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为了适应21世纪人才的发展要求,我省继其他省份之后,于2009年实施了高中课程新课改。它意味着教学内容、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的巨变。信息技术作为高中必修科目,怎样才能上好?这就要求该科目教育者必须努力钻研信息技术新教材和课程标准,明确教学目标及任务,认真调查分析,了解学生现有水平,利用灵活的教育方式进行教学。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 信息技术 农村高中学生 教学策略
21世纪是信息交流、融汇、分享的时代。以计算机技术、微电子技术和通信技术为特征的现代信息技术,已在社会各个领域中得到广泛应用,正在改变着人们的生产与生活方式、工作与学习方式。当前,信息技术课已被列为高中必修课程。如何根据学科特点和农村中学学生的实际情况上好新课改下的信息技术课呢?下面就谈谈我的个人体会:
一、努力专研高中信息技术新教材和课程标准,明确教学目标及任务
首先让我们回顾一下高中新课改的背景。当前,许多国家已经达成共识:未来社会要求现代人综合素质必须全面提高,在价值观和学习观、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知识和能力、体魄和心理等方面的素质应达到新的水平。具体到信息技术学科,新课程标准指出,高中阶段的信息技术教学是要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营造良好的信息环境,打造终身学习的平台,强调问题解决方法,倡导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创新实践,注重交流与合作,共同构建健康的信息文化。
对比新旧教材,我们发现新课程的设置和教学内容与以前相比都发生了很大变化。主要有两点:一是新旧信息技术课程设置的基点不同。以前由于硬件条件的限制及各学校对信息技术课程的重视程度不一,在初中阶段没有开设信息技术课程,这就导致了很大一部分学生,特别是从农村学校来的学生没有接受过较好的或系统的信息技术教学,上了高中,连最起码的开、关机常识都不懂,因此,旧教材的教学内容就是以“零起点”为基点的。“零起点”保证了信息技术学科基础差的学生能通过教学逐步提高操作能力,但却导致了小学、初中、高中学习同一或相似教学内容的尴尬局面。而新课程的设置不再有“零起点”的限制,认为初中生通过学习,已经具备了较好的信息技术基础,高中课程是在此基础上设置的,所有的努力都会通过高中阶段的学习获得提高。二是教学内容的不同。从以前的教材和教学大纲可以看出,信息技术教学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学习了解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并掌握计算机的一般操作技能。所以初中、高中的教学内容基本上都有信息技术的理论知识、Windows操作系统、Word、Excel等,强调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而新课程的设置则是在高中阶段统一学习必修模块,且至少选修一门选修模块。要求学生通过必修模块对初中所学知识进行整合、升华,从而更全面、系统地了解信息技术在生活和学习中的应用,健康地利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并在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团结合作的能力,促进学生个性发展,使之深入地了解和学习他们感兴趣的某一领域。
二、对高一新生进行认真的调查分析,了解学生的现有信息技术水平
新课程不再立足于高一新生的“零起点”,而是认为他们在初中已经获得了较为系统的学习,有了一定的基础。从发展的观点看,这也是大势所趋,未来的高一新生应该都能有较好的信息技术基础。但目前,至少是我县2011年9月入学的高一新生都还不能达到这个层次。因此,在教学前我们要认真调查、分析,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并制定相应的策略,增加初中教学内容,以帮助学生夯实基础。
在高一信息技术第一节课,我制作了一个调查表,对学生的已有信息技术水平进行调查。其设计如下:
以下是我据此面对高一年级450位新生具体调查数据:
100%的学生表示喜欢上电脑课;100%的学生表示初中没有开设信息技术课;3%的学生家中有电脑;10%的学生经常玩在线游戏;5%的学生拥有自己的电子邮箱;5%的学生表示基本会用Word;没有学生会使用PowerPoint、FrontPage、Excel。
通过对上述调查数据分析,我们可以大概了解目前高一新生的实际情况。全部学生在初中没有接受过系统的信息技术教学;绝大部分学生不懂怎样开、关机;对Word、PowerPoint等软件几乎不能使用;10%的学生喜欢网上聊天和玩游戏,去没有学生懂得网页制作和动画制作。所以,在教学时要根据这些情况适当调整教学内容,以便所有学生都能跟得上正常的教学进度。
三、采用灵活的教学方式,适应新课程的教学需要
通过对新课程标准和高一新生的调查分析,我认为高一信息技术的教学应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进行,以提高学生信息素养为中心,逐步提高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自主学习及团结协作的能力。要达到这个目的,我认为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教学形式。
(一)分层教学
通过对学生的调查分析,我们知道,如果完全按新教材统一授课,必然使大部分学生跟不上教学进度。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最好的办法是分层教学。将学生分为A、B两类,A 类学生懂得一点计算机的基本操作,而B类学生则是对计算机一无所知。对这两类学生,我们要区别对待,因材施教。
A类是极少数学生,高一信息技术课的教学主要是按照教材组织教学,让他们通过学习对已有的信息技术知识进行整合升华,提高信息素养,培养他们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是我们高一必修课的主要教学任务。
B类学生是高一新生中人数最多、基础最差的弱势群体。由于他们对计算机一无所知,没有学习高一新课程的基础,所以在高一必修课的前半个阶段,我们要更多的关心这些学生,从最基础的开、关机以及怎样输入字符等讲解。在布置练习和任务时,要和A类学生有所区别,让他们通过学习也能完成学习任务。
(二)(分组)自主探究式教学
新课程强调,高中阶段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在教学中要体现以学生为主,要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主动探究,或分组探究、讨论,自己发现问题,自己找出解决办法。
对于高一必修课《信息技术基础》来说,教学目的是通过教学,让学生对已学的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进行整合、升华,逐步提高信息素养,培养利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各章节的教学中,所涉及的软件基本上是学生不熟悉的软件,如信息的获取中要用到的浏览器,信息加工中的Word、Excl等,我们在教授有关这些软件的教学内容时,要找到合适的切入点,设计的教学内容要符合实际需要,逐步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习惯和能力,让他们灵活应用学过的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
(三)学习结果的反馈作用
让学生及时了解自己学习的结果会产生相当大的激励作用,因为知道自己的进步以及在实践中应用知识的成效等,可以进一步激起学生学习的愿望;同时通过反馈作用,又可使之及时发现自己的缺点错误,并及时改正,获得进步。
[参考文献]
[1]《信息技术教育评价:理念与实施》苗逢春.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9 P102-156
[2]《高中信息技术》黑龙江信息技术教材编写组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2002.7.P51-68
[3]《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信息技术(必修)信息技术基础》中国地图出版社.祝智庭.2004.6.P1-86
[4]《信息技术学科教师高级研》祝智庭.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1 P205-300
(作者单位:云南省昭通市镇雄县泼机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