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 键 词:设计 民国时期 书籍装帧艺术 功能性 艺术性
何谓设计?是人们多年以来不断努力追寻、探索和研究的重大课题。概括地说,设计是一项以追求功能性和艺术性为最终目标的改造世界和创造世界的人类活动。设计范畴的书籍装帧艺术正是如此,书籍装帧艺术不仅是为书籍设计一张封面,而是以书籍的整体形态为载体的多侧面、多层次、多因素、立体的、动态的系统工程。
一、民国时期书籍装帧的功能性
首先,我们从民国时期的书籍装帧艺术谈起。
中国大陆的民国时期指公元1912年至1949年。在这样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里,中国的书籍装帧艺术正迈向现代书籍装帧艺术阶段。20世纪初,西方的艺术文化强烈地影响着中国的书籍装帧行业。雕版印刷转为铜锌印刷,装帧样式也越来越丰富,既保留了中国古籍的传统样式,又创造出封面画式的新型样式,而且书籍的种类也日益增多。当时的一些作家、艺术家、出版家,如鲁迅、钱君匋、陶元庆等,纷纷加入书籍装帧行列。
鲁迅先生虽不是装帧家,但他十分关注中国的装帧艺术事业,亲自动手设计了不少书籍装祯,并在他的文章中阐述了有关书籍装帧艺术的独到见解。他说:“……较好的中国书和西洋书,每本前后总有一两张空白的副页,上下的天地头也很宽。而近来中国排印的新书则大抵没有副页,天地头又都很短,想要写上一点意见或别的什么,也无地可容,翻开书来,满本是密密层层的黑子;加以油臭扑鼻,使人发生一种压迫和窘促之感,不特很少‘读书之乐’,且觉得仿佛人生已没有‘余裕’,‘不留余地’了。”可见,在书籍装帧艺术中对功能性的强调是非常必要的。笔者认为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装帧形式的合理性
由于外来技术的影响,西方新思想的传入,人们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都发生了颠覆性的变化,推及到文化领域,自然要提到书籍装帧艺术。这个时期,书籍从折装、卷轴装、蝴蝶装、包背装等装帧艺术形式过渡到西式双面印刷形式;线装书籍转向胶粘合式装订书籍;人们的阅读行为和以往也有所不同,打破了传统古籍题签形式的封面样式。这种改变不但满足了人们在新时期所追求的新的阅读方式,而且丰富了装帧的内涵,贴近了生活,符合人们对书籍的新要求。
第二,书籍内容传递的准确性和简洁性
书籍利用文字、图形记载着人类的思想和情感,书籍装帧的根本功能就是将这些元素进行有效的组合,准确而又简洁地传达给读者。设计之前对书籍内容进行深入地理解分析是第一位的。比如对封面的设计,读者选择书籍多是根据封面来获取关于此书的第一手信息:书名是什么,作者是谁等等,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可以通过已成为中国书籍装帧史上经典之作的——《故乡》的封面设计来了解。这是陶元庆先生的一幅题为《大红袍》的图案画。该书出版后,由于封面画色彩淳美,构图巧妙,引人入胜,有让人梦回故乡之感,极受读者欢迎。它将信息简单直白地展现在读者面前,让人一目了然。若只通过堆砌大量的素材,获得花哨封面的做法,多少显得有些自欺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