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是解决人才供需矛盾,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重大问题。文章以明尼苏达工作适应论为理论依据,对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意愿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从毕业生个人、基层环境及毕业生-基层联动合力等角度进行符合性分析,提出调整就业预期,理性进行人境适配;改善基层条件,提供增强机制;人境符合,推动基层就业等建议。
[关键词]高校毕业生 基层就业 明尼苏达工作适应论 人-境符合
从上世纪末的高校扩招至今,我国高等教育已经完成向“大众教育”的转变,人才需求也从“数量需求”转为“质量需求”,在政府、舆论、高校等多层面的积极引导下,大学生就业观念趋于务实,但“天之骄子”的优越感根深蒂固,未就业先择业。也正因如此,目前出现了大量应、往届高校毕业生未就业而基层所需人才急缺的社会现象。自2005年《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意见》出台以来,高校毕业生(以下简称毕业生)到基层就业成为社会热点。文章以明尼苏达工作适应论为理论依据对毕业生与基层之间的人-境符合性进行分析和探讨。
一、明尼苏达工作适应论内涵
著名心理学家罗圭斯特与戴维斯在帕森斯的“特质-因素论”(1909年,《选择职业》)的基础上,于1964年提出就业适应观点并逐渐发展为强调人境符合的心理学理论,即明尼苏达工作适应论(以下简称“适应论”)。
1.强调人与工作环境的符合性
适应论强调人与工作环境的符合性,认为相对于职业来说,就业后的适应问题更值得注意,重视个人为了维持此一致性所做的努力和工作环境的激励保障机制即增强性,认为增强机制是组织吸引人才的重要基础。调查数据表明,毕业生对于能否适应环境、能否在基层获得个人更大的发展空间或提升生活品质持有不确定态度,这直接影响他们是否决定从事基层工作。从人境适配的角度看,这正是一个如何调整个人需求、改善基层就业条件从而实现“留住人”的问题。
2.符合与否是互动过程的产物
适应论认为:个人与工作之间存在互动的关系,符合与否是互动过程的产物,个人的需求会变,工作的要求也会随时间或经济形势而调整。毕业生在基层就业的过程也是一个双方互动的过程,既需要个人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适应工作环境;又需要基层进一步改善工作条件,为个人的发展提供保障,为提高个人满意度创造条件,从而产生双方良性互动,实现人境符合。
二、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现状分析
为调查了解关于毕业生基层就业的最新情况,我们面向高校毕业生发放了700份调查问卷,重点调查内容为基层就业认知、预期及政策保障。调查结果显示,影响毕业生基层就业决策的因素复杂多样,但同时他们对基层福利待遇、社会保障、升迁机制、发展空间等方面的要求趋同。
1.基层就业促进政策是吸引毕业生就业的主导因素
在关于选择去基层就业的原因调查(多选)中,选择“压力较小大城市工作难找”5.55%、“为报考研究生做准备”34.62%、“响应国家号召服务社会”40.84%、“积累基层经验为考公务员做铺垫”55.46%、“部分地区福利较好”37.48%、“自己的爱好”23.03%、“为自己家乡做贡献”31.60%。调查结果表明,毕业生对基层就业政策有较高的了解度,并能根据政策的导向性顺势而为,多数毕业生选择基层就业是为了考研、考公务员争取条件,未作长期工作打算。其中,也暴露出明显的“求稳”和功利倾向,如选择“D”55.46%居最多,选择“E”和“B”分别为37.48%和34.62%,而选择“C”虽有40.84%,但“G”只有31.60%。
2.基层条件欠缺是毕业生未选择基层就业的首要因素
在关于放弃去基层就业的原因调查(多选)中,选择“经济发展缓慢,条件差,发展空间小”64.20%、“心理难以适应,感觉没面子”26.39%、“不感兴趣,薪资待遇低”45.21%、“离家远,家人反对”49.24%、“缺乏经验,不了解基层环境”42.86%、“政策保障不够,再就业难”41.51%。可以看出,影响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的最主要因素是当地的经济条件以及由此所带来的发展机会,同时,有49.24%的毕业生认为在面临是否去基层就业选择时家庭发挥了关键的作用,工资待遇、政策保障力度及对基层就业后的发展前景担忧都是毕业生同时考虑的因素。
三、构建人-境符合机制,推进毕业生基层就业
引导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并稳定人员流动,需要毕业生个人和基层各自发挥能动性,形成合力,从而实现人境符合一致,推动基层就业工程顺利实施。
1.调整就业预期,理性进行人境适配
调查数据显示,有45.21%和33.28%的毕业生分别将“东沿海大中城市”和“中西部大城市”作为就业的首选区域,这与基层就业间产生了一定矛盾。解决毕业生就业需求与基层人才需求的矛盾,必须发挥毕业生的主观能动性,合理调整就业预期,根据自已的知识诸备、专业技能和职业发展目标来选择基层就业项目,这是将来能否适应基层就业环境的重要前提。对于到基层就业的应届毕业生而言,这是他们的第一份工作,也是正式融入社会的开始。毕业生要提前了解具体行业或岗位要求,如选择“村官”项目,需了解国家发展规划、农村经济政策并掌握具备应用文写作能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