流技术,n=36),观察两组睡眠质量、疼痛度变化,对比 QLQ评分。结果:干预后,试验组NRS(1.07±0.24)分,PSQI(9.07±2.39)分,皆比对照组(1.68±0.56)、(11.50±2.47)分低, QLQ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骨外科护理中应用封闭式负压引流技术可减轻患者疼痛度,改善其睡眠、生活质量,值得借鉴。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封闭式负压引流技术在骨外科护理中的应用对减少患者疼痛的临床价值。方法:随机选取本院接诊创伤性骨折患者81例为研究对象,开展对比性护理研究,取分层随机化分组法分为对照组(n=41)、观察组(n=40)后,于2020年3月~2021年4月实施研究。对照组行骨科常规护理,观察组联合封闭式负压引流技术(VSD)护理。比较两组创伤愈合情况、护理效果及治疗预后差异。结果:观察组护理后创面肉芽生长、愈合时间及住院时间较对照组缩短,且局部抗生素用药率、用药时间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及护理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且观察组术后2、4、8日时VA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封闭式负压引流技术在骨外科护理中的应用,可在经创面负压引流后积极促进创面愈合,从而缓解患者术后创面疼痛不适,提升预后康复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