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发展航运金融的优、劣势及对策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1-02-23
/ 3
一、航运金融的概念及发展现状
(一)航运金融的概述。
航运金融是指航运企业运作过程中发生的融资、保险、货币保管、兑换、结算、融通等经济活动而产生的一系列与此相关业务的总称。
航运金融的业务主要包括:海上保险、船舶融资、资金结算、航运价格衍生产品等;从事航运金融的主体主要有航运企业、港口、造船厂、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商品及衍生业务的经销商、金融租赁公司等机构。
航运金融的出现是由航运业本身特点所决定的。航运业是资金密集型产业,投资额大,回收周期长,风险系数高,航运企业很难依靠自身力量进行投资,需要借助一定的外部力量为其提供庞大的资金支持。航运金融的出现可以解决航运企业资金不足和风险等问题。航运金融中的融资业务能为航运业提供巨大的资金支持;海上保险能使航运企业合理地规避海上运输的巨大风险。航运金融是联结“金融中心”和“航运中心”的有效纽带,是上海率先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突破口。
(二) 上海航运金融服务业发展现状。
上海港地理位置优越,航运市场发达,经济腹地广阔,集疏运渠道畅通。近几年上海港的货物吞吐量和集装箱吞吐量都居世界前列。航运企业、货代企业、证券公司、保险公司、商品及衍生业务的经销商、金融租赁公司等机构大量聚积到上海。这些都为上海发展航运金融服务业提供优越的条件。目前上海航运金融服务业的发展不尽如人意。上海的航运服务业主要集中在码头、仓储、货运、报关等产业链的低端;而新加坡、伦敦、纽约等国际航运中心的航运服务业主要集中在货物中转运输、船舶租赁、航运金融和海事专业服务等产业链的高端。由此可见,上海的航运服务功能与其他航运中心相比差距明显,因此发展上海航运金融业对提升上海港的综合实力及稳定性发挥着相当大的作用。
二、上海发展航运金融业的优势和机遇
(一) 国际优势和机遇。
1.上海航运要素充足和航运产业优势明显,为航运金融发展提供需求要素
近几年,上海港的货物吞吐量与集装箱吞吐量都名列世界前茅。上海的造船业发展迅速。其中,外高桥造船有限公司凭借其在造船行业的实力成功跻身了世界造船业前三强。上海同时拥有雄厚的海洋产业,2009年上海有国际货运代理企业近4800家;上海船舶企业及公司1018家。据统计,全球最大的前20家班轮公司都在上海设立分支机构和办事处,劳氏船级社也在上海设立代表处。这些都为航运金融的发展提供了需求基础。
2.世界航运中心转移,给上海航运金融发展提供国际机遇
2009年世界十大集装箱港排名中,亚洲占据9个,而中国占据6个,传统欧美著名港口仅有鹿特丹港仍排名第十位。虽然目前国际航运的相关服务业务( 如船舶注册、融资、管理、买卖、保险、仲裁等)中心仍然在欧洲。但国际航运业务的重心正在不断地由欧洲转至亚洲,亚洲正需要一个能为船东及船舶管理者提供包括金融服务在内的一站式服务的航运中心。上海正凭借其世界第一大货运港口、世界最大的港口机械制造基地、世界第二大集装箱港口的优势承接国际航运服务业的转移而蓄势待发。
(二)国内优势和机遇。
1.上海金融业日益壮大,为航运金融发展供给要素
据2010年《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至年末,全市有各类金融单位910家。其中,银行业140家,证券业138家,保险业320家。至年末,在沪经营性外资金融单位数达到173家。其中,年内新增3家。全年实现金融业增加值1931.73亿元,比上年增长4.9%。全年新增各类金融单位116家。其中,银行业7家,保险业13家,证券业40家。总之,上海金融业的发展为上海航运金融发展提供了供给要素基础。此外,2007 年成立上海金融仲裁院,标志着上海已引入国际通行的解决争端机制,使航运金融发展具有了制度保障。
2.国内金融机构不断探索给上海航运金融业发展累积经验
中资银行对发展航运金融的重视程度高于以往任何一个时期。如交通银行率先提出突出航运金融服务特色,并组建了航运金融部;中国银行上海市分行成立了国际航运金融服务中心;工商银行上海市分行正积极筹划建立专业航运金融平台,将在沪成立专业的航运金融服务队伍,联合总行航运金融产品设计及工银租赁等部门,在上海成立专业化分支服务机构。可见,国内外金融机构的稳步探索航运金融业务都为上海发展航运金融累积其丰富经验。
