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髂骨复合组织瓣修复儿童足跟骨及软组织缺损的手术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2011年2月至2019年11月,采用骼骨复合组织瓣修复足跟复合组织缺损患儿4例,其中男3例,女1例;年龄6~14岁;右侧3例,左侧1例。均为足跟缺损,伴骨质缺损、外露,软组织缺损范围1.5 cm×1.5 cm~5.0 cm×8.0 cm,跟骨缺损长度2.0~4.0 cm。设计髂骨复合组织瓣修复跟骨及邻近软组织缺损,供区全部直接缝合。随访观察皮瓣早期及长期变化情况。依据美国矫形足踝协会(AOFAS)制定的踝-后足评分表评价足跟术后功能。与健侧踝关节活动度比较,评价踝关节运动功能恢复状况。对比患侧和健侧跟骨X线片,了解足跟、足弓发育状况和健侧肢体是否同步。结果术后复合组织瓣均成活,无血运障碍。所有患儿随访1~3年,皮瓣颜色、弹性较好。1年后足跟负重处发生胼胝化,与健侧组织近似。足跟功能评价优3例,良1例。踝关节无畸形,行走及负重功能恢复。末次随访患侧与健侧踝关节活动度对比,患侧踝关节功能基本恢复正常。对比双侧跟骨X线片,患侧足跟、足弓发育状况和健侧肢体基本同步。结论采用髂骨复合组织瓣修复足跟结构性缺损,最大程度的恢复了足跟结构的完整性及足部功能,近期疗效满意,是重建小儿足跟缺损的较好方式之一。其远期疗效需要进一步随访观察。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皮下组织连续缝合术在儿童眼周软组织线性切裂伤的疗效。方法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收集武汉儿童医院2016年7月至2020年1月眼周线性软组织裂伤399例儿童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式将患儿分为两组:皮下软组织间断缝合组(200例)与连续缝合组(199例)。随访1个月,比较两组手术时长、术中出血、术后组织肿胀持续时间、医用组织胶有效使用率及术后外观评分。结果连续缝合组手术时长、术中出血及术后组织持续肿胀时间分别为(27.25±6.67)min、(0.84±0.29)ml及(3.40±1.02)d,均明显低于间断缝合组的(31.71±6.71)min、(1.04±0.38)ml及(5.40±1.58)d(t=6.85、7.19及17.10;均P<0.001)。连续缝合组医用组织胶使用189例(94.97%),明显高于间断缝合组的55例(27.50%)(χ2=594.05, P<0.001)。术后1周(1期)及1个月(2期),伤口愈合外观HWES评分6分者,连续缝合组占95.98%(191/199)及98.49%(196/199),均优于间断缝合组的87.00%(174/200)及88.50%(177/200)(χ2=10.39及16.35;均P<0.001)。结论治疗儿童眼周软组织线性切裂伤,皮下组织连续缝合较间断缝合省时、恢复快,而且愈合好。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髂腹股沟复合组织瓣修复手足部皮肤软组织缺损并重建腕部、手指、踝部、足趾屈伸功能的效果。方法2012年2月—2018年3月,河南省中牟县中医院、武警河南总队医院、东南大学医学院附属江阴医院分别收治4、5、3例手足部皮肤组织缺损患者,其中男11例、女1例,年龄23~62岁,手部缺损5例、足部缺损7例。清创后皮肤软组织缺损面积10 cm×8 cm~15 cm×10 cm,根据缺损创面面积及肌腱缺损长度设计并切取髂腹股沟复合组织瓣,组织瓣面积为10 cm×8 cm~15 cm×12 cm。