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是情感的存在3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09-09-03
/ 2
儒家认为,“良心”是存在的,“良心”的存在就如同人的存在一样真实,问题在于,人能不能“存”其“良心”。这里所说的“存”,是实践意义上的“存”,即保存之义。与“存”相对的是“放”,即放弃、放失。“良心”本来是人人具有的,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本质规定,是“存乎人者”而不是“外乎人者”,[27] 这里所说的“存”,是存在意义上的“存”,“良心”就是人的存在,或者说,内在于人而存在。但是,虽然内在于人而存在,却并不能说明它不会丧失,而是很容易丧失,所以才有“存”其所“存”的问题。至于为什么会丧失,按孟子所说,有多方面的原因,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受到各种伤害,包括自己对自己的伤害。既然已经“放失”即丧失了“良心”,就要“收”回来,这就叫“收放心”。“放其心而不知求,哀哉!……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28] 儒家的“学问”,不是向外求得知识,也不是求得一种“辩论”的技术,更不是获得某种形式的科学如逻辑、数学之类,而是寻求人的存在的价值和意义,这就必须回到人的情感生活,保存和培养良好的情感即“良心”;由于人容易丧失自己的“良心”,因此,“学问之道”就是“求其放心”。由此更可以看出,情感之对于人是如何重要。

对于“良心”究竟是情感还是认识的问题,似乎也有不同的看法。唯意志论的哲学家叔本华就认为,“良心”是一种认识。他说:“正义和非正义就只是些道德的规定,也就是在人类行为作为这种行为来考察的方面和就这行为本身的内在意义看都是有效的规定。这是直接呈现于意识中的。……但这是就人作为人而不是作为公民来说的;所以即令没有一切现行法规而处于自然状态中,这种意义依然存在,并且是构成一切现行法规的基础和内容。这就是人们称为自然法的东西,但还不如称之为道德法;因为它的效力管不到受害的方面,管不到外在的现实,而只及于(人的)行为和由此而产生于人的自我认识,对于他个人的意志的认识——这就叫做良心。”[29] 叔本华将正义、非正义与“良心”联系起来,这是一个深刻的见解。他在这里所说的正义,同公民社会所谓正义并不完全相同,它毋宁说是一种正义感,因为它是就“人作为人”而不是作为公民而言的。但这种“直接呈现于意识中”的正义感,只和“良心”相联系,而这所谓“良心”,就是人的自我认识,更确切地说,是对于他个人的意志的认识。在叔本华看来,只有意志是内在的,本质的,是“自在之物”。就意志和认识的关系而言,“意志是第一性的,是原始的,认识只是后来附加的,是作为意志现象的工具而隶属于意志现象的”。[30] 就是说,认识只是“意志现象”。

“良心”作为心之所“存”或“存于人者”,是存在论的,不是认识论的,但是作为存在的认识,也是可以说的。但在儒家看来,所谓“存”,从根本上说是情感而不是意志,意志是从属于情感的,而不是情感从属于意志。孟子所谓“悦理义”之“悦”,即是情感体验活动,而所谓“理义”,也可以说成是“正义”,它确实是直接呈现于意识中的,但必须是在情感活动中呈现的,这里如果说有认识的话,那只能是存在认识,即正义感的自我呈现,这同“悦”的情感体验是不能分的。如同人本主义者弗洛姆所说:“良心判定我们作为人而应尽的职责,它是对自己的认识,……良心虽是一种认识,但其范围却并不仅仅涉及抽象思维中的认识。它具有一种情感的性质,因为它是对我们整个人格的反应,而不仅仅是对我们精神的反应。”[31] 这话是有道理的。


参考文献:

[1]《论语·学而篇》。

[2]《老子·第二十八章》。

[3]《孟子·离娄下》。

[4]《孟子·尽心上》。

[5]《论语·子路篇》。

[6]《四书章句集注·论语集注卷七》。

[7]《孟子·尽心上》。

[8]《孟子·尽心上》)。

[9]《郭店楚墓竹简》。

[10]《郭店楚墓竹简》。

[11]《郭店楚墓竹简·性自命出》。

[12]《老子·第十八章》。

[13] 楚简《老子丙》。

[14]《郭店楚墓竹简》。

[15]《郭店楚墓竹简》。

[16] 胡塞尔《纯粹现象学通论》,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第108—109页。

[17]《孟子·离娄下》。

[18]《孟子·告子上》。

[19]《孟子·告子上》。

[20]《孟子·告子上》。

[21]《孟子·告子上》。

[22] 罗素《走向幸福》,《罗素文集》第一卷,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338页。

[23] 参见拙著《心灵超越与境界》,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24] 参见拙著《心灵超越与境界》,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25] 罗素《权力的欲望》,《罗素文集》第一卷,第392页。

[26] 罗素《自传》,《罗素文集》第一卷,第527页。

[27]《孟子·告子上》。

[28]《孟子·告子上》。

[29] 叔本华《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商务印书馆1994年版,第467页、第401页。

[30] 叔本华《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商务印书馆1994年版,第467页、第401页。


[31] 弗洛姆《为自己的人》,三联书店1993年版。down_info.asp?id=12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