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分为三谈中国人的智慧1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09-09-02
/ 1
20多年前文化热时,我曾来华东师大做过演讲,最近好像又有点文化热的意味,但内容很不一样了。20多年前跟现代化有关系;现在又重新掀起与文化相关的讨论,这跟全球化有关。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我们有许多事情要做,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认清全球化的动向。因为,全球化就我理解可以“同化”也可以“和化”。假如有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用它的方式把大家都同化了,那也是一种全球化。如果各个国家、各个民族大家共同起来互相交流、互相吸取,那也是一种全球化,那是和化。和化和同化不一样。和化与同化为什么不一样?怎么不一样?这是中国人的智慧所在。所以今天我给大家讲讲中国人的智慧,先从一分为三谈起。

  妥贴表达对立同一

  二分法、两点论的结果往往是非此即彼,这个跟我们把对立同一仅仅归纳为矛盾,或仅仅突出强调斗争有关。其实,在中国人的智慧里边有很多词语能够很好、很简便地把对立同一关系说得更清楚、更细腻。

  说到一分为三,大家可能不太熟悉,因为没有见过这个说法。大家见得比较多的是一分为二。有个成语叫“自相矛盾”,大家可能都知道,意思是说,两种对立的意见想要同时存在,那是不可能的。这个故事出自《韩非子》。提出“矛盾”说,是为了反对一种说法。因为当时的儒家学者们宣传尧舜是圣人。先说尧是圣人。当尧为天子的时候,据说天下到处都是歌舞升平、莺歌燕舞,治理得非常好。又说舜是圣人。舜起初是平民老百姓,住在民间,舜无论走到哪儿,都可以感化一方。于是,有人问,既然尧治理的天下是国泰民安,那么舜又如何发挥自己的作用呢?如果肯定舜的话,那不等于批评尧吗?如果肯定尧,那不是让舜没活可干、没法表现吗?这叫矛盾。这是“自相矛盾”这个寓言最早想要解决的一个问题,就是说不可两立,不可两誉。誉了尧,就不能誉舜;誉了舜,就不能誉尧。尧和舜的名声是不可两立的。换言之,就是势不两立。

  最早的“矛盾”大概就是这意思。问题是,20世纪以前,中国的文章里尽管也会运用到“矛盾”这个词,但是那个“矛盾”大体是在文学意义上,或者是在韩非原来的不可互相矛盾的那个本来意义上运用的,并没有把矛盾用作哲学范畴。将“矛盾”应用到哲学范畴是20世纪30年代以后的事,后来又把它普遍化、简单化、明确化了,或者叫做两点论、二分法。两点论是什么意思?就是说任何一个人都有他的优点,也都有他的缺点;办任何事都有它的困难一面,有它的顺利一面,你不要只看到困难,也要看到顺利。二分法就是说一个东西总是分为两个方面的,比如说一个世界,分为物质和精神。这叫二分法,叫两点论。这实际上都是矛盾。大家都知道,后来有一位伟人写了一部著作就叫《矛盾论》。在那以后,矛盾作为一个哲学范畴,被普遍地运用起来。

  我们现在来检讨,“矛盾”并不是最妥帖地表达哲学上所要表达的思想的一个词,哲学上要表达的一种思想是什么呢?就是一切对立的东西在一定条件下又是同一的,一个同一的东西又是由对立的两个方面组成。对立、同一的哲学思想用矛盾概念不能很准确地表达。为什么?因为矛盾的概念更多地是强调不可两立、势不两立那一方面,它更多地强调对立的方面。正因为强调对立,所以它难以表达同一。

  谈到对立同一,在中国哲学上有很多词。用得最多的是阴阳这个概念,而不是矛盾。在其他各种领域里,类似的词还有很多。比如,刚柔、经纬、正反、错综。一般我们不太容易把错综复杂的“错综”想到对立同一上面去。事实上,“错综”是中国非常好的一个概念,错,同锉刀的“锉”,锉刀的纹路是互相交叉的;综,是织布机上的零件,用来将纵横交错的经线纬线织成布匹。综的特点是“合”,把对立的东西合起来。错则给人以分立的感觉。所以,错综是对立同一。但现在只是在一般语词意义上使用这个词,如错综复杂,它提示我们的意思是复杂。又比如,消息,也是表示对立同一的术语。现在一提“消息”就是新闻,其实本来不是这个意思。“消”是朝下落,“息”是往上涨。“消”是消失,“息”是增加。比如你存了100块钱在银行,银行隔天就自动给你生了1分钱的利息,自动生长,这就是“息”。还有,医学上有一种东西叫息肉,割掉了明天又会长出来,也是这个意思。还有“抱负”。抱负的本来意思叫负阴而抱阳,《老子》里的万物负阴而抱阳。负就是背着,后面背着一个;抱是前面抱着一个,两种动作,正好是对立同一的动作。类似的词汇还有很多。有些词更偏重对立,有些则更偏重同一;有些偏重变化,有些更偏重不变化。因此可以将对立同一的意思表达得更精确、更细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