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审理存单纠纷案件的理解和适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09-08-21
/ 5

最高人民法院于1997年年底公布了《有关审理存单纠纷案件的若干规定》,其公布目的很明显,即为了解决一批当时纠缠着各地法院的大量的存单纠纷案件。到现在,《若干规定》已经在司法实践中用了近几年,存单纠纷案件的数量明显减少,大量的纠纷案件得到了及时、统一处理。但由于过去积压的案件太多,有些地区的案件受存单到期日的决定,发案时间晚,存单纠纷案件在各地人民法院还存在,有的地方还有上升的趋向。为了正确适用《若干规定》处理存单纠纷案件,我们有必要根据《若干规定》的内容,结合制定《若干规定》的背景和起草过程,对《若干规定》的实践运用及碰到的新问题做一些说明。首先,让我们回顾一下《若干规定》产生的背景、制定依据和主要内容。

一、《有关审理存单纠纷案件的若干规定》产生的背景

存单纠纷案件属于新型案件,几乎每个案件的案情都很复杂,而且都不相同。诉讼标的额大、当事人追求高额暴利、涉案的金融机构工作人员多违规操作滥开存单是此类案件的典型特征。在当时由于审理存单纠纷案件没有针对性的、可资操作的、明确的法律依据和政策依据,各地法院在法律适用上碰到相当大的难度,案件处理上意见不一,造成同一类型的案件在不同的法院有不同的处理结果。因此,为及时正确处理此次大规模出现的存单纠纷案件,并在全国法院统一对存单纠纷案件的处理,最高人民法院组织审判探究人员着手制定了一套有关审理存单纠纷案件的司法解释,即《有关审理存单纠纷案件的若干规定》。

《若干规定》性质上属于司法解释,是最高人民法院对存单纠纷这一类型案件的统一的审判政策,各地人民法院在审理存单纠纷案件中,应当将这一政策贯彻适用于存单纠纷案件的审理中。《若干规定》适用于一般存单纠纷案件,也适用于以存单为表现形式的借贷纠纷案件,后一种案件是《若干规定》着重要解决的重点。可以说,《若干规定》的制定,其中心宗旨是规范审判,打击违法拆借,防范金融风险。在《若干规定》的适用实践中,有人认为《若干规定》保护了金融机构,出资人吃了亏。这种熟悉是由于没有充分熟悉和理解《若干规定》制定宗旨的结果。为了打击社会上一些人利用金融机构少数工作人员的不法行为,搞非法借贷,并将风险向金融机构转嫁,同时也为了打击金融机构违反国家金融法律法规和政策,搞帐外经营,《若干规定》在对以存单为表现形式的借贷纠纷案件的定性和处理上,均始终贯彻以打击违法拆借为原则,并对拆借中的损失适用过错和损失相一致的归责原则,改变过去一味只看存单不管拆借、风险由银行承担的审判思路。这么映了经济审判关注社会效果和法律效果统一的大局观。出资人、金融机构、用资人参和违法拆借均要承担法律责任,均应予以惩戒。这既避免了风险无条件向金融机构转嫁,也通过审判活动规范了金融机构的经营行为。可以肯定地说,由于出资人在《若干规定》下要承担参和违法拆借的风险,这对在将来消灭这种类型的纠纷案件奠定了基础。否则,这种案件还会有,尤其在国家一再下调金融机构存款利率的情况下,当事人为追求高额利差,还会搞这一类拆借活动。

二、制定《有关审理存单纠纷案件的若干规定》的法律依据

存单是表明存款人和金融机构间存在存款合同关系的重要证据,其性质属于合同凭证,《有关审理存单纠纷案件的若干规定》的主要依据应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的相关规定。另外,由于存单系金融机构在吸收存款活动中开具的,涉及金融机构的经营规范,因而,《人民银行法》、《商业银行法》也当然是制定《有关审理存单纠纷案件的若干规定》的重要法律依据。事实上,存单除具有合同凭证的法律本质外,还兼有票据的法律特征,即权利和凭证不可分离。但《有关审理存单纠纷案件的若干规定》的相关规定为依据,这在一定程度上照顾了我国银行长期以来对存单性质的熟悉。

