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礼记·学记》中讲的“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就是说要把教育作为治理国家、造福人民的第一要务。中国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为中国制定的正确的教育方针是德育第一、智育第二。《论语》中记载了孔子的一段话:“弟子入则孝,出则弟(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是对“教学为本、德育为先”的教育方针的最经典阐述。唐人韩愈在《师说》中指出:“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重视教育,更重视德育,重视育人,古今中外,无一例外。现就教育问题,谈三点看法。
一、教育是对人心的关怀
时不时有报纸杂志报道,某某受过高等教育的年轻人,做出很傻的事情(如马加爵、付成励等),或者因为在感情上找不到出口,伤害自己或伤害别人,甚至是自己的亲生父母。这些现象会使人怀疑,现代年轻人是不是价值观出了问题?其实,年轻人本身是无辜的。
价值观的形成是一个过程,我们现在看到那些令人惊愕的行为,是一个“果”,而真正需要探究的,则是形成这个“果”的“因”。在应试教育体制中,社会、学校、家长看重的是学生的分数,升学科目得满分,皆大欢喜,在道德、人格、心理健康、为人处世、感情培养等部分,可以是零分。因此,产生这样的现象,惊愕吗?一点都不。
我们为什么只关心学生的考试成绩,而不关心他们的健康成长呢?
如果我们深入接触学习差的学生,也会发现,他们中的不少学生,并不是我们想像中的一无是处,除了没有花太多的时间准备考试,或者说花了不少时间准备考试只是达不到家长、老师所期望的目之外,他们却花了不少时间在了解人,碰触到人性问题,也有懂事、可取和可爱的一面。只是被我们忽视了。考试成绩好是“一白遮百丑”啊。可是,会考试的学生呢?往往才是真正问题所在。他们从小就埋在升学、考试里,忽略了其它。这样的人一旦犯罪,对于“罪”的本质,完全不了解,因为他根本没有机会接触。往往犯了大错,才后悔莫及。所以,我们要指责这样的事情或现象,首先要找到产生这样的事情或现象的“原因”,这个“原因”是什么呢,是教育的架构,这个架构教育出一批批这样非常奇怪的人。
我们评判一个学生,是坏学生,坏孩子,因为他的考试分数不好,可是他对人性可能已经有很丰富的理解;我们评判一个好学生,好孩子,是因为他的考试分数高,却不能代表他有能力处理好情感和伦理上产生的种种矛盾。分数和人格的发展绝对是两回事。法律系的高材生,他能熟背法律条文,了解各种法令,可是对于“什么是犯罪?”不一定理解。所以我们看到了政法大学的学生会因一点小事用刀砍杀老师;看到法律系的学生为购买手机,在电梯里抢夺女孩的皮包;看到重点大学的高材生因鸡毛蒜皮之事杀死同宿舍的同学。等等这样的新闻。
即便是从学校毕业了,走向社会,走向就业,如果心理不健康,还是要出问题。诸如“富士康14连跳”、“华为自杀门”之类事件,“啃老族”的出现,不足为奇。
这只是提醒我们,提醒教育部门,知识不等于智慧。知识是生成智慧的基础,将知识“活化”才能培养出富有智慧的头脑,若把知识当成一种客观存在的教育,则能以生成智慧。知识要真正为个人所理解、所灵活掌握并融入内心世界的知识,才能生成智慧。
我们这个社会一直在制造这样一批“好学生”,他们本身也洋洋得意,因为一路走来都是被捧得高高的“优秀生”,因为他们可以考到那么好的学校、读那么好的科系。他们从来就没有怀疑过自己有情商和心理问题。
我们要意识到,所谓的“明星学校”从来没有给你任何保障,知识分数越高的人,自己越要特别小心,因为你将来要面对的生活和工作难题,都不在这些分数里。
这几年来发生的优秀学生犯罪事件,正好说明了我们的教育应该拿出来做做检查。为什么反复出现类似问题?为什么在这样一个教育系统中,连知识分子可贵的“士”的精神都逐渐消失了?以前作为一个知识分子是“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有些事是知识分子不屑做的,为什么这种士的淡泊和担当精神在校园中逐渐消失了?教师尚且如此,学子又哪来这种精神?报载,全国高校独立学院工商管理专业案例教学创新研讨会,在中南财政大学召开。云南大学工商管理与旅游管理学院副教授尹晓冰应邀在大会上作报告,他认为,教师如果把一生全部精力都用在教学上,是“毁灭自己”。他还告诉记者,用在教学上的精力只能约占1/3。(2011年5月22日长江日报第4版)众所周知,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的工作是平凡而普通的,他们无法与官员、商人、企业家等比金钱财富,选择了这个职业京沪定型生要与平凡相伴与清贫相随。“淡泊名利,志存高远”,展示着一个优秀教师崇高的价值取向。作为一个教师,如果“用在教学上的精力约占1/3,”不能把全部精力用在教学上,而是用在“发家致富”上,那才是毁灭,是师道尊严和人生价值的真正毁灭。这是教育本质上的最大问题。
许多学生从来就没在镜子里整体看过自己。如果一个人从来没有好好地在镜子里看过自己,他对自己是非常陌生的,很容易形成盲目自信或自悲的心理问题,而这是一件多么危险的事。所以,优秀教师不仅能教给学生知识、技能,更要学会疏导学生心理问题,将心比心地关心学生,成为学生的朋友。调查表明,67%的学生希望师生关系是朋友关系。关心关怀学生是教师之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