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与画格(2)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03-28
/ 2
 浓厚的宗教情结使得教堂和十字架在梵·高心目中有着特殊的意义,因此绘画时常将土地和天空用类似教堂钟塔之类的物体联系起来,如高耸入云的树、烟囱、风车、有尖塔的建筑物等,这些都有明显的宗教含义。在荷兰随处可见的风车很像基督的十字架,直指天空,这景色令他难以忘怀,到法国后仍继续画这类主题。因为它们会给他带来安宁,能慰藉心灵。梵·高曾写道:一棵老树的树干冒着烟,注视着烟气飘渺的蓝天,渐渐地,心中的一切杂念都会被抛弃掉。他希望自己能像那棵老树干一样,扎根于土地,最终走向天国。圣雷米和欧韦时期,梵·高喜爱画丝柏,因为它可以形象地表达其心理状态,集合了旋转线条的丝柏仿佛将他的苦闷及希望汇聚在一起,向天空高高地耸立。在多幅作品中,状如火焰的丝柏直指苍穹,笔触和线条垂直向上,力度惊人,充分反映了已渗入其血液骨髓的宗教情结。梵·高还曾大量临摹德拉克洛瓦和伦勃朗的作品,尤其是宗教主题的作品,是他心中浓重宗教情怀的体现。博里纳日传教失败后,梵·高开始意识到上帝并非万能,转而用绘画表达理想,对待艺术一如对待宗教那般虔诚、投入。虽对教会极端失望,但宗教情结已融入其血液,不时会从画作中体现出来,例如《皮埃特》中,母亲怀中基督的面容就与画家本人非常相像。在梵·高看来,基督是超凡脱俗的艺术家,是用活生生的血肉进行创作的艺术家。
  除了描绘与宗教相关的形似物外,相当多的画作体现出梵·高极其浓郁的宗教情结。如自画像系列,画中人多似背负苦难的基督形象,向日葵系列和星夜系列等都与宗教有关,向日葵代表友爱,太阳象征上帝,星空象征天国。1888年秋,他多次在信中提到基督教徒有关痛苦、死亡、天国的观念,沉醉于对灿烂星空的描绘。创作《星夜》时,难以抑制内心强烈的宗教狂热,曾写信给提奥:“这无法不让我有那个迫切的需求,如果非要说那个词的话——宗教。然后我在夜间出去画星星。”梵·高还特别喜欢画鸟和鸟巢,是希望自己有朝一日能成为自由的飞鸟,飞离抑郁、孤独的现实生活,他时常感受到自己如同一只关在笼子里的鸟,困顿无助,只能渴望天国的自由。此外,他作品中的旅行者、播种者、收割者都蕴含着宗教情结。步履维艰地朝地平线上遥远目标迈进的旅行者常常出现于梵·高的作品中,如《通往鲁森达尔的道路》。在他的一些风景画中,近景有非常开阔的画面,让徒步的旅行者处于很突出的位置,而另一些画面,跋涉者则趋于遥远的地平线,似乎正在“朝圣者之路”上,祈望着前方艰难的道路和上方的天国。这些画面正是梵·高宗教情结的体现。《播种者》、《收割者》是梵·高喜爱的主题,它们与圣经教义有关。他创作的多幅油画均将播种者视为撒播黄金色的上帝,把太阳的金色画得令人神往。此外,梵·高选取的绘画题材虽因生活环境的变化而变化,但麦地里的收割者这一题材在各个时期都有作品出现,收割者代表死亡,这表明他一生受同名兄长早夭影响较大,认为死亡是通向完美和被爱的坦途,会直通幸福的天国。
  