三、《有关审理存单纠纷案件的若干规定》的内容

(一)存单纠纷案件的范围和案由

《有关审理存单纠纷案件的若干规定》(以下简称规定)限制适用于存单纠纷案件。存单纠纷案件的要领和范围是从当前出现的众多存单纠纷案件中抽象出来的,有存单持有人诉金融机构的,也有金融机构诉存单持有人的,这些都包括在存单纠纷案件中。另外,由于目前金融机构在开展存款活动中不一定都给存款式开具存单,有的金融机构给相对人只出具进帐单、对帐单、存款合同,不开存单,故规定将持进帐单、对帐单、存款合同提起诉讼的纠纷案件,也视为存单纠纷案件。统一将存单纠纷案件以存单纠纷为案由,避免各地法院在案由确定上的五花八门,也避免因案由定的不同,影响案件的实体处理。这一来就在民事审判中确立了存单纠纷案件这一新的案由,这样定对存单纠纷案件的审理有积极意义。

(二)存单纠纷案件的受理和中止

《若干规定》将存单纠纷案件的受理和中止作为单独一条,是针对有的人民法院在碰到存单纠纷案件时,所采取的不当处理方法的。有的法院对存单纠纷案件采取不予受理、随意中止、随意移送的处理方法,对存单纠纷案件中的民事纠纷和民事责任不作认定,使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得不到及时的保护,造成损失的进一步扩大。《若干规定》要求人民法院对存单纠纷案件在符合民诉法的前提下均应受理,中止审理必须有《若干规定》所列情形,发现犯罪线索应及时书面告知有关国家机关,案件不全案移送。这样规定有审理指南的性质,尽量使各级法院在存单纠纷案件的审理上做到统一,这是司法统一的内在要求。存单纠纷案件按照《若干规定》五、六、七、八条规定的内容,一般都可以得到解决。如案件审理确实须以他案的审结为前提的,可以中止审理。全案移送本来就没有民事诉讼法上的依据,没有得到这次规定的认可。存单纠纷案件的中止审理,《若干规定》要求有严格的要件,这是防止随意中止搞地方保护主义。《若干规定》要求的要件是摘要:1、存单有伪造、变造、虚开情形;2、有关当事人涉嫌犯罪已被公安或检察机关立案侦查;3、存单纠纷案件非待刑事案件结案后无法确认当事人民事责任。三个要件缺一不可。

(三)存单纠纷案件的管辖

存款合同关系是存单所代表的主要法律关系,《若干规定》对存单纠纷案件的管辖仿照了民诉法有关合同案件管辖规定,以被告住所地和合同的履行地为存单纠纷案件的管辖地。合同履行地确定为以出具存单等凭证的金融机构所在地,这样规定是考虑到围绕存单的各项活动往往也是围绕着银行进行了,银行接受存款、开具存单是履行存款合同的主要活动,确立以出具存单等凭证的金融机构所在地为合同履行地比较适宜。

(四)一般存单纠纷案件的认定和处理

1、对一般存单纠纷案件的认定

规定第五条确定了一般存单纠纷案件的内涵和外延,它是对一般存单纠纷案件认定的关键,以区别于存在用资人和借贷情形的存单纠纷案件。一般存单纠纷案件当事人只有两方,即存单等凭证的持有人和金融机构,无第三人。通常该类纠纷表现为摘要:金融机构工作人员在柜台向存款人出具虚假存单或在记载上存在瑕疵的存单,私吞款项或携款逃跑后,引发存款人和金融机构间存单纠纷;金融机构工作人员或其他人持银行真实存单、印章到客户处揽存,所得款项未交单位,引发存款人和金融机构间存单纠纷;金融机构工作人员或其他人伪造银行存单、印章到客户处揽存,所得款项未交单位,引发存款人和金融机构间存单纠纷;存单持有人的真实存单和金融机构底单不符,无其他相关证据证实真实情况,金融机构拒付存款而引发的存单纠纷;当事人伪造、变造存单起诉金融机构,企图骗取款项而引发的存单纠纷等。

