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青少年犯罪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09-08-18
/ 2
青少年犯罪是当今各国十分重视的重大社会问题,有的专家学者将未成年人犯罪与环境污染、吸毒贩毒并列为世界三大公害。江泽民总书记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指出“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要十分重视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21世纪的主力军,重视和加强对青少年的教育与培养,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不仅关系到社会治安、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的安全,而且关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因此,深入研究青少年犯罪问题,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

  青少年犯罪的现状

  近年来,在社会各方面的重视和共同努力下,我国的青少年犯罪活动在一定程度上有所控制。但是,在新旧体制转轨、社会转型时期,青少年违法犯罪仍然比较严重。与过去比较,出现了犯罪性质、犯罪类型、犯罪方式、危害程度的一些新变化。

  (一)青少年犯罪嫌疑人数量占全部犯罪嫌疑人的多数,青少年仍是犯罪主体。尤其是在大中城市和经济发达的小城镇以及交通枢纽地区,青少年犯罪活动更为突出,成为困扰社会治安的症结所在。

  (二)青少年犯罪性质恶化,暴力犯罪严重。青少年犯罪性质不断恶化,攻击性特别强,杀人、伤害、抢劫、强奸、绑架人质等重大暴力性犯罪增多,对社会危害加剧。

  (三)青少年犯罪类型增加,出现了新的犯罪类型。以往青少年犯罪是以盗窃、抢劫、强奸、流氓、伤害杀人等类型为主。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又增加了智能化、高科技犯罪类型。

  (四)青少年犯罪方式更新。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青少年生理、心理发育出现早熟,犯罪方式也逐步升级。近几年逐渐由传统方式向现代方式转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流动作案、结伙作案和利用高科技作案。随着科技的进步、知识经济全球化,新的高智能、高科技犯罪正在不断出现,亟需引起全社会高度重视。

  影响青少年犯罪心理的因素

  为了有效地预防和控制青少年犯罪,必须研究与掌握青少年犯罪的特点和规律,尤其是要抓住主要特点和内在的本质规律。

  青少年犯罪心理的发展,是受人的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制约的。人的心理发生和发展,就是把人的生物特征和需要,不断地纳入到这一特定的社会关系的规范之中,生物学因素决定心理现象的发生和存在,而社会因素则决定着心理现象发生和变化的方向。青少年犯罪心理的形成,既有生物学因素也有社会因素,具体地说,就是家庭、学校和社会教育的不良影响与青少年心理发展阶段中的不稳定性、冲动性相结合,导致正常社会文化和道德关系内化失调的结果。

  一、青少年犯罪心理形成的主观因素

  青少年本身消极的心理特征,就是青少年犯罪心理形成的主观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个性差异与青少年犯罪直接相关

  首先,对外界不良刺激的积极感知是青少年违法犯罪的一个重要原因。其次,不同气质类型影响着青少年犯罪的行为类型、犯罪手段和方式。再次,不良性格倾向是造成青少年犯罪的重要因素之一。最后,道德观、法制观的薄弱和颠倒也是青少年犯罪的一个主观原因。

  2.智力水平的高低与犯罪的类型、作案手段及侵害对象直接相关

  在心理学研究中,智力的高低通常是用智力测验和智商(IQ)概念来表示的。从大量的案件看,智力水平的高低并不决定个体是否犯罪,高智商、低智商的青少年犯罪的实例比例相当,但是智力的高低却与犯罪的类型、作案方式以及侵害的对象相关。

  3.文化水平的贫乏也是青少年犯罪的原因之一

  日本学者指出:怠学是犯罪之母,儿童和学生怠学,不适应学校的日常生活,是将来发生危险的重大信号。从我国青少年违法犯罪的情况来看,在他们违法犯罪之前,绝大多数对学习抱消极态度,成绩不良。在校学生的越轨行为往往从迟到、早退、旷课开始,学习成绩从一门不及格到二、三门不及格到全部不及格。

  二、青少年犯罪心理形成的客观因素

  社会对人的心理的影响总是以与个人的活动密切相联的人际关系为中介。宏观的社会环境和群体的人际关系中促进青少年犯罪心理形成的因素主要有:家庭原因、学校原因、社会原因。

