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校企合作是学校教学、企业需求、学生就业的有效结合点
(一)校企合作是实现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
高等职业教育是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因此,根据企业的要求和岗位标准来进行人才培养,是高等职业教育重要任务。教高[2006]16号文件指出,高等职业教育要“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突出实践能力培养”,通过“校企合作”来“强化职业道德”、“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要根据社会和行业需求来设置专业,从而实现“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教高[2004]1号文件中指出,高等职业教育要“积极开展订单式培养,建立产学研结合的长效机制”,各高等职业学校要“积极探索校企全程合作进行人才培养的途径和方式”。因此,校企合作是实现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
(二)校企合作是企业进行人才储备的重要方式。
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人是最重要的资源。人才储备是企业发展的一项重要保障。学生的可塑性大,通过校企合作,企业可以在相关专业中选择相对有就业意向的学生,对其进行企业文化和符合本企业要求的岗位培训,有利于培养学生对企业的忠诚度、责任感和使命感,使之更加符合企业的需求。校企合作也是企业进行人才储备的重要方式。
(三)校企合作是学生技能培养、实现就业的有效途径
高职高专学生的特点是高技能、高素质、应用型,又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这些都要通过一定的实践来获得:通过企业实习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技能,达到零距离上岗的要求;通过企业文化的熏陶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为实现就业打下基础。因此,校企合作也是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接触企业的第一时机,是推销自我,实现就业的第一时机。
二、依托行业,构建多层次多形式的校企合作模式
我校于2002年2月由国家教育部批准设立的,浙江省唯一一所以药学为特色的高职高专院校,招生面向全国十九个省市。七年来为浙江省医药行业乃至全国的医药行业培养了一万多名药学类高职高专学生,招生规模从最初的几百人扩大到现在的一年两千多人。
浙江省是医药大省,近几年来,我省医药经济发展迅猛,医药工商企业的产值稳居全国同行业第一,医药行业已被列入我省四大支柱产业之一,正由医药大省向医药强省迈进,医药人才的需求尤为迫切。
如何利用行业的优势,将企业的需求和学校的人才培养有机结合?面对不同的企业,不同的企业文化,如何根据企业的要求和特点来进行人才培养,使之符合企业需要?如何更好地结合学校和企业的资源进行校企合作达到校企双赢?近年来,通过不断地探索与实践,学校与企业形成了多形式——“开放式订单”、“订单式培养”、“准员工培养”、“集散式”,多层次——在学生培养前期、初期、中期、后期进行合作的多种模式,建立了良好地合作关系,达到了学校办学、企业用人、学生就业三方互惠共赢的良好效果。
(一)“开放式订单”模式——与海虹企业(控股)股份有限公司合作案例。
海虹企业(控股)股份有限公司是我国药品集中招标采购主要依托的平台企业,在全国30个省市都建立了省级药品电子交易中心,为整个医药卫生行业提供了药品电子商务信息网络资源。我国每年的药品集中招标采购交易额的70%以上都是在海虹的平台上完成。医药电子商务事业部自2002年成立至今已完成交易项目金额达1500亿元,市场占有率始终保持全国第一。
利用海虹在医药电子商务领域的优势,在医药电子商务专业调研、教学计划制订、人才培养、教学资源建设、师资培训等方面进行了全方位的合作,对我校原有的经济信息管理专业进行了改造。
共同调研,确定专业定位。首先,校企双方利用海虹医药电子商务行业的优势,分析了医药电子商务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完成了医药电子商务人才需求调研;继而根据海虹企业实际情况,形成了医药电子商务岗位知识、技能结构分析报告,为经济信息管理专业的重新定位以及专业课程的设置奠定了基础。
共同协商,制订教学计划。在完成专业调研和专业定位的基础上,根据海虹提供的岗位知识、技能结构分析,学校提出总体的教学计划框架,海虹对实践、实训和技能等方面的计划进行建议和修改,双方共同参与制订教学计划。