根据受区具体情况,组织瓣中旋髂浅动脉与受区尺动脉端侧吻合2例、端端吻合1例,与足背动脉端侧吻合4例,与胫后动脉端侧吻合2例,与足跗外动脉端端吻合1例;组织瓣中腹壁浅动脉与受区桡动脉端侧吻合1例,与尺动脉端端吻合1例。供瓣区直接拉拢缝合或移植大腿中厚皮修复。观察术后组织瓣成活情况,随访时组织瓣外观、质地、两点辨别觉距离等,并采用手部主动运动总和法进行手部功能评定,按Maryland足部评分标准进行足部功能评定。结果12例患者组织瓣均成活。术后随访6~36个月,组织瓣略显臃肿,与受区结合处有线状瘢痕,组织瓣两点辨别觉距离为15~22 mm;手部功能评定为优3例、良1例、可1例,足部功能评定为优4例、良2例、可1例;患者对手足功能恢复及外观满意。结论髂腹股沟复合组织瓣可修复手足部创面并重建腕部、手指、踝部、足趾的屈伸功能,是修复该类缺损的有效方法。
简介:目的探讨几种常用带蒂组织瓣行口腔软组织缺损即刻修复的可行性,比较各瓣的优缺点,并为带蒂组织瓣的选择提出建议。方法对武汉大学口腔医学院1985—2006年期间346例口腔恶性肿瘤切除后软组织缺损患者,采用单一带蒂组织瓣行即刻修复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疗效评估包括修复部位、修复方法、组织瓣大小、手术时间、鼻饲管和气管切开术使用率、皮瓣相关并发症、皮瓣供区美学评价、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等。结果组织瓣总成功率为94.2%,其中108例带蒂组织瓣术后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并发症(31.2%)。并发症发生率与术前放疗关系密切(P<0.05)。鼻饲管及气管切开术的使用率与修复部位有关。在供区美学评价中,颈阔肌皮瓣(87%)和胸锁乳突肌皮瓣(81%)具有较高的满意度。结论胸大肌皮瓣适于修复组织缺损大的口咽以及舌、口底缺损;对于早期口腔癌切除后中小型软组织缺损且术前未行放疗的患者,颈部带蒂组织瓣是一种较好的选择;而对美观要求不高,身体状况欠佳的大面积颊黏膜缺损可采用额瓣修复。
简介:目的总结体表中间型软组织肿瘤的手术治疗经验及其疗效。方法33例体表中间型软组织肿瘤,其中25例(75.8%)为术后复发病例,8例为首次病例,均行肿瘤扩大切除术,在足够的深度、广度下切除肿瘤,一期修复创面。结果本组行邻近皮瓣+皮片移植修复18例,远位皮瓣+皮片移植修复7例,皮片移植修复8例。3例游离皮片部分坏死,补充植皮后创面修复;1例后斜角肌肌瓣坏死后锁骨外露,行胸大肌肌瓣转移+皮片移植后创面修复。随访0.5~4年无一例复发。结论对中间型软组织肿瘤手术治疗时需注意切除的深度和广度,以减少复发机率;采用整形外科技术修复创面可获得满意效果。
简介:目的:分析颈部非器官源性软组织肿块的CT特征,提高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19例经病理证实的颈部软组织肿块,分析其发病部位及CT表现。结果:淋巴结病变9例,以颈部Ⅰ~Ⅳ区多见。9例中,淋巴结转移瘤2例,淋巴结结核3例,淋巴结化脓性炎症1例,淋巴瘤3例。淋巴结核、淋巴瘤的淋巴结多呈类圆形,边缘多清晰。淋巴结转移瘤、结核多呈边缘和分隔样强化,内部多见液化坏死区;淋巴瘤内部轻度强化;化脓性淋巴结炎边缘模糊,多结节融合,呈环样及分隔样强化。神经源性肿瘤5例,多位于颈动脉间隙及椎旁间隙,颈动脉间隙神经源性肿瘤位于颈动静脉后内方,呈类圆形,边缘清晰,密度均匀或不均匀。迷走神经源性肿瘤使颈动静脉分离。咽部先天性囊肿3例,其中腮裂囊肿2例,位于颈侧区口咽扁桃体周围,胸锁乳突肌前内方,呈类圆形囊状低密度影,边缘清晰光滑,并发感染则边缘模糊,囊壁增厚强化明显。