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建学习型校园是下城区推进学习型城区建设,创建五大类学习型组织的主要任务之一。近年来,该区通过广开渠道引才,加强培养育才,发挥优势用才,优化环境留才等举措,创新学习型校园人才队伍建设的方法。目前,全区有特级教师28名,省教坛新秀36名,市教坛新秀288名,市第一、第二层次学科带头人81名,形成覆盖全区的阶梯型名师群,为全区推动学习型校园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保障。
一、广开渠道“引才”
1、社会公开招聘。通过每年5月份和12月份面向社会进行公开招聘教师,及时充实学科急需人才。招聘前进行学科结构摸底调查,调整招聘指标;招聘时面向社会公开招聘,严格招聘标准;招聘后充实一线,优化师资结构。
2、绿色通道引进。建立了引进高层次教育人才的“绿色通道”,对男不超过50周岁、女不超过45周岁的省特级教师、省教坛新秀的引进,采用考核的办法给予录用。3年来,共引进省特级教师、省级优秀教师30余名,为下城教育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2010年7月始,将杭州市名师、教坛新秀、学科带头人等也通过“绿色通道”进行引进。
3、交流合作借智。发挥全国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的优势,通过组织教师培训、开设名师讲坛、组织教育名家互访等形式,邀请中央教科所常驻专家为校园长和教学骨干开设专题报告,提升教育理念。率先启动全国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教育人力资源成长区际联动工程,通过挂职锻炼、顶岗交流等方式,组织教师赴成都青羊区、深圳南山区、大连开发区等地学习考察,拓宽教学视野。
二、加强培养“育才”
1、构建专业化人才培训体系。按照教师成长需要“主粮”加“杂粮”的思路,创新在职教师培养模式,实行“培训机构出单、教师培训点单、教育部门买单”的三单培训形式,有侧重地抓好教师教学常规、学科教学技能、学科涵养建设,促进教师的专业技能、专业情感的有效发展,每年安排人均200元专项学习经费保障在职教师培训。以倡导“教育家精神”办学为导向,通过培训,促进校(园)长教育理念、管理艺术的不断提升。
2、推行“名师共享制度”。出台了名师共享制度,采用名师聘任制,设立“名师共享专户”,促进教师资源均衡配置。区域内名师资源采用“双轨”工作模式,区域外名师采用“合作”指导模式,把教育专家、优秀教师及著名企业代表聘为培训者队伍中的“特邀研究员”、“助理研究员”,每学期承担一定量的业务指导、示范活动,使名师资源在整个区域内良性循环。
3、实施梯级名师培养工程。根据学历、荣誉、职称、课堂教学、教科研等各个方面综合情况,设置不同梯队,为不同层次的老师量身定制不同的培养方案,每位老师根据实际申报不同的梯级,构建起一个由“下城人民教育功臣”、“教育名家”、“教育英才”、“教育标兵”、“教育能手”组成的人才梯队。各梯级教师落实不同的奖励政策,一星至五星级每月分别发放100元、300元、500元、800元、1200元,提高各梯级老师的积极性。
4、打造教师成长基地。建立区域、学校两级分层次管理体制的教师成长基地,由区域领导机构制订工作计划,实施、评估培训行动。学校负责指导、监督、检查和推进成长基地的建设与改革,协调教学、人事、财务、宣传、后勤等有关部门的工作为基地建设服务。目前,已有34所校(园)被授牌命名为“区教师成长工程”基地。
三、发挥优势“用才”
1、建立名师带徒“反哺”机制。利用高校资源,与浙江大学、浙江教育学院合作开办“高级访问学者班”,通过为期2年的培养,形成名师裂变效应,高访班学员经“课堂展示”、“学术讲堂”、“师徒结对”、“坐堂问诊”、“同课异构”等系列活动,探索出骨干教师与新教师共同成长的新机制,并将积累的高访班学员《反哺记录》,徒弟《成长记录》编辑成册,供大家学习借鉴。
2、实行区域校际支教帮扶。对教育相对薄弱的北部,在调研的基础上,建立区域内教师支教制度,定期选派南部学校的优秀教师到明珠实验学校、景成实验学校、求知小学、景成实验幼儿园等学校进行为期一年的全职支教活动。支教教师在承担带班上课任务的同时,参加或指导相应的学科教学研究,更好地发挥优秀教师的辐射带动作用,加大了对北部学校的扶持力度。
3、实施区域教师流动制度。加强区域内教师流动研究,结合集团化办学推动进程,安排一部分优秀教师流动到薄弱学校;结合每年教师超缺编调整,安排一部分优秀教师流动到北部学校;结合每年校园长调整,安排一部分教育管理能力突出的校园长加强到弱势校园,促进区域内师资均衡。
四、优化环境“留才”
1、营造尊重一线的工作环境。每年进行“校园因你而美丽”感动人物评选活动,评选对象由个体延伸到团队,由在职延伸到离退休教工,锁定最一线的教师、职工等普通群体。以坚定教育信仰、自觉担当教育责任、恪尽职守、默默无闻无私奉献为基础,着力挖掘推进轻负高质教育、探索教育教学规律、努力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等方面的先进典型,弘扬教师的职业精神,激励广大教师爱岗敬业、无私奉献,在全社会营造“善待教师、相信教师”的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