2、对一般存单纠纷案件的处理

对一般存单纠纷案件的处理,《若干规定》确立了以存单的真实性和存款关系的真实性的双重真实性处理案件的“双重真实性原则”,不仅仅以存单为处理案件的唯一依据,避免了证据认定上的偏颇(这也反映了司法解释没有承认存单的票据性)。同时,《若干规定》以举证责任为突破口,确立了金融机构的举证责任。这样规定的理由是摘要:(1)金融机构应对其开出和“流出”(指金融机构工作人员私自开出)的存单负责,当事人的真实存单应作为最有力的证据;(2)在是否存在存款俣同关系上,金融机构有举证的方便;(3)查其他国家的立法例,该类举证责任通常亦由金融机构承担,我国台湾民法亦如是。

瑕疵存单因不能证实为伪造、变造的存单,故人民法院仍应对存款关系的真实性进行查证,举证责任仍在金融机构。存单持有人对瑕疵存单的取得应承担提供合理的陈述的义务。陈述是否合理,由人民法院在审理中认定,这属于人民法院审判中的自由裁量,无需在司法解释中明确规定什么样的陈述属于合理,什么样的陈述为不合理。即便规定了也可能会造成挂一漏万,难有科学性。

伪造、变造的存单如能查实,即无需再审查存款关系的真实性。当事人在案件中主要围绕存单的真实性而不是存款关系的真实性进行举证。人民法院可根据查明的案件事实径行判决;不能判决的,如符合《若干规定》的中止情形的,案件可以中止审理。

(五)对以存单为表现的借贷纠纷案件的认定和处理

1、以存单为表现的借贷纠纷案件的认定

《若干规定》第六条确定了以存单为表现的借贷行为的内涵和外延,从而确定了以存单为表现的借贷纠纷案件的范围。该类案件的典型特征有三项摘要:(1)当事人至少有三方,出资人、金融机构、用资人;(2)有资金流动,资金从出资人流向用资人,金融机构在其中提供帮助;(3)出资人为追求高额利差,和金融机构或和用资人约定了利差或已扣除利差。

该条列了一项例外,即以存单为表现的借贷行为,其资金流动和委托贷款或信托贷款相同,如当事人有委托贷款或信托贷款的真实意思表示,应当认定为委托贷款、信托贷款。委托贷款、信托贷款已有相关法律规定或部门规章,应按照相关规定、规章处理。另外,款项被金融机构出借,如无存款人的意思表示,应按一般存单纠纷案件中确立的原则处理。但如存款人收取利差或和金融机构、用资人约定利差,应认定款项出借中有存款人的意思表示,仍按以存单为表现的借贷行为处理。

2、以存单为表现的借贷纠纷案件的处理

以存单为表现的借贷行为因规避国家有关贷款规模的限制,搞体外循环,并意欲套取金融机构信用、转嫁风险,实质上形成了由金融机构承担风险的企业间借贷,违反我国金融法律法规,应认定为违法借贷。对违法借贷中产生的损失,各方当事人均应根据过错大小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若干规定》对当事人过错的大小是根据资金的交付和资金的处分为标准进行划分的,分四种情况,每种情况中因当事人的过错大小不同,案件的处理结果也不同。第六条之(二)中的第1、2两种情况因金融机构是资金的处分者,其责任较大,第3、4两种情况中出资人是资金的处分者,出资人应承担较大的责任。另外,资金的处分以资金的占有为前提,资金的占有才能产生处分资金上的可能。故资金的交付也是衡量当事人过错大小的一个情节。第3种情况中资金虽是出资人处分的,但由于资金已从出资人处交付给了金融机构,金融机构本可以正当经营,不接受出资人的指定。但金融机构接受了指定,将款项贷出,由此产生的风险,出资人、金融机构、用资人三方要共同承担。第4种情况中资金没有交付给金融机构,属于典型的只要金融机构的信用(承担风险),不要金融机构的服务(指交易服务),故出资人责任大。由于金融机构出具了存单帮助违法借贷,金融机构不能完全免责,《若干规定》规定在这种情况下金融机构承担百分之二十的责任。

用资人是资金的实际使用者,在案件中当然是主要责任者,其负有给付资金及利息的不容推卸的责任。基于这点考虑,虽然金融机构对违法借贷承担的是过错责任,但金融机构在承担了责任后,应答应其有向用资人进行追偿的权利。

