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糊语言在政治外交场合的应用(2)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09-08-10
/ 2
3.2.2使用否定句式
使用否定句式会使句子有几种解释的可能(kempson:119),带来意想不到的暗含之意。比如我们常听美国在很多场合下说他们: “do not support the independence of Taiwan”(不支持台湾的独立)。“不支持” 并不意味着他们“反对”。
外交语言讲究委婉,有时候使用否定句式也可以使语言不是那么直接。当美国通过台湾关系法(Taiwan Relations Act)时,中方表示 “are not happy with it”, 其实表示的是愤怒或是反对。用 “not happy with”只是缓和了语气而已。 这也就是为什么外交人员选择使用 “not right”而不是 “wrong”; “may not like”而不是 “hate”; “would serve no good purpose” 而不是“serve bad purpose”等等。在外交交涉中,说对某事“不能无动于衷”或“不能置之不理”,是暗示如事态继续恶化,干预将是不可避免的;说“将不得不仔细地重新考虑本国的立场”,就包含友好关系即将转为对立甚至敌对状态的警告;说某外交官“进行不符其外交身份的活动”,是指控对方进行间谍活动。
3.2.3前提的取消
何自然(1999:72)说,如果我们在原来话语的基础上添加一些话语,或者附加某些前提,从而改变语境,则话语原来具有的隐含意义就可能消失。
美国9.11事件后,美国记者采访萨达姆.侯赛因:“do you agree or disagree, in principle, with the attacks of 11 September?”(你在原则上究竟同不同意9.11袭击), 萨达姆.侯赛因没有直接说 “yes” 或“no”。 他作了以下评论: “…there must be a law governing the conduct of humanity, a law which does not allow an aggressor to commit aggression while others remain silent, a killer to perpetrate murder while other applaud his deed, or an invader to occupy other countries while others make no move…”(www.asahi.com/politics:Febrary 24,2003)。如果没有while从句,句子的原有前提就是:法律必须规定不允许入侵。可是三个while从句的加入,使句子的前提取消。也就是说法律规定不允许入侵是有条件的:如果他国保持沉默,或不采取措施,是不允许侵略的。那么,给听者的暗示便是如果他国不是沉默或有什么举动呢?正是这个“while”从句取消了原有前提,并生成了新的语用含义:美国之所以会遭受9.11袭击正是因为他在9.11袭击前就先有所举动了,这是他咎由自取。萨达姆利用取消前提模糊回答提问,借此表达了他的讽喻。
另外,转折从句的使用也很多。在国际会议上听别国代表发言,要旨是注意“但是”后面的文章。比如,“…有着最大的同情,但是愿意指出……”,“…怀有深深的敬意,但是我认为……”等等。
3.2.4 常用的结构:
除了以上所提到的句法模糊现象,本文还总结了其他一些常用模糊句子结构。
表抗议:“We regret… …”;“We protest strongly… …”;“… 表示坚决抗议…”;“… 采取必要手段…”;
表同意: “I’m glad you are …”;“The two states agree that… …”;“各方认为…… 是适宜和及时的”…
表态度: “The two states recognize and respect……”; “We are happy to…”…
表祝贺: “值此…之际,请接受…诚挚的祝贺”; “XXX presents its compliments to… and has the honor to… XXX avails itself of this opportunity to renew to … the expression of its highest consideration…”(王海燕,1989:154)
3.3篇章层面的模糊
对于篇章层面的模糊,索玉柱(1999)曾指出:“模糊段落体现为两种形式:一是 ‘语句模糊段落’,是由若干个模糊语句组成的模糊信息片段;二是‘语境模糊段落’,是由语境造成的模糊信息片段”。本文这里有不同的分析角度。
3.3.1 相同或相似模糊词语的重复
重复能使篇章连贯,给以整体性。模糊词语的重复则能给整个篇章以模糊的整体性。如:

“…Your reforms have lifted millions from poverty, offering better housing and better schools. The Chinese people enjoy today a better standard of living than... China is playing a stronger role in the community of nations…”这是克林顿在1997年访华时的发言。比较级是典型的模糊词语,在这段文字中我们注意到比较级better的4次使用 和 stronger的使用。better我们只可以解释为比以前好而已。这是各国领导在对他国访问时常用的手段,看似恭维了对方,却又不失事实。
3.3.2 语句的隐含之意
读者或听者对语句的隐含之意的理解是不确定的。 Grice(1967) 指出话语的隐含之意有不确定性。也就是说如果A 所说的话有隐含的言外音, 那么 B 所猜想的就很不确定了。这就是外交语言的原则,说话者措词可以有多种解释, 这样便给自己留有很大余地。
如在2002,10,29th 的记者招待会上,就美国政府有关对伊问题草案,当被问及中国政府的确切立场时,发言人刘建超说: “中方在联合国有关伊问题决议问题上的立场是:任何方案,只要有利于联合国对伊进行武器核查,有利于查清和销毁伊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有利于政治解决伊问题,我们都将认真考虑。”(www.fmprc.gov.cn)
能从中找到中国政府的确切立场吗? 语篇的整体模糊性可以作出解释。
首先, 模糊词语“有利于”的三次重复使用产生整体模糊效应。什么是“有利于” 取决于变幻莫测的国际形势。
第二, 对“任何方案,… … 只要有利于, …我们都将认真考虑”的解释是灵活的。我们有以下几个问题可以考虑:
(1). 有利于的标准是什么?
(2).认真考虑的标准是什么?
(3). 如果不利,会被考虑吗?
4结语
语言描述的模糊性是一种客观存在。在外交语言的言语交际中,交际者通常会受到语言环境、话题以及事物本身的不确定性等因素的影响,往往需要使用大量的模糊言语来实现自己的交际目的,或是使语言表达更加委婉、灵活;或是用来掩饰,回避话题;或是出于礼貌,避免直接。在外交中它不仅是一个有趣的哲学现象,也是不可缺少的行事手段。笔者认为外交语言的模糊性的研究空间还有很大,仅从词汇、句法和篇章三个层面对其进行分析,是远远不够的, 随着模糊语言学理论体系日益完善和发展,还会对此有更多的研究。
参考文献:
[1] Kempson,R.M. Semantic Theory[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77:119.
[2] Grice,P. Logic and Conversation[Z], in P.Cole and J. Morgan(eds.)1975:41-58.
[3]吴世雄,陈维振.中国模糊语言学:回顾与前瞻[J]. 外语教学与研究,2001(1):7.
[4] 何自然. 语用学与英语学习[Z].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72.
[5]王海燕.(译)外交知识和技巧[Z].阿.科瓦廖夫(著). 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89.
[6] 索玉柱.言语模糊段落及其文体功能说略[J].外国语,1999,(1).
[7] www.fmprc.gov.cn:October,29,2002
(外交部网站)
www.fmprc.gov.cn:Febrary 11,2003
www.asahi.com/politics:Febrary 24,2003(朝日新闻英文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