3.中国沿海、沿江区域发展战略,为上海航运金融服务提供国内外部机遇 
近年,国务院陆续通过了一系列沿海区域发展战略,包括《关于推进上海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意见》、《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规划》、《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等,其实施将带动相关港口、临港工业、航运业和金融业等迅速发展,为上海航运金融发展提供国内外部机遇。沿海、沿江区域经济的发展,必将增加对航运服务的需求,推动航运业的发展,从而进一步扩大航运金融业的发展空间和潜力。

三、上海发展航运金融业的劣势和威胁
(一)金融服务机构发展滞后导致航运金融供给和需求不足。
供给不足体现为:上海船舶保险业的发展不成熟,经营船舶保险的中介机构少,国际化网络较少,从而导致其在风险管控上的能力不高,无法及时提供理赔;上海缺少再保险机构、中介服务机构发展滞后。航运金融发展所需要的保险经纪、保险公估、法律、会计、船舶检验等各类中介机构发展不够,无法提供专业化服务;上海金融机构对具有发展前景、信用良好的造船企业、航运企业等信贷支持仍不够,从而造成船舶融资等问题。
需求不足体现为:据统计,全球每年与航运相关的金融交易规模达几千亿美元,其中船舶贷款规模约3000亿美元、船舶租赁交易规模约700亿美元、航运股权和债券融资规模约150亿美元、航运运费衍生品市场规模约1500亿美元、海上保险市场规模约250亿美元。2009年上海在全球航运金融市场的份额不足 1%,差距显而易见。
航运金融业是一个综合性产业,每项业务都不是单一机构所能完成的,要涉及很多的服务机构。如船舶融资中的融资租赁业务,涉及到船舶检验、船价评估、海事登记、法律、会计、审计等各个环节。目前,上海仍处于航运体系的下游位置,其主要业务停留在码头、仓储、货运、报关、物资供应等港口服务业。相关服务机构发展滞后,在一定程度上制约航运金融的发展。
(二)航运金融方面的政策法规缺乏竞争力。
目前我国的法律法规没有对融资租赁企业以租赁方式取得设备给予优惠,而且国家财政对租赁业的支持力度也比较小。在我国现行的外汇管理体制下,企业的国际结算较为不便。目前有逾20家大型国际航运公司在上海设立分支机构,而其资金结算等业务却全部安排在境外。大型航运企业一般选择资金进出自由、金融市场发达、金融税收优惠的地区作为结算中心,例如伦敦、香港等。除了以上内部因素外,上海发展航运金融服务业还面临激烈的外部竞争。由于上海金融机构的服务水平与国外相比差距很大,很多企业倾向于选择国外的知名机构,业务外移趋势明显。一些国际金融航运中心利用其技术、资金、管理等方面的优势,不断争夺我国的航运金融资源。这也是上海航运金融机构将要长期面临的挑战。
(三)缺乏航运金融相关综合人才。
航运金融方面人才匮乏,导致上海航运金融发展缺乏人力资本保障,航运金融是一个涉及航运、金融、法律等多方面的产业,对从业人员的要求较高。具体要求包括:扎实的经济金融理论功底、金融创新品质、复合型的知识结构(英语、计算机信息技术、国际贸易在内的相关知识。)、熟悉航运业务及其市场。但目前我国航运金融从业人员的素质参差不齐,如上海地区对航运金融方面的人才培养还处于起步阶段,从事航运金融机构的管理人员中既懂保险,又懂外语、贸易、航运、海商海事、国际法律公约和惯例的复合型人才极其匮乏,不能适应航运金融业务发展需要。
(四)金融危机的持续影响。
08年金融危机后,根据IMF的统计,2009年全球 GDP下降0.8%,是60年来的首次负增长;国际贸易下降12.3%,是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最为严重的衰退;作为贸易派生产业的航运业也受到非常巨大的冲击,海运贸易量出现了1990年以来的首次负增长,三大货种运量全线下滑,集装箱、油轮、散货运输的需求分别下降了9.5%、2.8%、2.6%,航运企业面临多年来最为严重的挑战。未来一段时间内,国际经贸、航运市场将呈现以下趋势和特点:国际经济缓慢复苏,新兴经济体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增速差距继续拉大;国际贸易增长模式将变化,贸易保护主义趋势将加强,区域贸易将更具优势;航运各细分市场的结构出现变化;船队供过于求的压力将在较长一段时间内持续存在;航运业面临越来越多来自环保方面的压力。