共同参与,进行人才培养。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学校企业双方充分发挥各自优势,互派师资参与教学和管理,学校主要负责理论和部分实训教学及考核,海虹主要负责实践、大部分实训和顶岗实习及考核。实习或实践期间,学校派专业老师参与管理。
另外,双方在师资培训、校内实训基地建设、专业教材建设等方面也进行了广泛深入合作,由双方共同投资开发了医药电子商务教学软件。目前,我校2007级经济信息管理(医药方向)专业87名学生近一半学生在海虹进行教学实习。同时,为扩大学校专业的影响,学校安排了另一半学生在省内医药企业及相关的网络信息公司进行教学实习,效果良好。
该模式是学校与企业从专业定位、制订培养计划、人才培养、师资培训、学生就业等进行全程、全方位深层次的合作。学校充分依托行业,对原有专业进行重新定位,开辟了新领域;企业利用学校,扩大了公司的影响,进行人才储备;学生充分享受学校和企业的人力、物力等资源,为就业打下基础。
(二)“订单式培养”模式——与浙江海正药业集团合作案例。
浙江海正药业集团是全国最大的抗生素抗肿瘤药物生产基地和化学原料药生产出口基地之一,在全国医药工业百强企业中排名20位左右,年医药工业产值达30亿。员工近3000人,其中超过三分之一的是科以人员,产品80%出口欧美、东南亚国家,其中“阿霉素”抗肿瘤药物是全球唯一能生产此类药品的四家企业之一。海正地处浙江台州,有近1000多亩生产基地,近几年在杭州富阳、南京、宁波新征用了近1000多亩地用于生产规模的扩大。
随着海正药业的迅猛发展,人才建设和人才引进力度也相应加大。借此机会,学校本着为行业服务,为企业培养符合岗位需求人才的原则,与浙江海正药业合作建立了“订单式培养”模式。
组建海正班、共同管理。在学生大一年级末,通过企业宣讲、学生报名,学校推荐等形式产生初步名单;企业根据初步名单进行遴选,组建海正班。双方共同设立辅导员,共同进行管理,并由海正每年拿出一定的经费设立“寒窗奖”,鼓励海正班的优秀学生。
调整教学计划、共同培养。在学校原有教学计划的基础上,对海正班教学计划进行适当修订,增减相应课程以符合海正生产的需要。第二学年理论教学为主,实践教学为辅,由学校老师来担当,主要在校内完成,海正定期选派专家、技术人员到学校对海正班学生进行进行专题报告和专题讲座,传输海正企业理念和企业文化、企业的发展战略规划、新产品新工艺的最新动态等。第三学年的实践教学包括实训、顶岗实习、毕业论文设计等科目的指导由企业选派专业技术人员完成,主要在海正药业完成,学校派专业教师和辅导员参与管理。
目前海正班已举办三届。第一届80名学生有67名在海正就业,第二届80名学生有77名在海正就业,第三届70名学生正在海正进行实践教学。与海虹模式的不同,海正模式是学校已有的较成熟的药物制剂技术专业和化学制药技术专业基础上举办的,并根据海正的要求适当调整教学计划,培养的人才更加符合企业需求。
(三)“准员工培养”模式——与浙江医药股份有限公司新昌制药厂合作案例。
浙江医药股份有限公司新昌制药厂是“全国医药大型综合性化学制药企业”、“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企业综合经济指标列全国医药行业二十强,是集科研、生产、销售为一体的高新技术企业。已通过了中国CCEMS、英国UKAS的ISO14001认证(国际环境管理体系)。系中国维生素类和抗生素类药物的重要生产基地。
新昌制药厂每年在学校招聘30多名学生,考虑到每个专业学生人数不足于单独开设班级,在多年的校企合作过程中,双方不断探索,形成了“准员工培养”教学模式,并于2006年双方签订了《“准员工”式人才培养方案》。
双向选择、组成新昌班。学生在校内完成两年的理论学习,大二的第二学期,经过学生自愿报名、学校推荐、企业面试的基础上,通过学生与企业双向选择,确定在第三学年进入企业进行“准员工”式人才培养的学生名单。
共同管理、共同培养。第三学年,学生按教学计划要求在企业完成实训、教学实习、生产实习及毕业论文等科目。其中,第五学期,由学校提供相关的教学计划和考核标准,由企业负责指导、考核并确定成绩,学生在十二月中旬前完成实训、教学实习。第六学期,学校提供参考性生产实习计划,由企业根据岗位的实际需要制定培养方案,学生由企业实施定岗培养,进行生产顶岗实习,并在企业技术人员的指导下完成毕业论文(设计),毕业论文答辩工作由校企双方教师共同主持并确定成绩。
“准员工培养”模式主要在学生第三学年的实践教学阶段通过校企双方合作进行培养。企业对各专业需求相对较灵活,学生实践教学目的明确,有利于学生零距离上岗。在新昌班的基础上,学校还以“准员工培养”模式举办了“和黄班”、“华东班”等,为企业解决了实际问题,为学生拓宽了就业渠道,为学校办学开拓了思路,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四)集散型模式——与中小型企业合作案例。
