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深化理论与人民币汇率市场化改革(2)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09-09-04
/ 1
2005年1月31日,央行发布了《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报告》,《报告》指出,利率市场化最为核心的问题是变革融资活动的风险定价机制,让商业银行成为真正地买卖风险或定价风险的金融机构。具体来说,就是逐渐过渡到中央银行不再统一规定金融机构的存贷款利率水平,而是运用货币政策工具直接调控货币市场利率,进而间接影响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水平。
  
  进一步推进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措施
  
  实现利率市场化目标是一个渐行渐进的过程,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要与金融机构治理与内控机制的完善、中央银行货币政策调控体系建设和金融监管能力相协调。
  (一)坚持改革的基本原则
  实现正利率既是别国利率改革的经验,也是资金保值增值的内在要求。在西方研究中,实行正利率政策也是大多数经济学家的共识。利率市场化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中国金融体制改革,缺少经验,相关的制度条件亟待完善,为了减少改革震荡,因此只能坚持渐进式原则,从基础的金融产品开始,循序渐进地增加利率市场化的金融产品的品种和规模。“调”和“放”相结合,边调边放,有调有放,最后达到中央银行只掌握其基准利率,其余利率全面放开的利率市场化目标。坚持次序性原则,就是要以建立中央银行利率为基础、货币市场利率为中介、由市场供求决定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水平的市场利率体系和形成机制为目标,按照先外币后本币、先贷款后存款、先农村后城市、先大额后小额的步骤,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
(二)积极发展和完善金融市场
  发达的金融市场是利率市场化可靠的保证,只有在发达完善的金融市场上,金融工具种类丰富、金融主体多元化,融资方式多样、竞争充分,利率才能真正反映资金的价格,才能引导资源的合理配置,提供资源的使用效益。积极发展和完善货币市场。统一竞争的货币市场有利于商业银行和各金融机构的利率定价能力,也有利于提高货币当局的货币控制能力。加强资本市场建设。必须建立全国统一的债券市场,进一步规范和发展股票市场,使资金能够在资本市场上有效流动。促进金融衍生工具市场的发展。鼓励金融机构开发期货交易、远期协定、期权、互换等规避利率风险的对冲机制。使金融机构和企业得以防范利率风险、减少金融成本、甚至获得高收益。
  (三)进一步完善金融机构的经营管理机制
  转换商业银行经营机制,消除利率传导的障碍。进一步深化商业银行改革,使银行成为真正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的法人实体,并按盈利性、安全性和流动性的要求开展经营活动。健全金融机构的科学定价制度。各类金融机构应以收益与风险相对称原则为基础,根据自身的业务发展状况和人才、技术实力,逐步提高利率定价的能力。加快建立商业银行存款保险制度,提高金融体系的信誉和稳定性。利率市场化之后,无论是原来的国有商业银行还是一些新兴的中小型商业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都将同样面对市场风险和自身的经营风险。建立完善的存款保险制度,一方面可以有效保护存款人的利益,防止挤兑现象出现;另一方面也能减轻因银行倒闭给社会带来的巨大冲击。
  (四)强化金融监管
  在利率市场化改革过程中,必须建立一套适宜而谨慎的监督管理制度,制定高质量的监管标准,进行严格而有效的监管。必须建立健全各种相关的监管法律法规,不断规范操作规程,提高监管人员素质,加强业务培训。要转变监管的重点。金融监管的重点应从传统的合规性监管切实转向风险性监管上来。加强对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监管。一方面鼓励商业银行进行金融创新,开发金融衍生业务、代理证券业务、投资基金托管、信息咨询、财务顾问等业务;另一方面必须加强市场准入、风险监控等方面的监管。加强对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的监管。要求商业银行建立利率风险的计量及控制机制,加强对利率风险的日常监控,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最大程度上防止利率风险带来的损失。尽快健全审慎性的会计制度和审计制度,进一步完善信息披露制度,提高金融机构内部信息的透明度,从而促进对金融机构的外部控制和市场约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