  三、人格对梵·高绘画色彩运用的影响
  
  梵·高主张以绘画表现内心,以色彩表达情感。因此,绘画中的色彩运用不可避免地受到人格的影响,表现出如下特点。
  
  1,强调色彩的独立性
  梵·高特立独行,有主见,不盲从,具有高创造性,这样的人格特征使他敢于冲破传统绘画的束缚,不是仅仅再现物象,而是更注重色彩的独立性,认为“色彩本身就可表达事物”。在他看来,作品中的色彩是否客观、是否真实并不重要,关键是能否启示某种激情,真切表达自己的感悟。他油画中的色彩不仅有造型作用,给人以巨大的视觉冲击,还被赋予更多意义。他认为,色彩应当用来表达感情,无需一味模仿、抄袭自然。“色彩最终就是人的感觉、感情和想象的本质及本质的自然创造”,强调“美丽的色调是从画家的心灵流出来的东西”。因而,富于创新精神,不受传统写实画法束缚的梵·高敢于夸张变形对象,敢于自由运用色彩,尤其强调色彩的独立性,使色彩的运用充分体现出他的内心感受及人格特征。
  梵·高一贯强调色彩的神韵及其象征意义,认为真正的艺术家画物体时不应仅仅根据实际物象,用呆板的分析方法绘画,而应根据自己的感受来选择色彩。对油画而言,色彩的意义就如音符对于音乐一样重要。为更准确、更真实地表达所感所悟,用色彩的独特效果表现内在的情感状态,梵·高会打破常规,随心所欲地运用色彩,甚至变形夸张色彩,以求作品更具表现力、感染力,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独特的画风,如《播种者》、《夜咖啡馆》、《诗人的肖像》等油画作品均变形夸张,自由运用色彩,强调色彩的独立性。虽然这些作品中的色彩并不真实,但每种色彩都代表了他的一种情绪、一种感受、一种愿望。例如,1888年,梵·高创作了表现其特殊色彩观点的作品《夜咖啡馆》,“我在画《夜咖啡馆》时,用红与绿来表现人类的可怕的情绪。这些色彩,不是呆板地按照现实主义立场的字句来说,是眼睛的欺骗者;而是一种富有暗示力的色彩,它们表现出人们的火热的情绪活动。我通过柔和的粉红色、血红色、深红的酒色和一种甜蜜的绿色相对照来达到目的。这一切表现出一种火热的地狱气氛,惨白的苦痛、黑暗,对昏昏欲睡的人们压制着。”这段话正是他独特色彩观的表白。梵·高作品中常运用超越自然的色彩和特殊的线条,以更准确地表达内心的强烈情感。在油画《诗人的肖像》中,为夸张友人头发的金黄色,他使用了桔黄、铬黄、柠檬黄等,而作为背景的墙壁却选择了极其浓艳的蓝色。可以想象,金黄色放光的头衬着强烈对比的蓝色背景,其效果该是多么地神秘,给人的感觉如同碧空中的明星璀璨夺目。可见,梵·高勇于创新的特点决定了他敢于突破传统绘画技法的束缚,敢于标新立异,夸张变形物象,自由运用色彩,以充分表现人物性格及自身的强烈感受。

  
  2,善用色彩对比
  梵·高具有浪漫主义情怀,在色彩运用方面深受浪漫主义画家德拉克洛瓦色彩理论的启迪,独特风格形成后,画面色彩丰富,色调明快,对比强烈,擅用原色。正是桀骜不驯、我行我素的个性使他敢于使用当时很少画家用的纯光谱色作画,使作品色彩鲜明强烈,色调变化明显,能表现出他强烈的感情和激烈的情绪。不仅如此,梵·高非常善于运用色彩对比。通过对色彩的研究,他认为色彩可相互辉映,成双成对,让彼此圆满。梵·高经常运用强烈的色彩对比,尤其擅长运用冷暖对比,补色对比,同类色对比,如通过红与绿、橙与蓝、黄与紫、黑与白等大小不同面积的搭配,力求形成对比强烈、色彩鲜明、和谐统一的视觉效果。以对比色为主的色彩结构常产生醒目、艳丽、浓烈、丰富的感觉,因互补色最大的特性就是当一对互补色并列时,能够引起人们在色彩方面的最大视觉满足和平衡的感觉,产生一种对立的平衡。《夜咖啡馆》是极好的例子,此画色彩浓重,笔触粗犷,红和绿两个互补色调,要么相互对立,要么相互融合,黑色、橙黄穿插在红绿之中,以表现出咖啡店是让人沉沦、发狂和犯罪的场所。梵·高以运动的色彩理论指导创作,将心理冲突体现在色彩应用上,用纯光谱色作画,善用补色进行对比,以增强色彩的表现性,使得画面色彩和谐。
  