根据不同企业的需要,开展多层次校企合作模式,一直是学校多年来努力的方向。针对中小型企业,每年各专业的学生需求达不到一定量,学校采取集散型教学模式,即学生在学校完成两年的理论教学和两个月的校内实训后,根据企业的需求,学校推荐相关专业的学生到企业进行为期两个月的教学实习,双方经过相互考察,在教学实习结束后,通过双向选择进入顶岗实习阶段。集散型模式不仅解决企业的用人需求,为学校的人才培养提供了实践教学的场所。
三、多种模式并存,实现学校的人才培养、企业的人才需求和学生的充分就业三方共赢
(一)实现优势互补,学校得以加强各项办学设施,提高教学质量。
近年来,通过多层次、多形式地校企合作,充分利用双方人力、物力等资源,学校在校内实训基地、校外实习基地、双师型队伍建设和教学效果的提高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2003年以来,我校共建立校外实习基地90家,基本能满足我校学生教学实习的需要;在企业专家的指导下,结合我校各专业教学的要求,建成了规模与功能达到一定水准的“真实生产性”与“现场教学性”相融合的学校实验实训中心,为实验实训教学的开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性平台。我校药物制剂实训车间通过了国家标准的GMP验收,在国内医药类高校中为少见;与宁波明贝中药业有限公司合作建立的“中药炮制实训中心”、与宁波四明大药房有限公司合作在校内开设的“实验药房”、与余姚泰富昌农庄有限公司合作建立的“药用植物实训基地”等校外实训基地;在与企业的合作过程中,通过走出去——教师下企业实践锻炼,请进来——请企业技术人员为学校指导教师等方式,进行教师“双师”素质的培养,使我校双师素质教师的比例由三年前的30%提升到50%左右;多种模式的并存,学生为实现就业和职业发展,在企业进行主动性的学习,而企业为实现人才补充和储备,对学生进行主动性的培养,主观能动的“学”与”教”结合,学生实践教学的指向性和有效性明显提高,有力地促进了教学效果的提高。
(二)变被动为主动,学生提升应职应岗能力,提高就业质量。
在长期合作过程中,校企双方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一方面,能够针对性地、循环递进地培养学生,学生的应职应岗能力得到加强,另一方面,由于实习教学、企业招聘、学生择业三者的紧密结合,以及大批实习基地以及实习单位的建立,使学生的就业不仅仅是被动地为企业所接受,学生与企业一样拥有充足的择业的时间与空间,较好地提升了学生的就业质量。在就业总体形势趋紧、毕业生逐年增加的情况下,企业向我校提出的招聘岗位数不减反增,并在2007届、2008届呈现“招聘岗位数”反超“毕业生数”的现象,毕业生的初次签约率逐年攀升,初次就业率保持高位小幅波动。
(注:初次签约率:为统计至毕业当年6月底的正式就业协议签订率。初次就业率:为统计至毕业当年8月底的正式就业率。)
(三)积极参与,企业实现人才储备,增强社会责任感。
多形式、多层次校企合作模式的构建,企业不仅能够选择满意的人才,更能个性化地培养合适的人才,企业参与人才培养具有了内在动力。正如浙江海正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公司董事长白桦认为的“学校是培养人才的,企业是生产产品的,培养人才是为了生产更好的产品,而好的产品当然是为了满足社会的需要”,“企业参与学校专业毕业实践环节的教学,事实上也是为社会大众的健康服务,是企业的最大赢利,是社会责任的最大化体现”。 浙江海川医药科技有限公司与我校合作开发了“医药电子商务软件”(教学版),并已通过了专家鉴定,总经理卢新仁谈到“与学校合作开发教学软件,我们看好能通过学校这个平台得到推广,实现技术成果转化成产品,相信能在扩大企业影响力的同时,也会得到利润回报”
坚持从学校的人才培养、企业的人才需求和学生的充分就业三个的角度出发,兼顾三方利益,拓宽办学思路,构建多层次多形式校企合作模式,形成了三赢的办学机制,为社会、为企业培养真正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需要,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人才。
参考文献:
[1]许建安.依托行业优势,创新校企合作模式,服务社会[C]宁波市高校产学研合作优秀案例选编,2007:75-81-5
[2]罗文华.依托行业优势,创新校企合作模式[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5):16-18
[基金项目]:本文为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宁波高等教育教学改革试验区和宁波市文化服务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基地建设项目《基于行业依托的人才培养模式多元化研究》(编号JD080714)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浙江医药高等专科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