四、对策建议
(一)继续保持优势,在世界航运中心转移的大背景下,抓住机遇绝不松懈,在满足市场需求的条件下大力发展船舶等实体行业,迎接航运业的复苏。与亚洲其他几个国际港口加强合作,实现互利共赢局面。在风险管控的条件下持续发展上海金融业。
(二)加快上海金融服务业发展,为航运金融建设打好扎实基础。国外航运金融业发展经验显示,只有发展高质高效的服务产业,才能满足航运金融业务对服务业的需求。但上海港服务业重心仍停留在如码头,仓储,货运等下游产业。因此,上海应在港口服务业发展成熟的基础上,拓展中上游服务业,如进一步推进航运服务业聚集区的建设,提供船舶注册与买卖、航运交易、海事保险、融资等服务,构成一个互补互动的服务平台,培育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骨干金融机构和航运企业,以吸引国际著名银行的分支机构和国际结算中心落户。
(三)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在我国,航运金融服务业的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政府应该加大扶持力度。上海市政府应把握时机争取优惠政策,如对银行船舶贷款营业税予以适当减免,发展船舶产业投资基金,支持上海金融租赁公司开展业务,加快吸引和培育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骨干金融企业和航运企业等。此外还可通过加大银行出口信贷、降低融资租赁机构进入门槛、优化船舶抵押登记程序、降低航运企业税收等手段增强上海在航运金融领域的吸引力,鼓励符合条件的航运企业通过股票上市、企业债券、项目融资、资产重组、股权置换等方式进入资本市场,探索适应航运金融服务发展的外汇政策,尤其是集团集中外汇收付政策。

(四)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调整人才培养目标。航运金融人才的培养目标应该坚持适应市场化、国际化和“两个中心”建设对航运金融人才的需要,在强调基础理论的同时更要注重实际工作技能、创新能力的培养。这样才能培养出具有全球视角和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航运金融人才。
(五)在“低碳经济”中寻找制高点,在金融危机之后,各国都意识到要把“低碳”技术作为新的竞争优势。国际海事组织制定新的公约强调节能环保的新型造船技术的重要性,并确定船舶温室气体排放限制。因此,上海港在发展航运金融业的同时更应该响应中央的“可持续发展”政策,对航运活动进行绿化处理。
[参考文献]
[1]连平,肖建军.抓住时代契机积极推动创新大力发展航运金融[J].金融观察,2010(1):50-54.
[2]袁象.大力发展航运金融衍生品,加快建设上海国际航运中心[J].交通企业管理,2009(11):44-45.
[3]王学锋,李理,朱墨.发挥上海国际航运中心航运保险服务功能[J].水运管理,2009,31(3):7-9.
[4]姚瑜琳.上海发展航运金融业的制约因素及对策研究[J].港口与航运,2009 (1):47-49.
[5]黄发义,王明志.上海航运金融现状及问题探析[J].港口研究,2008(6):18-20.
[6]刘思伯,乔彦立.航运企业人力资源评价指标体系构建[J].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5)
[7]上海市统计局 国家统计局上海调查总队.2010年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1-03-03
[8]沈骏.充分发挥长江黄金水道优势,加快上海国际行业中心建设[E B/OL].交通运输部长江航务管理局,2009-11-24.
(作者单位:上海海事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 国际贸易学研究生 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