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学视野下歌唱艺术的“轻机能”技巧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03-04
/ 2
内容摘要:歌唱是一门综合艺术,“轻机能”技巧的运用可以使歌唱者的声音从音色、音量、音高等各个方面都达到美的标准,且它们各自具有相应的声学原理。把这些原理和相应的技法进行归纳就能更好地控制歌唱的声音状态。

  关 键 词:歌唱艺术 轻机能 声学
  
  声学和生理学是歌唱艺术的两门基础性学科,歌唱艺术中“轻机能”技巧的运用可以从生理学角度探究,同时“轻机能”技巧中也蕴含着丰富的声学原理。
  从生理上讲,环甲肌的收缩促使甲状软骨前摆,使声带拉长变薄,易于歌者发出高音,这就是“轻机能”技巧,与“头声区”理论相对应。美国20世纪著名的声乐教育家威廉·范纳德深入研究了声带机能后,提出声区的形成源于声带振动方式。他指出:声带的两种机能(即轻机能和重机能)是造成人声声区的根本原因,以短、窄、薄状态振动发声的称为“轻机能”。“轻机能”技巧在美声唱法中运用和发展的比较成熟。意大利美声唱法在声音的品质上具有特殊的要求,它不仅要求声音纯净、集中、松弛、圆润、明亮、优美,而且要求声音具有很丰富的泛音共鸣,并在丰满的泛音中透出明亮的高频“亮芯”,这样整个声音听起来有一种离声带很远的竖立感,因此声音显得格外宽广和壮丽。美声要求声音能在相当宽的音域里灵活自如地转换,能高能低、能强能弱、能快能慢、能连能断、能重能轻。从声学的角度看,“轻机能”技巧的正确运用就是为了使声音在音色、音量、音高、音长上达到以上要求。
  
  一、明亮音色的声学阐述
  
  声学理论认为,各种发声物体发出的声音,因材料的不同或质量的不同,从而导致有声波波形和泛音的不同,这就是声音的个性,声音的个性就是音色。李维渤教授也曾对此作过明确阐释:音色指声音的色彩,这是共鸣问题。而“音质”是针对嗓子的“质”而言,这应当属于发声机理问题。在声乐理论中,“音色”概念更多和“共鸣问题”有关。在音响学的解释中,音色的不同取决于共鸣腔体产生泛音的多少,明亮、坚实、通畅是声乐演唱所要求的音色特征。德国著名的生理学家兼物理学家亥姆霍兹于1877年提出了“谐音列的变化对音色感觉的影响最大”这一理论。谐音列就是将物体在振动时所产生的谐音按音高顺序排列而成的序列。第一个谐音又称基音,是物体全长振动的频率;其余音就称为基音的泛音,是振动体作分段或局部振动时发出的音,泛音的集合叫泛音列。基音产生的频率形成声音的音高,其中含着母音的音型。基音频率决定音高,泛音频率决定音色,如果基音不纯,那么泛音也杂。声带是发声振源体,要想使声带产生纯净的基音,就必须要找到“声门适度感”。因为声带就像两根绷着的弦儿,除整弦儿振动产生基因频率之外,同时每根弦儿还能产生分段振动的泛音频率,分段振动时又可以连续分段,于是就出现了较快和快的泛音组合频率,这种特别快的振动频率产生的音高,可以使人的听觉出现明亮色彩的“视效应”。如果声带闭得太紧,干扰了两条声带各自产生的分段振动,于是就只有整体振动的基音频率,而没有分段振动的泛音组合频率,所以声音就不亮了。只要“声门适度”,嗓子上没有任何多余的劲儿,明亮的泛音音色就会被动地出现。且泛音列越丰富,复合音的高音部分就越突出。当高频泛音频率达到2500—3000赫兹区间时,频谱仪上会出现共振峰,产生明亮的高音,美声唱法把这种声音称为“亮芯”。轻机能是在声带短、窄、薄状态下通过振动发出的“头声”,在发“头声”时,声带只是内部边沿震动,因此能产生丰富的泛音,因此歌唱艺术中,对“轻机能”技术的运用是我们获得明亮音色的基础。 二、宽广音域的声学阐述
  
  音高是歌唱艺术中的一个核心要素,声学理论认为,声音高低的实质,是物体振动频率的高低。歌唱音域决定于两个条件:一是声带能否发出振动频率宽泛的“音源”;二是共鸣器官能否调节成同声带振动频率相同或相近的协振状态。歌唱时声带要随时改变自己的长短、厚薄、松紧度,振动的体积及状态才能调节音高。按照声学原理“短的、小的、细的、薄的和紧张度大的发声体振动快,频率高”,如果声带调控部分振动状态,使振动部分的体积变小,在相同张力和外力作用下,振动频率自然升高,歌唱音域就得到了扩展。“轻机能”技巧就是通过调整声带参加振动的范围,拓宽声带振动频率,从而使歌唱者的音域增大,解决唱高音难这一实质性问题。男歌手用“关闭”唱法解决了唱高音难的问题,“关闭”唱法就是“轻机能”技巧的集中体现。“关闭”唱法有一整套理论,基本原理是这样的:“要使共鸣改样,基音必须变形”,前者是效果,后者是手段。基音变形主要是改变基本母音的音色,使它混入适量的假声成分。例如,唱a(啊)这个宽母音,中低声区是纯a,到中高声区就要在a的母音里加点o(欧)的音色;到了换声区往上唱,再把a与o的混合音响中掺上u(乌)的音色。歌唱者不主动用口型来变,而是在心理听觉上变,心理技巧的运用可以避免生理上的过分用力。据声学频谱分析,发声的共振峰形态,与元音有很大的关系。就元音的“峰宽”而言,a、o、u基本一致;就共振峰的高度而言,u最低;就基音与共振峰的距离来看,a、o居中,u最远。这些元音经过声学原理的分析,我们就能看出在高声区的时候要用到“轻机能”技巧,即用混合母音来增强头腔共鸣,从而扩展音域。

  声乐演唱是一门交叉性较强的综合艺术,从音乐声学即乐音的物理学属性来论述声乐艺术,这是一个全新的视野,也是每一位声乐工作者的必修课。
  
  参考文献:
  [1]杜功焕等编《声学基础》(上、下册),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1年版。
  [2]普凯元著《音乐心理学基础》,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88年版。
  [3]汉斯立克著《论音乐的美——音乐美学的修改刍议》,杨业治译,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0年版。
  [4]唐林、张咏德、陶纯孝编 《音乐物理学导论》,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5]威廉文约著 《歌唱——机理与技巧》,李维渤译,西安:世界图书出版社,2000年版。
  [6]沈湘著《沈湘声乐教学艺术》,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98年版。
  [7]韩宝强著《音的历程——现代音乐声学导论》,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3年版。