《若干规定》明确“交付”的法律涵义,是为了解决金融机构在诉讼过程中所主张的“入帐说”的。“入帐说”认为存款关系的成立以金融机构人帐为标准,款项虽已交付给金融机构工作人员,但假如金融机构帐上没这笔钱,存款人和金融机构间存款关系应未成立。工作人员不入帐的,属于犯罪行为,存款人应通过有关国家机关向犯罪人追偿。《若干规定》认为,交付即民法中的移转占有,占有的移转产生所有权和风险转移等重大意义。在存款活动中,存款人向金融机构交付款项后,存款人和金融机构间存款合同即告成立,金融机构此后是否入帐,不影响存款关系的成立和效力。因而,交付是考查存款关系的重要标准,而交付的含义是资金占有的转移。另外需要明确的是,存款和交付是两个概念,不能将两个概念混为一谈。存款是向存款人自己的帐户内存入款项,交付是向金融机构移转资金的占有,不能错误地认为既然款项是存在存款人自己的帐户内,所以就不构成交付。

出资人收取的高额利差充抵本金,是考虑到利差数额巨大,一般达到本金的五分之一,甚至有的超过本金,假如收缴,留下的窟窿太大,也易滋生执法中的利益驱动主义。

以存单为表现的借贷纠纷案件中,往往出现存单虚假等情况,人民法院在处理案件时,假如能够认定以存单为表现的借贷行为确已发生,那么就应该按照案件的实际情况来进行处理,因而存单虚假不影响对案件的实体处理。但假如纯粹是当事人以伪造、变造的存单欺骗出资人进行拆借,而不是金融机构出具存单帮助拆借的,金融机构不应承担任何责任。



(七)对委托贷款和信托贷款的认定和处理

以存单为表现形式的借贷行为类似于委托贷款行为,但后者应有委托贷款的真实意思表示,当事人应围绕是否形成委托贷款进行举证。委托贷款协议的签订,应按照人民银行和商业银行的有关规定的要求进行,委托贷款协议不符合要求的,可能影响委托贷款关系的成立。但鉴于人民法院是按照案件的实际情况进行审判的,假如当事人之间委托贷款的关系能够查明,委托贷款协议形式上不符合要求的,人民法院也不以委贷协议形式上的瑕疵协议应按照委托贷款协议的要求签订书面协议之外,又答应用其他证据来证实委托贷款关系的制定意图。构成委托贷款的,因有相关政策和规章的规定,处理结果和对以存单为表现的借贷行为的处理相差很大。《若干规定》第七条将构成委托贷款的,排除出以存单为表现的借贷范围之外,另行处理,即使金融机构在其中也出具了存单。

构成委托贷款的案件中,存单原则上不作为判决的依据,但存单等凭证假如是金融机构作为担保的工具开具的,如能证实,对这种担保的性质应认定为连带保证。因为,我国现行担保法规定保证的性质没有约定或约定不明,按连带保证处理。《若干规定》既然是现在制定的,就应该按现行担保法的规定作相应的解释。

信托贷款和委托贷款的区别主要在于,信托贷款由信托机构确定款项使用人,款项的平安由信托机构负责,风险由信托机构承担。委托贷款由委托人自己确定款项使用人,贷款风险由委托人自行承担。由于两者在处理上有重大区别,所以《若干规定》将这两种情况加以区分,区分的关键在于款项使用人由谁确定,由金融机构确定的,属于信托贷款,由出资人确定的属于委托贷款。

(八)存单质押的认定和处理

按照我国担保法的规定,存单可以质押。如存单系伪造、变造的虚假存单,质押合同因标的虚假,质权自始不能实现。质押合同因存在欺诈情节,应认定为无效合同,质权不成立。如质权人以存单质押为由起诉金融机构,应判决驳回其诉讼请求,并可告知其另案起诉出质人。金融机构开具没有存款内容或和实际存款不符的存单给出质人,出质人以这种存单为质押标的,造成善意接受出质的当事人财产受损的,按民法通则有关侵权行为的规定,金融机构因其虚开存单帮助出质人骗取善意接受出质的当事人的财产,金融机构和出质人构成共同侵权,应承担连带赔偿责任。如接受存单质押的人明知存单是虚开的而接受质押,该当事人属于恶意取得存单质押,实际为套取金融机构信用,损失的产生和金融机构虚开的存单无必然联系,故金融机构不应承担民事赔偿责任。但人民法院可以视情况对这种违反金融管理规定虚开存单的行为给予民事制裁。

