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批判人类中心主义的三个维度(2)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09-08-07
/ 2
人类中心主义认为,价值选择的尺度只能是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而不是外在自然的“利益”,外在自然的“利益”只是一个工具性的价值而不是终极性的价值。确实,终极性的价值只能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利益,从这个角度来说,人类中心主义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作为工具性价值的外在自然的“利益”与作为终极性的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利益并不是可以割裂开来的独立自存的甚至是对立的利益,它们彼此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且具有内在的一致性。自然的“利益”受到损害,人类社会的利益也必将受到损害。人类中心主义虽然坚持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利益这一终极性价值,但是,由于在价值选择上忽略甚至无视自然的“利益”这一物的尺度,没有从根本上把握好人的尺度与物的尺度的辩证关系,最终不可能实现甚至威胁着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利益。因此,人类中心主义从根本上来说是不符合马克思实践观价值选择尺度要求的。
  
三、主体性的维度
  
马克思通过对旧唯物主义的批判,提出了自己的主体性思想。在他看来,“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做感性的人的活动,当做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所以,结果竟是这样,和唯物主义相反,唯心主义却发展了能动的方面,但只是抽象地发展了,因为唯物主义当然不知道真正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的。”[3]54人与自然世界的关系既是一个创造与被创造的对象化的生成过程,也是一个主客之间的认识和评价的知识化和价值化的过程。这个过程的实质是“主体是人,客体是自然”[6]。人与自然世界的对象性关系实质是一种“为我”的关系,同人类的利益密切相关,“凡是有某种关系存在的地方,这种关系都是为我而存在的;动物不对什么东西发生‘关系’,而且根本没有‘关系’;对于动物来说,它对他物的关系不是作为关系而存在的。”[3]81“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7]。主体的实践活动“不仅使自然发生形式变化,同时他还在自然物中实现自己的目的”。[8]
马克思强调“人始终是主体”[2]130,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但是,这里的个人不是人们从口头说的、思考出来的、设想出来的、想象出来的人,而是有血有肉的人,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他们不是处在某种幻想的离群索居和固定不变状态中的人,而是处在现实的、可以通过经验观察到的、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的发展过程中的人。
关于主体性的内涵,马克思有过多种表述,概括起来主要指人作为活动主体在对客体的作用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动性、自主性和自为性。
人作为活动主体的能动性包含三个方面的基本含义:第一是主体对于主客体关系的自觉性;第二是主体的选择性;第三是主体的创造性。马克思指出,人的“生命活动是有意识的”、“人的类特性恰恰就是自由的自觉的活动”[2]36。这从根本上决定了人能够自觉地掌握事物运行的规律,自觉把握主客体关系,根据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要求进行选择活动,发挥主体的创造性。
在马克思看来,真正的主体必然是具有自主性的主体,这种主体既有能力又有权利“作为支配一切自然力的那种活动出现在生产过程中”[9]。主体的自主性侧重于主体权利,表现为主体对活动诸因素的占有和支配。也就是说,主体拥有能够自主根据自己的利益和需要,通过一定的手段和方式,达到占有和支配活动诸因素的权利。
主体的自为性是相对于自在性而言。对于主体的自为性,马克思深刻指出:“人不仅仅是自然存在物,而且是人的自然存在物,也就是说,是为自身而存在着的存在物”,同时,人也“是一个有激情的存在物。激情、热情是人强烈追求自己的对象的本质力量”[2]169。
明确了主体性的内涵之后,马克思结合当时资本主义社会的现实状况,对主体性进行了反思。一方面,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开创了世界市场,极大地推动了国际分工与国际交换的发展,促使历史向世界史的转变。“资本主义社会创造了交通工具和现代化的世界市场,控制了商业,把所有资本变成工业资本,流通加速……它首次开创了世界历史。”[4]41-42资本主义社会大工业使每个文明国家以及这些国家中的每一个人的需要的满足都依赖于整个世界,凡是它渗入的地方,它就破坏了手工业和工业的一切旧阶段,从而使未开化和半开化的国家从属于文明的国家,使农民的民族从属于资产阶级的民族,使东方从属于西方。但是,这种“世界历史性存在”的形式并非意味着人的真正解放。因为单独的个人活动随着他们的活动扩大为世界历史的活动,愈来愈受到夸大的异己力量的支配。对象化活动概念本身演变为异化劳动。因此,在马克思看来,从人与自然的对象性关系看,人的主体性不仅仅表现在人的能动性问题,而且还表现在人受自然制约从而体现为人的特性的问题。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指出,“作为自然存在物,而且是有生命的自然存在物,人一方面赋有自然力、生命力,是能动的自然存在物;这些力量是作为禀赋和能力、作为情欲在他身上存在的;另一方面,作为自然的、有形的、感性的、对象性的存在物,人和动植物一样,是受动的、受制约的和受限制的存在物”。人是在自然基础上进行实践活动创造价值,人并没有创造物质本身,甚至人创造物质的能力,也只是在物质本身预先存在的条件下才能进行的。“没有感性的外部世界,工人就什么也不能创造”,“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自由的实现离不开主体性的发挥,但是,正如恩格斯所说,“自由不在于幻想中摆脱自然规律而独立,而在于认识这些规律,从而能够有计划地使自然规律为一定的目的服务……自由是在于根据对自然界的必然性的认识来支配我们自己和外部自然界。”[4]153-154

人类中心主义大力弘扬人的主体性,鼓励人类运用自己的智慧研究、开发和利用自然以造福人类自身,这是一项有利于改变人类社会处于落后地位,促进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伟业。但是,它没有看到作为主体性内涵的能动性、自主性和自为性背后隐藏着受动性、适应性、合规律性。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必须明确人与自然和谐的现实基础,正确认识人在实践中的改造和适应、能动性和受动性、合目的性和合规律性的统一关系。“改造”和“能动性”内含有“适应”和“受动性”,“适应”和“受动性”是“改造”和“能动性”的前提和条件,“改造”和“能动性”是“适应”和“受动性”的目的。人类中心主义由于忽视了马克思主体性思想背后所蕴涵着改造和适应、能动性和受动性、合目的性和合规律性的统一关系;过于强化人类社会对外在自然的改造,片面理解能动性,过于强化人类自身的利益(这种利益往往表现为当下的短期的局部利益);忽视了人类改造自然的前提条件:对自然的适应性、受动性与和规律性。其必然带来一系列不良后果:首先,人由自然的一部分(尽管是能动的)转变成凌驾于自然之上的将军,自然则由人类的朋友转变为人类的奴仆,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关系首先被打破;其次,人类成了万能的代名词,成了能够主导一切,解决一切问题的代言人,人类变得狂妄起来。
综上所述,虽然马克思处在资本主义尚未完全充分发展,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还可以忍受的时代,但他已着手从自然观、实践观和主体性思想三个维度批判人类中心主义。人类中心主义抽象理解了人化自然的概念,歪曲了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忽视了在人的实践活动中(这种活动作为一种价值选择活动)把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作为价值选择的终极性尺度和物的“利益”作为价值选择的工具性尺度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忽视了人在实践中的改造和适应、能动性和受动性、合目的性和合规律性的统一关系。深刻揭示马克思批判人类中心主义的三个维度,有助于深刻理解人类中心主义产生的根源,坚信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信心。
  
[参考文献]
  [1]黑格尔.自然哲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19-20.
[2]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82.
[5]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405.
[6]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
[7]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82.
[8]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4:202.
[9]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