  1.家庭教育不良是导致青少年犯罪的主要原因

  家庭是是青少年接触的最早的群体关系,对青少年的心理产生很大的影响。据调查,青少年犯罪与家庭教育不良有很高的正相关,家庭对青少年犯罪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对其人格形成的影响发生为中介而实现的。

  2.学校教育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也是导致青少年犯罪的客观原因之一

  有的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从初中开始就把学生分成快慢班,被分到慢班的学生自尊心受挫,感到升学无望,低人一等,他们往往自暴自弃,破罐破摔。有的学校片面强调升学率,忽视了思想政治工作,认为智育好就什么都好,再加上青少年自身还没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因此,极容易受社会上不良风气和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想的影响,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3.社会不良文化是导致青少年犯罪的重要诱发因素

  文化因素作为影响犯罪的社会宏观因素,不仅包括社会的精神产品,而且还包括科学、文化艺术、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等多种组成部分。与犯罪关系密切的是不良文化。不良文化不仅对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带来不良影响,甚至还可能导致违法犯罪行为的产生。当前文化市场中存在着大量暴力、色情书刊和光盘,对青少年危害甚大。大众传媒中消极文化的影响,歌舞厅、酒吧等公共场所腐败风气的熏陶,促使一些青少年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青少年犯罪的防治对策

  (一)必须提高对防治青少年犯罪工作重要性、迫切性的认识。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指出,“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是关系国家命运的大事。”“全党全社会都要十分关心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学校、家庭、社会密切配合,为他们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环境。”现在的青少年将是跨世纪的劳动大军和科技人才队伍的后备力量,因此,对青少年的教育,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命运,是防止“和平演变”的需要,是依法治国的基础工程。

  (二)全社会必须构建对青少年思想教育的立体网络。

  青少年违法犯罪是一种极其复杂的社会现象,是特定历史时期的综合反映,是各种社会矛盾、社会现象相互作用的产物。因此,对青少年加强教育,预防青少年犯罪,既是家庭、学校的职责,也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和义务,必须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一条龙”教育、挽救、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帮教体系,动员和依靠全社会的力量,调动多方面的积极性,形成巨大合力,运用政治的、行政的、法律的、经济的、文化的、教育的各种手段多管齐下,综合治理。同时,要把对青少年的教育、管理和预防犯罪工作列入各级领导责任制,实行一票否决制。要把执行未成年人保护法作为政法机关执法检查的内容。

  (三)要把广大青少年的教育管理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首先,要采取积极措施,做好青少年犯罪的早期预防。一是要从娃娃教育抓起,抓早、抓小、抓苗头,力求将青少年犯罪消灭在萌芽状态。二是对有违法犯罪青少年进行早期矫治时,一定要区别对待,因人制宜,在摸清被矫治人心理特点和形成原因的基础上,从青少年的特殊性入手,循循善诱,因人施教,对症下药。

  其次,要认真抓好青少年的道德法制教育。小学、初中、高中阶段要根据不同年龄特点,设置法制教育课,做到学习有教材,任课有教师,课时有保证,使他们树立起法制观念的意识……

  再次,要办好工读学校和青少年劳教所、妇教所、少管所。

  (四)切实加强政治思想工作。

  一是要抓好党的基本路线教育和社会主义教育,使青少年懂得只有社会主义能够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能够发展中国,更加热爱社会主义,树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

  二是要开展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引导青少年摆正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的关系。

  三是抓好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

  四是要加强德育、劳动、生存技能的教育。

  (五)要有针对性地开展“严打”、禁毒禁赌、扫黄打非等专项斗争,净化社会风气,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环境。

  (六)要成立和完善青少年犯罪研究的专门机构。

  总之,预防青少年犯罪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只有全党、全社会都高度重视,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的规定,明确职责,齐抓共管,落到实处,才能收到良好的成效,才能有效加以抑制,使社会治安越来越好,保证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

  作者单位:中国青年政治学院青少年工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