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在CHI97(Conference on Human Factors in Computing Systems 1997)上,计算机技术作为劝导技术而首次被介绍[Dillard, J. & Pfau, M., 2002]。劝导技术是指设计及应用计算机系统、设备或软件用于影响使用者的想法或行为[Berdichevsky & Neunschwander, 1999]。劝导技术最初出现于七十年代及八十年。劝导技术是一门包含心理学和计算机科学跨学科技术。根据实际项目的不同,更多的学科包含在劝导技术应用中。 因此劝导技术是一门多领域学科交叉合并而成的一门新型学科。尽管许多劝导技术产品应用于商业、教育界、健康问题预防及经济领域,其实际应用有着巨大的潜能,但本学科的研究还处在初级阶段。本学科前瞻性的创始人麻省理工大学B.J.Fogg博士创立了一个新名词“计算机劝导学/Captology”用于描述此学科, 计算机劝导学是一个基于英文词组“用于劝导的计算机技术/Computers as Persasive Technologyies)”的合成词。 计算机劝导学是一门致力于设计、研究和和分析以改变产品使用者观念、态度或行为为使用目的的互动性计算机技术产品的的学科。
劝导技术的载体一般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个人电脑,另一类是利用计算机技术的电子设备。计算机有三个功能使之成为优秀的劝导者:
1) 计算机在使用过程中作为工具计算并引导使用者。
2) 当计算机作为媒介,利用仿真技术模拟真实环境为使用者来提供信息及经验。通过仿真信息,计算机可以劝导使用者改变想法和行为。
3) 计算机可作为社会行为者,利用互动技术对使用者做出回应。
利用计算机技术劝导有两种途径: 一种是以有意以劝导为目的,另一种无意劝导使用者而产生了劝导效果。本文所探讨的是第一类劝导技术应用,即产品设计的目的是使使用者接受或改变某种想法或行为。例如 SkillTek 1 开发的软件模拟了特定的工作环境来劝导使用者对改变对某些行业工作者如医疗工作者或重型机械操作员的偏见。
2 劝导技术的可信性
劝导技术的可信性是劝导技术特有的品质,这种品质在计算机提供仿真环境时格外重要。可信性共有四种不同类型: 感知型、据称型的、表面型的以及经验型的[Tseng, S. & Fogg, B. J., 1999]。 感知型的可信性描述了感知者相信某人或者某种事物的程度基于感知者的普遍假设。例如,相对陌生的营销员,人们会更相信自己的好友。通常计算机都被认为是高度可信的。 据称型的可信性描述了感知者相信某人或者某种事物的程度基于第三方的描述。
根据可信性的类型, 有不同变量用于使用者评估劝说技术产品的可信性。
1) 如果使用者熟悉产品某些的内容,使用者可根据自己的专业知识。 如果有错误出现,使用者会认为该产品不可信。 但当使用者不熟悉产品, 他们可能会认为该产品是可信的。
2) 如果使用者非常需要某类信息, 那么他们更可能接受该产品提供的此类信息,并认为该产品是可信的。
只有在使用者有恰当的专业知识并进行客观的评估时, 可信性的评估结果才是可接受的。对于劝说技术产品的设计者来说, 任何时候保证产品的可信性都是至关重要的。 3 劝导力/Persuasibility
劝导力/Persuasibility在传统的字典里是找不到的, 但是在网络字典中,可以看到它的解释为: 劝导的能力。
劝导力是劝导产品设计固有的特性。当今,对于软件易用性系统化的设计及评估方法已经非常成熟了。但是,作为软件易用性的一个要素,劝导力的系统设计及评估仍然是研究领域的一片空白。 因此笔者在本文中率先将以生命周期为导向的系统化理论和方法用于计算机仿真软件产品劝导力的设计及评估。
4 劝导产生的行为上的结果
劝导的研究曾经被界定在非常有限的背景下,例如公共场合的演讲和政治性的传媒。今天, 劝导已经非常普遍的用于人际交往、商业、广告和许多其他领域。 学术界对劝导的研究兴趣的出现是由于劝导潜在的社会意义。通过劝导会产生三种不同的的行为上的结果, 区别这三种不同的行为上的结果是非常必要的, 这三种结果并不是相互排斥的, 而往往会相互交叉重叠。根据不同的劝导结果,劝导力的评估会产生并侧重不同评估标准。
4.1 想法及行为塑造过程
这种情况下, 使用者在使用产品之前,有非常有限的相关知识。想法及行为塑造往往不被认为成典型的“被说服”。 劝导在这种情况下实际是一种学习过程。传统上,有关劝导的文献将这一过程称为“想法形成”而非“想法改变”。儿童学习过程可以视为想法及行为塑造过程。 但此过程并不局限于儿童。 例如,在使用婴儿仿真模拟器之前,使用者可能完全不了解如何照顾婴儿。 所以使用过程也是学习过程并通过学习接受劝导。
4.2 想法及行为强化过程
许多劝导过程实际上是强化感知者的固有想法或行为而使之抵制改变。在我们的社会里,许多劝导过程都是想法及行为强化过程。因而许多劝导技术产品不仅仅用于改变使用者想法,而是让使用者保持并强化原本的想法且拒绝改变。 例如,如果青少年使用者在使用婴儿仿真模拟器之前就认为成为少年父母是不合适的,那么通过使用模拟器,会强化使用者原本的想法并拒绝改变。
5 基于产品生命周期的劝导力设计及评估
在概念性预设阶段,设计者必须对产品劝导力要求进行质化及量化的确定及分析。劝导力设计评估的计划流程必须在此阶段确定。 产品设计者及潜在的用户在此阶段必须清楚的理解该产品的劝导力要求。在预设计阶段, 产品劝导力设计要求需要分配至产品的产品的子系统中。正式的劝导力设计在此阶段必须被在产品为单元的层次上审核以确保达到设计使用的要求。
5.1 细节设计研发阶段
在细节设计研发阶段, 设计者确定详细的细节化的设计需求, 分析劝导力的需求以支持产品设计。 产品劝导力的预测行为是反复的并穿插于整个系统生命周期的来辅助劝导力的评估。 同时, 产品劝导力的自我评估也为产品设计者提供了修正劝导力设计的指导方向。如在概念性预设计阶段一样, 正式的劝导力设计审核也是必要的, 但此阶段,设计的主要工作已转移到产品子系统的层次,以产品细分之后的子系统的层次上进行设计及评估。而这一工作在子系统生命周期中也是重复进行的。
5.2 生产阶段
在生产阶段,根据设计要求,劝导技术进入了实施阶段。正式的劝导力设计及评估在这一阶段展开。 用户必须参与此阶段的产品测试。 设计者收集并分析相关的数据及信息。如果产品的测试评估表明产品没有达到预期的劝导要求, 设计者必须实施有必要的产品修正工作以确保产品达到预期的劝导效果。
5.3 使用及废弃阶段
在此阶段,对产品劝导力的数据信息收集,分析及评估是非常必要的,这些信息可以为产品的改进和升级提供有效的帮助。 如有必要的修正和改进, 设计者将会对此备案,用于将来系统升级以及进一步的研究工作使用。
6 结束语
本文在对劝导技术进行综述后, 首次将系统工程, 易用性设计评估及劝导技术相结合。 对于劝导技术产品的设计及评估方法具有指导性意义。劝导技术的目的在于改变用户的行为及想法。 因此对于劝导技术产品的劝导力评估方法进一步的研究将是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