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等学校院(系)文化建设是高等学校文化建设的核心。院(系)文化建设可以从人文文化和学术文化两个维度去建设,通过求美的人文文化和求真的学术文化相辅相成、相互促进,进而达到院系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院(系)文化建设 人文文化 学术文化
高等学校文化建设是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院(系)文化建设则是高校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重视高校的院(系)文化建设,是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构建和谐校园的必要要求;是高等教育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提升校园文化品位,增强高校竞争力的必然要求;是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的必然要求。
一、院(系)文化的内涵
文化是一个化育的过程,即以文化之。文化一旦形成,便会在相对稳定的静态中,并呈现出弥漫濡化的辐射性。可以在时代更替的人群中,长期复制自己,而成为涌动不息的生命,成为绵延不绝的血脉。
广义上来说,院(系)文化是指一个学院所创造的具有自身特点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集中体现了院(系)的建设方针、建设理念、建设风格、建设品位、专业特色及独特的人文精神。它是院系的基础和无形资产。
狭义来论,院(系)文化是指一个院系具有的管理特色、价值观念、人际关系、传统习俗、行为规范、精神风貌以及与其相适应的一系列数学、科研和文体活动。主要表现在:融合科技文化和人文精神,形成良好的师德风尚,尊重学术自由与平等,鼓励创新求异和探索精神,提倡学科交叉融合、支撑协作;全面展现协作、奉献、求实、创新的文化氛围,以增强院系的凝聚力。院(系)文化建设主要体现在人文文化建设和学术文化建设两个维度。
二、院(系)人文文化的建设是院(系)发展的基础
人文是指人的文采,齐梁时代的刘勰认为,人之“文采”指人所具有的区别于动物的五种人性。即所谓仁、义、礼、智、信。仁,就是仁德、仁慈、仁爱;义,就是道义、规矩;礼,就是礼节、礼貌;信,就是诚信、信用;智,就是智慧、才能。文化是人被教化的过程中慢慢习惯和慢慢形成的,以能力、知识及习惯的形态出现。经由教化使之转化成人们的文化,也即转化为人们的习惯。人文文化是关于精神世界的,它所追求的目标主要是满足人的精神世界的需要,满足个人需要与社会需要的终极关怀,是求善,即德行的完美,人格的升华,简而言之就是“应该是什么”。
人文文化在校园文化中处于核心地位,一切文化建设都以院(系)精神的凝聚作为核心。办学理念与共同价值观是人文文化的具体化,通过“院(系)风”、“师(教)风”与“学风”铸成特色,形成品牌。具体体现在五个方面:
(一)院(系)史、院(系)庆、院(系)训
通过凝练院(系)训、编纂院(系)史、建立院(系)友名人录、组织院庆活动等方式建立师生的归属感和集体荣誉感,不断浓厚“院荣我荣”、“院兴我兴”的氛围,营造具有浓郁人文关怀的学院精神。
(二)师德、师风
师德师风是院(系)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传承院(系)风,塑造学风的桥梁与纽带。通过树立典型、开展“三育人”、“我最喜爱的老师”评比、“高校辅导员职业技能大赛”等争先创优品牌活动,在教职工群体中逐渐形成“学高为师,德高为范”的良好育人氛围。
(三)师生人文素养
培养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与可靠接班人使命重大,院(系)作为其培育者和引航人,对于学生精神家园与人文家园的构建工作不容小觑。在驻守报纸、广播、杂志等传统宣传阵地的同时,有效运用“飞信”、“微博”、“人人网”、“QQ群”等新生传播手段,举办人文素质以及通识教育讲座,推出更多艺术、民俗等活动,积累人文资源,并通过民主制度建设保证院(系)文化的构建和发展,以促进人文氛围的营造与学生人文素养的养成。
(四)校园人文环境
人文环境是指打上文化烙印、渗透人文气息的生活环境。人是环境之中的人,人文环境无形中影响着师生的言行乃至心态。在高校校园中,人文环境表现为三个方面:物质设施,如图书馆、标语、雕塑;制度设施,即一个学院(系)文化管理的各种规范制度;行为方式,即师生为人、治学、处世的习惯和方法。
(五)校园文化活动
校园文化活动是将静态的人文文化通过喜闻乐见的形式使之具有鲜活性与互动性,是人文文化最活跃的表现形式,是师生传承人文文化最重要的载体。艺术节、素质拓展、民俗展等活动都是浓厚校园人文氛围,积淀师生人文素养的经典之策。
三、院(系)学术文化的建设是院(系)发展的动力
研究、模仿加之创新称之为学;方法经过实践得以致用方才为术。学术文化是在对某一学科文化或专业知识做系统、深入研究基础上得出的科学结论或理论性概括。学术文化是专业和艺术上的创新意识与创造精神;是一个学院体现如何治学的各种规章制度;是一种求实求真的文化;是人们活动中一种积极的,富有成果性的意识形式。
学术文化在校园文化的整体结构中具有中心地位,是大学精神与大学职能的重要体现。院(系)的学术文化水平通过师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来体现的。创新意识是指创造性活动中积极开放的认知状态,包括批判精神、冒险精神、使命感、坚毅的态度等等,是人们进行创造活动的出发点和内在活力,是创造性思维的前提。人们要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需要创新意识,在建设客观世界的过程中,人们增添了聪明才智,又得使创新意识得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