接受存单质押的人在审查存单的真实性上有重大过失的,《若干规定》考虑了部分减轻金融机构的责任,即规定开具存单的金融机构对所造成的损失承担补充赔偿责任。接受存单质押的人在审查存单的真实性上的重大过失,指存单的真实性上存在明显瑕疵,而相对人未尽到必要的注重义务。按侵权行为理论,接受存单质押的人在审查存单的真实性上有重大过失,应相应减轻加害方的责任。故在这种情况下,金融机构承担补充赔偿责任,以区别和前面的连带责任。

存单核押指质权人将存单质押的情况告知金融机构,并就存单的真实性向金融机构咨询,金融机构对存单的真实性予以确认并在存单上或以其他方式签章的行为。如存单已经金融机构核押,即如同存单的真实性得到了开具存单的金融机构的再确认,因而,存单应推定为具有完全权利内容的权利证书,该存单无论有任何情形,均可成为质押的标的。《若干规定》将经过核押的存单单独列出,单独处理,符合实际情况,也和我国担保法的规定相一致。

四、应当注重的新问题

1、伪造、变造存单的认定

《若干规定》第五条(二)之4规定的伪造、变造的存单,指当事人制作的或当事人和金融机构工作人员串通制作的,在样式、印鉴上区别于真实存单的存单。金融机构对伪造、变造存单的持单人,不负清偿之责,即便持单人已将资金交付给了金融机构的工作人员(此时的金融机构工作人员是不会如实将资金入帐的;如资金入了金融机构的帐,则可以按照真实的存款关系进行判决,没有疑问)。需要注重的是,如存单在样式、印鉴上和真实存单完全相同,则在案件的处理上就不应按照《若干规定》第五条(二)之4有关伪造存单的规定处理,而应当按照第五条(二)之1有关真实存单的规定处理。另外,金融机构工作人员自己伪造、变造存单给存款人,侵占存款人的存款,除存款人在接受存单上系恶意或有重大过失的,金融机构仍然应当承担法律责任,不能因其工作人员犯罪,就免除金融机构的赔偿责任。恶意指存单持有人对存单系伪造、变造的事实处于明知的心理状态。重大过失指存单持有人明知出具存单的金融机构工作人员不是办理存款业务的,或在金融机构营业场所以外办理存款并从金融机构营业场所以外的地方取得存单。

2、如何认定“指定”

《若干规定》第六条在对以存单为表现形式的借贷纠纷的处理中,将“指定”作为一个重要的情节,谁“指定”,谁就要承担主要责任。金融机构指定用资人的,即便资金没有交付给金融机构,金融机构也要承担补充赔偿责任;出资人指定用资人的,即便资金已经交付给了金融机构,金融机构对此也仅承担不超过40%的赔偿责任。因此,如何确定“指定”就成为关键。“指定”是案件的事实新问题,认定“指定”必须以确定的证据为依据。当事人在纠纷发生后,往往对事实说法不一,法院难以从双方的陈述中得到统一的说法,因此,证据是认定“指定”的关键。民事诉讼证据规则认可的各种书证、物证、证人证言、视听材料等证据,均可作为认定的事实依据。在没有证据的情况下,仅凭一方当事人的陈述是不能认定的。假如碰到案件事实难以查明,那么要结合资金的占有进行推定。原则上,在没有相反的证据予以证实的情况下,谁占有资金,谁应当首先被推定是资金的“指定”者。如出资人将资金已经交付给了金融机构,金融机构成为资金的占有者,资金从金融机构转到用资人手中,除非有出资人指定金融机构转款的证据,金融机构应当被认为是资金的处分者,应承担主要责任;相反,如资金没有交付给金融机构,而是出资人自己用汇票等手续将资金转给用资人的,除非有金融机构指定出资人转款的证据,出资人应当被认为是资金的处分者,应承担主要责任。