  四、人格对梵·高绘画线条、笔触的影响
  
  梵·高为人极其真诚,每一幅作品都是其“心灵的迹化”,他的绘画已不只是简单的造型手段,而是表达心声的重要形式。他不仅重视色彩的表现性,同样重视线条、笔触的作用,充分发挥其表现力。线条作为重要的绘画元素,其用笔有长短、粗细、浓淡、干湿、疏密、缓急、曲直之分,运用得当,可表达出丰富的情感。用心灵作画的梵·高,十分擅长运用线条笔触表达情感,尤其是后期,常用波形、螺旋状线条,厚拙而不圆滑的笔触释放激烈、痛苦的情绪,画面充满动势,气氛显得紧张激烈,让人们明显地意识到绘画形式和情感之间的联系,使作品中线条笔触的变化成为他情绪变化和人格特征的写照。梵·高笔下的线条作为他绘画语言的独特元素之一,时而如乱石嶙峋,自然洒脱;时而如火苗跃动,热情奔放;时而如龙卷风形,势如破竹。他通过直线、曲线、螺旋线等不同形式的线条,以不同形式的结构特征,充分表现自己的情感。如风景画和自画像中紧张扭曲的线条表达了他生命的骚动;静物画中,单纯、简洁的线条表现出他的天真、质朴;扭曲、旋转、短促而富有韵律感的线条表达出他的激动、热情、深沉、悲壮和对生命不可遏止的爱。早期他常以快速集中的线条,强调近景,夸大空间,使画面产生悲伤的气氛,表现出忧虑不安的情绪,如版画《悲哀》。在圣雷米和欧韦的作品突出运用连续、盘卷、波浪形的线条和尖角、锯齿形、斜直线组成的复杂网状结构,如《丝柏》、《星夜》表现出一种神秘感、一种宗教情怀。这一时期的绘画也常用来表达他的苦闷,如《绕圈的囚犯》。再如晚期作品《麦田上的乌鸦》,画面中心处突然断裂,色彩、线条、笔触的运用共同传达出梵·高当时是悲伤、绝望的情绪。
  线条和笔触作为绘画的重要元素,同样受到艺术家人格的影响。画家运笔时,借助颜料的薄厚、调和剂的浓淡、落笔的轻重、运笔的快慢及点的气韵,都能传达出艺术家丰富的情感和敏感的心思。在发挥线条笔触的表现性方面,梵·高和荷兰画派不无渊源,不过伦勃朗缜密而阔达的笔触与其精神状态的联系较为隐晦,而梵·高的笔触与其人格间的关系要明确得多、纯粹得多,他服从心灵的召唤,常用粗犷、豪放、充满动势的笔触运载奔涌不息的情感之流。梵·高还善用厚涂法,用笔粗犷,笔触之间不加任何融合,色相鲜明,显示出强烈的韵律感、节奏感、运动感和厚重感,引人暇想。如《鸢尾花》中的花叶与茎轮廓清晰,线条明显;有些地方用深色勾画边缘,表现叶子的线条虚实结合,错落有致,勾勒出栩栩如生的一丛鸢尾花,交错的线条、短碎的笔触表达了艺术家内心情感的躁动。又如,《太阳下的橄榄树》以蓝色的群山为背景,大量运用小笔触和曲线条,几乎没有一棵树是直的,根根线条像古树一样盘根错节,歪歪斜斜;弯弯曲曲的线条暗示出橄榄树正在与环境进行着顽强的斗争;曲折的线条勾勒出高低不平的黄土地,孕育着生生不息的生命;太阳放出的光茫泛着圆晕,在地平线上产生出蒸腾的感觉,整个画面充满了生命与力量。
  
  五、结论
  
  歌德指出:“能一般地感动大众的东西,是作者的性格而不是他的作为艺术家的才能……”可见艺术家人格的重要性。如何在人格与艺术创作、艺术风格之间找到规律性的联系,是个极难的课题。本文就此问题进行探讨,以梵·高为例,具体分析其人格对绘画的影响,指出梵·高的创造性人格使他勇于打破欧洲近千年来客观模仿物象的绘画艺术传统,将对客观世界的描绘转向对主观世界的表现,通过平民化、通俗化题材,强烈对比的色彩,形式多样的线条,粗犷有力的笔触,以独特的艺术形式将其心理世界展现在世人面前,充分显示出艺术作品就是艺术家人格的真实写照,体现了“画如其人”。并从绘画艺术方面证明艺术家人格影响艺术创作具有普遍性,验证了1753年法国博物学家布封指出的“风格即其人”和我国的文如其人、书如其人、画如其人的命题,有力地说明人格是探讨艺术创作、艺术风格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