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绘画语境下的油画认知(2)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04-02
/ 1
  西画传入中国,并不仅是一个油画的传入,而是西方人文科学的传入。也可以说是通过写生,产生了这三门科学——透视学、解剖学和色彩学,也就是说西方绘画起源于写生,他们为美术发展奠定了科学的基础,是油画的灵魂。有人会说,那是只有科学没有艺术的作品。我们也不能武断反驳,难道有了科学性就必然没有艺术性吗?例如,西方一些绘画有了科学性的透视学、解剖学、色彩学,这些艺术作品看后就必然没有艺术性吗?好的油画作品,它不仅仅是一件追求科学性或艺术性的“图示”,而且还应该是既有科学性又有艺术性,互相包容、渗透的艺术作品。在画面中,科学性与艺术性是对立统一的,根据所要表达的情感、内容、目的等诸多因素的不同,其科学性、艺术性各自所占的比例也不尽相同。但是,有一个不争的定律,但凡优秀、传世之佳作,必然在科学性与艺术性的比例上,找到了一个与作品本身最佳的切入点。
  油画是科学,这一点不容置疑。从希腊、雅典的人体黄金分割,到文艺复兴的透视解剖,乃至牛顿发现光影奥秘,并随之兴起的印象派、后印象派等,无一不是在追求科学。但这些伟大的艺术巨匠却没有一个人放弃过艺术性。追求科学,正是为了更好地完善画面,更好地体现艺术性。千年西画史,历代大师所苦苦追求的科学,不仅没有取代、削弱艺术,反而大大地提高了艺术性,催生出了立体派、表现主义等一系列“高”艺术性的作品。可是,当代却有很多的人在走极端:要么只讲科学性,画面变得如工程设计的图形;要么就只谈艺术性,艺术得“无边无际”。
  油画现在面对的问题、难题很多。写生作为油画的基本准则,既不姓“科”也不姓“艺”,孰多孰少,只凭作品需要,绘画者需要,最终目的就是要画出好作品。其实,我们的这种只“对立”而不“统一”,是有历史、文化等多种原因的。其原由是我们对西方美术理解的片面性以及不连贯性造成的,其中不可避免地就会有断章取义,误解和歪曲。同时,面对艺术作品,认知的单一标准,使科学性与艺术性各自为政,互不兼容,但是,科学性与艺术性单独取之都不能成为标准。而且,更不应该以此作为“门派”划分的依据。
  我们应该回到写生中来,回到油画的原生态中来。以“眼见”为标准,合理运用科学性与艺术性,为画面服务,为作品服务。
  
  注释 :
  
  ①周大正.周大正油画风景教学写生集[M]. 中国文史出版社,2005.
  ②陈丹青.陈丹青音乐笔记[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5.
  
  参考文献 :
  
  [1]周大正.敦煌壁画与中国画色彩[M].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
  [2]陈丹青.多余的素材[M].山东画报出版社, 2003.
  [3]陈丹青.退步集[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4]丰子恺.丰子恺西洋美术史[J].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5]董其昌.容台集.明清书法论文选[C].上海书店出版社, 1994.
  [6]郭因.中国绘画美学史稿[M].人民美术出版社, 1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