甲舌囊肿1例,位于颈中区,边缘清晰之囊状影,与舌骨相连。淋巴管瘤2例,其中1例位于颈根后三角区,1例位于颈侧胸锁乳突肌前,边缘清晰,形态不规则,穿行颈部肌间隙内,无强化。结论:熟悉颈部正常解剖,掌握病变各自特点,对颈部软组织肿块的定位、定性诊断有重要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削薄ALTPF修复足踝部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自2015年3月至2018年6月,应用削薄ALTPF修复足踝部创面18例,其中5例创面进行了急诊修复,其余13例均二期应用削薄ALT-PF覆盖。切取皮瓣面积7 cm×10 cm~12 cm×20 cm。结果本组18例皮瓣均成活,2例术后24 h出现血管危象,予急诊探查后成活。18例均获随访10~24个月,平均16个月,其中门诊随访10例,微信随访8例。所有病例皮瓣外形美观,不臃肿,无需二次削薄,皮瓣无感染、破溃。皮瓣感觉按英国医学研究会标准感觉功能评分:S3+ 8例,S3 5例,S2 3例,S1 2例。足部功能按美国矫形外科足踝协会(AOFAS)足功能评分系统:优12例,良6例。结论削薄ALTPF是修复足踝部软组织缺损的较好选择。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前臂动脉化静脉皮瓣修复手指软组织缺损创面的手术方法与临床疗效。方法2013年1月至2019年10月,对13例伴有深部组织外露的手指软组织缺损应用动脉化静脉皮瓣进行修复。皮瓣设计于前臂,选择2条基本相互平行的浅静脉,其口径与受区血管口径接近,皮瓣长轴与静脉走行一致,且2条浅静脉将皮瓣宽度分成约3等分,将切取的游离皮瓣在显微镜下于2条血管中间处纵行切开,并切除宽约2 mm皮下组织至真皮下血管网,结扎2条血管之间交通支。皮瓣不倒置,切取面积3.5 cm×2.5 cm~7.0 cm×4.0 cm。皮瓣内2条血管近端分别与受区动脉和静脉吻合。结果13例皮瓣术后均顺利成活,其中9例获随访,随访时间3~23个月,平均11个月,门诊随访7例,电话随访2例;皮瓣质地柔软、无影响关节活动的现象,皮瓣稍臃肿;皮瓣TPD为9~18 mm,平均13 mm。结论前臂动脉化静脉皮瓣成活率高,功能满意,指腹化改变,位置表浅,切取容易,不牺牲主要动脉,是一种修复手指软组织缺损较为理想的方法。
简介:摘要组织学分级是骨和软组织肉瘤指导治疗和预测肿瘤预后的关键参数之一。目前WHO推荐的骨和软组织肉瘤组织学分级方法在临床实践工作中已经使用了几十年,有效地指导了临床进行相应治疗。随着分子遗传学技术的进步和对肿瘤精准治疗需求的提升,以肉瘤复杂指数(CINSARC)为代表的分子分级方法也被大家有所重视。本文详细介绍了骨和软组织肉瘤常用的分级方法及其局限性,并就CINSARC分子分级系统的构成、应用和进展进行了讨论,以期提升临床和病理医师对骨和软组织肉瘤分子分级的理解和认识。
简介:摘要:皮肤软组织扩张术是将皮肤软组织扩张器植入正常皮肤软组织下,通过向扩张囊内注射液体增加扩张器容量,在皮肤组织深面对表面皮肤产生膨胀压力,使皮肤面积被扩展,并促进皮肤等组织细胞分裂增殖,而获得“额外”皮肤,利用新增加的皮肤软组织转移进行组织修复和器官再造的一种方法。经过许多整形美容外科学者的 20多年共同努力,皮肤软组织扩张术在我国已经得到了比较广泛的开展,并积累了丰富的实验研究资料和临床经验,该技术已成为整形外科常规治疗手段之一。由于扩张产生的皮肤颜色、质地、结构和毛发均与受区相近似,是理想的修复材料,并且扩张产生的皮瓣多数能保存感觉神经,供区继发畸形小,具有传统的整形外科 治疗方法不可比拟的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