3、空白票据新问题

在存单纠纷案件中,经常出现出资人或存款人向金融机构交付有资金内容,但未注明收款人的票据,金融机构给出资人或存款人开具存单。我们将这种票据简称空白票据。《若干规定》肯定交付空白票据的,构成资金交付。也就是说,空白票据交付给金融机构,金融机构给出资人或存款人开具存单(有的开具进帐单),出资人或存款式和金融机构间的存款关系即告成立。假如款项从金融机构再行转给用资人,除有证据证实是出资人或存款人指定外,金融机构要对款项的平安负责。在以存单为表现形式的借贷纠纷案件中,金融机构应和用资人承担连带责任。从案件审理中我们发现,空白票据中的款项被转出金融机构到用资人手中,往往是通过在空白票据收款人栏上直接填上用资人的名字,然后款项直接划给了用资人。对这种情况,假如收款人栏上的用资人不是出资人填的,金融机构应对款项的平安负责。因为在票据交付后,出资人或存款人已经取得存单或进帐单,存款关系形成在先。该票据在由金融机构占有控制后,从空白票据变为“非空白标据”,彻底改变了已经形成的存款的性质,除有相反证据,应认定这种填写是金融机构所为。

存单纠纷和票据有关的另一种情况是,标据注明了收款人(一般是存款人自己或其经受人),并且收款人在票据背书人栏签章,而让被背书人栏空着。出资人或存款人将这种票据交付给金融机构,金融机构给出资人或存款人开具存单。交付这种票据构成资金的交付没有疑问,新问题经常出现在,资金后来被证实是通过在被背书人栏填上用资人的名字转给了用资人,那么,谁应当对资金的平安负责。对这一新问题的处理原则和对空白票据的处理一样。在票据交付给金融机构后,假如被背书人栏上的用资人不是出资人或存款人填的,金融机构应对款项的平安负责。因为在票据交付后,出资人或存款人已经取得存单或进帐单,存款关系也形成在先。该票据在由金融机构占有控制后,从被背书人栏空白变为填上了用资人名字,除有相反证据,应认定这种填写是金融机构所为。

4、利息的计算

以存单为表现形式的借贷纠纷案件中,资金利息是受保护的,这主要是考虑到这种借贷经过了金融机构,金融机构开具的存单是当事人实现借借的条件,和一般的企业间拆借不同。《若干规定》明确了资金利息要予以计算,但对利息的计算方法,《若干规定》没有进行具体化。这主要是因为以存单为表现形式的借贷纠纷案件情况复杂,几乎每个案件都有自己的特征,难以整洁划一。解决的方法是,由审理案件的人民法院根据涉案当事人在违法借贷中的具体情况,进行自由裁量,将利息高低和当事人在违法借贷中的过错大小挂钩。除存单上明确记载的利率和期限不能进行自由裁量外,对存单到期后的利息的计算方法,人民法院有权自行确定。

5、核押的地位

存单的质押并不需要核押这个必经程序,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的规定,当事人签定质押合同,并交付存单给质权人后,质权就成立。当事人核押和否,并不影响存单上存在的质权。核押的法律意义在于,假如当事人进行了核押,开具存单的金融机构就不得再向存款人支付存单上的款项,更不答应挂失,此时质权人是真正的权利享有者,而存款人只是“虚有权利人”,不能行使提款的权利。假如当事人没有核押,开具存单的金融机构因为不知存单已经被质押的事实,当存款人背着质权人到金融机构声称存单丢失而要挂失时,金融机构依照营业惯例是不能拒绝的。如存款因存款人恶意持失而被支取,金融机构是不负责任的。由此可见,核押是质权人保护权利平安的方法,为权利平安起见,核押比不核押好,但不要因此得出存单质押不经核押就无效的错误结论。

参考文献摘要:

1、李国光摘要:《经济审判指导和参考》,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

2、最高人民法院编著摘要:《合同法解释和适用》,新华出版社1999年版

3、史尚宽摘要:《债法总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4、何志摘要:《合同法原理和审判实务》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