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关于“研究性学习”中教师的角色转换
研究性学习是迄今为止教师面临的最大挑战。归结起来主要有这样几方面:(1)教师失去了对学生学习内容的权威和垄断地位;(2)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绝对权威地位也受到动摇,教师第一次处于被学生选择的地位;(3)教师从个体走向合作。由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研究性学习对教师的挑战是全方位的、深刻的。这种深刻性绝不亚于当年中国教育由古代走进近代,它是一种范式的根本转换和极其痛苦的自我更新。一个只会把教科书的内容搬到学生头脑中的教师显然已经落伍,以研究性学习为开端,教师将从思想观念、知识结构、工作方式和行为方式等方面挑战自己,改变自己和完善自己,从这个意义上说,研究性学习对教师既是严峻的挑战也是难得的机遇,是教师提升自己素质的一个良好契机。作为“研究性学习”的指导教师,他的角色发生了变化,从单纯的知识传授者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和指导者。在研究性学习实施过程中,教师的作用主要具体表现在如下这样一些方面:(1)及时了解学生研究活动的进展情况,有针对性地指导、点拨、督促;(2)当学生遇到困难时,不能告知结论,而是提供信息、启发思路、介绍方法、补充知识等;(3)争取家长和社会有关方面的关心、理解和参与,与学生一起开发校内外有价值的教育资源,为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提供良好的条件;(4)采取有效手段对学生的研究活动进行监控,指导学生写好研究日记、记载研究情况、记录个人体验;(5)及时做好过程评价,观察学生的行为变化,关注学生的发展状况,并做好记载;(6)帮助学生做好总结和反思,特别注意的是最后的评价是一种发展性的评价。切忌将学生分成三六九等,贴上优良中差的标签;(7)还要协助学校做好这门课的管理工作。
7.研究性学习中的学生角色转换与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相比,研究性学习的开展,促进了学生的角色转换。
(1)学生在学习中的地位角色发生转换
在传统的学校教育中,学生仅仅是作为“配角”而存在的。我们虽然强调学生为主体,但在实际的教学活动过程中,很难做到这一点,学生一直都处于事实上的受支配地位,师生关系更倾向于被异化为“人—物”关系,学生的主体作用很难体现。而在研究性学习中,学生处于主动地位,他们可以单独或以群体的形式来进行自己所喜欢的主题学习活动,他们的地位角色由传统教学模式中的从属的、封闭的,转变成了自主的、开放的,教师的职责则是引导和帮助。学生的学习主体角色在研究性学习中得到彻底认同,唤起了学生的极大学习热情,变“要我做”为“我要做”,开始积极主动地去探索、去尝试,去谋求个体创造潜能的充分发挥。在研究性学习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自主选择研究课题,从选题、收集资料开始到撰写报告、答辩、成果展示的全过程,都是学生自己的自主决断过程,教师只起指导者和协助者的作用。这种主动性和自主性,将学生从原来的那种从属于教师的角色真正转换到了与教师平等的角色,学生对自己的地位角色有了高度的认同感,导致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真正展示了自信、自立、自强的精神风貌。
(2)学生自身角色期望发生转换
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为了获得好成绩,拼命地记忆知识而疏于创造,机械地复述知识而懒于创新。而研究性学习则使社会对学生的期望发生了改变,其学习结果创造性的特点要求学生去亲自体验,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分析、判断、总结,这就促使学生去努力实现这种角色期望,充分发掘自身的智慧潜能。同时,研究性学习的开放式特点,又可以促进学生主动与社会接触,提前开始学生个体社会化的进程,这也有利于发展学生对社会生活的认同感,为其迈入社会的生活做好铺垫。当我们对一些中学的研究性学习进行总结时,许多学生都把克服在寻找资料、拜访专家、社会调查中遇到的“困难”作为极其重要的方面总结出来,并且充满了自豪感,特别是原来一些有“社交障碍”的学生的转变是惊人的。在研究性学习中,随着学生视野的开阔,思考的深入,必然会带来学生对自身角色意识的觉醒,增强学生对自身角色的领悟,实现自身角色期望的转换。
(3)学生的角色扮演发生转换
长期以来,社会期待教师在处理师生关系时,把家庭中的父子关系作为参照框架(所谓“师徒如父子”),要求学生必须绝对服从教师。学生在教学中实际上扮演着配合教师完成教案的角色。而研究性学习,则可以最大限度地拓宽学生的“自由”空间,成为一种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掌握知识、发展自身能力的教学策略。研究性学习的形式具有灵活性。灵活性可以释放学生的创造欲望和才能,学生的角色色彩也会更丰富多彩,这就改变了以往学生千篇一律的学习模式,使得学生从事角色扮演的愿望更加强烈。学生的传统角色发生了转换,不能再保持传统的那种简单记忆知识,追求知识的数量而忽视知识的质量和“深加工”的知识接受者的角色,而要有较开阔的知识视野,这就使得原来学生作为知识“储存器”的角色转换成了“知识加工厂”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